敢搏风潮勇为先

时间:2014-12-09作者:陆书鑫 关显昌 韩红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6期

    “住在这里我骄傲,生活在这里我有尊严,种地在这里我有瘾!”街旁桂玲商店店主王桂玲发自肺腑地倾吐心声。她介绍,管理区有5万亩耕地,年人均收入超过3.3万元;自己家种了500多亩水稻,开了一个店面,年收入超过30万元,购置了2台小轿车。
    管理区主任、农垦众鑫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虎意味深长地说:“管理区今天的富裕幸福生活,全靠党总支带领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在时代风潮中锐意改革创新,挺过一次次阵痛得来的。”

一帆扬起众浆划

    第一管理区是庆丰农场在1978年创建的农业机械化点,5万亩土地一直实行集体耕种,保持无亏损纪录。1985年,垦区全面推行“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改革,管理区首次将机械和土地分包到户。不到一年,习惯了集体耕作的职工群众在改革上首次“翻烧饼”,再度走上集体化经营之路。
    但是好景不长,体制转轨给农场的计划经济模式以沉痛打击。
    上世纪九十年代,农业效益低迷徘徊,全场经营亏损,收不抵支,农场开不出工资,职工只能用印有“代金券”字样的农场“流通币”购买粮油,连出门的钱都没有。
    职工群众心慌了、神散了,不知该何去何从了。这时,党总支书记刘永范(现已故)站了出来,在管理区大院墙上打出了“牢记党的宗旨,做有尊严的职工”宣传口号,于1994年首次在管理区提出“股份合作制”概念。从没听说过这个字眼的职工群众傻眼了,根本不知道这到底是个啥东西。
    现年49岁的党员王保国回忆说:“当时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上根本就没听过股份合作制是什么概念,也不知道到底让大家怎么做,职工群众没心思搞生产,就等党总支给出新说法。”
    刘永范召开大会,说:“股份合作制是从新加坡考察学来的,按照投钱多少分得效益。”大伙一听炸庙了,都议论纷纷:本来农场就不发钱,在家里吃老本,还要把手里的钱再投出来,那不烧钱吗?
    刘永范坚定地说:“共产党推翻了‘三座大山’,就是为大家过上好日子。现在农场有困难了,我们党员就必须站出来,带领职工群众勇闯难关。”他当场把自己家仅有的6000元钱作为股金投入到股份合作制经营中。有10多个家庭则当场表示不参加股份合作经营,提出调离申请,有回到南方老家的,有调到其它管理区的,有到场部工作的。其余80个没有门路的家庭勉强入股合作经营,共集资100多万元,将管理区所有农机购为集体所有。
    王保国作为党员第一批带头投资,股本也是6000元。在“股三劳七”的分配模式下,职工群众工作积极性大增,作业质量100%达标,效率整整提高了3倍,他当年就分得红利8000元。拿着厚厚的一沓钱,王保国感慨万千,说当时自己的工资只有76元,分得的红利是工资收入的8倍多。
    看得见的实惠,让那些自动调离出去的职工在一年后就主动要求回到管理区。刘永范欣然接纳,对每个回来的人就是一句话:“回来好呀!我们党支部的工作就是为群众服务。”
    可调离人员回归是要与大家分利的,所以股民纷纷提出抗议。刘永范组织股民大会,情真意切地说:“咱们都是职工家庭,存在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只要是意见一致,就要走到一起。”股民们深刻理解他这话的含义后,同意接收已调离出去的12户家庭。
    今年43岁的陶传稳就是那12户被接受的人员之一。他说:“回到股份合作制集体中,我心里十分感激党组织。我积极努力工作,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农机工作者。”
    进入九十年代末,粮食市场极度低迷,黄豆每斤售价只有0.73元。职工群众种粮积极性极其受挫,甚至出现了弃耕现象。面对新一轮的阵痛,管理区党总支感到应该进一步深化经营体制改革,一方面要保持集体所有制的规模化生产优势,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一部分人流转出集体所有制,开展“以稻治涝”工作,开辟增收新路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借助中央惠农政策的支撑,到了2011年,股民们按照自愿的原则成立“农垦众鑫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他人员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
    在兴办合作社的改革中,48名成员筹资619.6万元成立合作社,规范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规范化运作、科学化管理,合作社社员每人比股份制期间每年多增收2000元,比散户每年多增收8000元。

一雁头飞众雁起

    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好,大家一起走。
    2009年,管理区领导班子进行调整,主任王虎、书记朱文宝首度合作。
    朱文宝说:“咱新班子要带领职工群众共同富裕,这是践行党的宗旨的根本所在,必须依靠合作社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帮助职工群众做好发展文章。”
    王虎与朱文宝商议,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就要用执着的为民信念,走出一条更宽更广的发展之路。合作社在“时间换空间”全新理念下,将先进机械开到了内蒙古大地显威力,年代耕代种代收面积20余万亩,实现增收130万元。
    2012年,王虎提出搞境外种植,但在合作社有不同意见。面对压力,王虎和朱文宝召开大会向社员承诺:先向俄罗斯分场投入1台约翰迪尔3518大马力收获机,挣了钱是合作社的,赔了全部由他俩人承担,结果当年为合作社挣回40万元。2013年,合作社向在俄分场派驻16名社员,投放农业机械15台套,播种面积1.3万亩,创收116万元。今年,合作社筹资4000万元投向在俄分场,准备开发15万亩耕地。
    合作社跨越发展,其他职工群众紧随其后。
    为保障合作社外170余户家庭健康持续发展,合作社每年无偿拿出1300余万扶持全区搞生产,社员对这个做法存有疑议,说这是用大家的钱来为职工群众服务,应该收利息。
    朱文宝与大家促膝长谈:“咱们当初发展不是有大家入股支持才起来的吗?现在合作社是壮大了,可咱不能忘记过去一起的努力。现在咱们帮大家就像当初大家与咱们一起合作是一样的!我们最终还是在一个党组织领导下,一起发展。”社员听后明白了道理,意见得到了统一。
    赵祥代的儿子肾病综合症恶化,花光了原本用于种地和购置农机的资金,还借了几万元外债。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讨论,合作社决定无偿帮助他耕种210亩水田,并出一部分资金帮助孩子看病。孩子的生命挽回了,赵祥代的水稻亩效益也超过3000元。
    为了解决部分职工群众种植面积少的实际情况,合作社实施了“让利工程”,将100亩以下面积的种植户规模扩大到200-300亩,共为24个家庭让出6000亩耕地,帮助职工实现增收1400余万元,全管理区消除了贫困。

一鸣声起众鸣应

    践行党的宗旨,就要承诺到底。
    第一管理区党总支以首创精神,让职工群众从对市场的悲观,到富有尊严地激情生产,实现了由贫困到富裕的根本转变。
    “我们不光是要带领职工实现共同富裕,最重要是要给群众创造更加幸福和谐的生活”,这是管理区党总支向职工群众做出的郑重承诺。
    “人人有楼住、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福利、年年有增收”的美好生活正全方位呈现在职工群众的面前。
    82岁的老党员何秀尔,现住在70平方米有上下水和热水器的红砖房里。她说,是党总支组织合作社给她1万元补贴,自己花不到1万元钱就盖起了“小康平房”。她感到了党的温暖,既使现在岁数大了,也积极参加党的各项活动,生活得特别充实。
    合作社社员左维军住上了“二层复式”高档住宅,享受着田园生活。他高兴地说:“咱的生活真正实现了‘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
    管理区党总支按照就地城镇化、城镇社区化的建设目标,仅用8年时间实现了住房提档升级,从小康平房、复式高标准住宅、三层六户洋楼到普及型经济适用房,212户居民全部住进了现代设施齐全的房屋,人均面积达到35.23平方米。
党总支的践诺行动,赢得了群众的心,得到了43名党员全力拥护。
    119户职工群众家庭整体搬迁经济适用房住区,没有发生一起因拆迁而产生的纠纷,没有因分房而导致一起口角。24名党员是等群众选完房后,再进行抓阄选房的。
    夏桂芹分房时因病重住院,没有参与选房,房屋也没有拆迁。党员杨文胜主动提出把自己的好房号换给她,并主动帮助拆迁。夏桂芹十分感动,第二天组织家里开始拆迁,保证了拆迁工作100%落实。
党总支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组织合作社为管理区投入公益事业的资金累计近1000万元,管理区在农场实现了“八个第一”,即第一个实现夜间照明工程,第一个实现居民区水泥街道全覆盖,第一个消除贫困,第一个拥有活动室,第一个落成标准化卫生院,第一个全民住进高档住宅,第一个营区实现监控全覆盖,第一个实现营区环保全民纯义务。管理区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垦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同时,管理区连续两位主任被评选为“黑龙江垦区十佳公仆”。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宣传部)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