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是我国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长期以来,农垦以其突出的粮食产生和供给能力、领先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及独特的组织管理优势,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作为农垦的首要定位。
粮食生产结构是指粮食各种类的构成以及各粮食种类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农垦粮食的植面积、产量和生产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基于农垦粮食相关统计数据,对农垦粮食结构变化情况及相关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把握农垦粮食生产的趋势,从而为进一步指导农垦粮食生产提供思路。
一、农垦粮食生产概况
经过多年建设,农垦建成了以黑龙江垦区为主、包括新疆兵团、内蒙古、辽宁、江苏、湖北、吉林、江西、新疆畜牧、江西、湖南、河北等垦区在内的一批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2015年,农垦粮食播种面积7556.99万亩,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4.45%;农垦粮食总产量达到3667.4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90%。可供商品粮达到3345.47万吨,粮食商品率达到91.22%。从粮食品种来看,农垦粮食作物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其中:谷物主要为水稻、小麦、玉米、谷子和高粱,豆类主要为大豆,薯类主要为马铃薯和红薯。三大类粮食作物中,谷物占绝对比重,2015年农垦谷物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6.40%,谷物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4.47%。
二、农垦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分析
2000年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垦粮食生产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下分别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结构、产量结构以及单产变动对农垦粮食生产结构进行分析。
(一)粮食面积结构变化情况
自2000年以来,农垦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到2003年。该阶段农垦粮食播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到2003年降到低点。第二个阶段是2004年以后,该阶段农垦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增加。
从粮食播种面积结构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粮食播种面积结构由谷物和豆类为主向谷物为主转变。谷物在播种面积中地位具有绝对优势。
第二,水稻是第一大播种面积占比作物,且播种面积占比呈现平稳增长状态。
第三,玉米播种面积迅速扩张。逐步由一般粮食作物类型转变为优势主导作物。
第四,小麦播种面积占比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与水稻和玉米存在一定差距。
第五,大豆的种植比例下降趋势明显。由农垦主要粮食作物退居为次要作物。
(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结构变化趋势及分析
虽然农垦粮食播种面积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但粮食产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从粮食产量结构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三大作物分类中,谷物始终占主导地位,且呈不断增强态势。谷物占绝对优势,豆类在产量结构中的地位逐渐弱化。
第二,玉米在粮食产量中的占比增长迅速。2002年即超过小麦成为第二大产量作物。
第三,水稻在粮食产量中的地位始终占主导地位,但受玉米冲击,主导地位稍有弱化。
第四,小麦产量比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在粮食作物中地位逐渐弱化。
第五,大豆作为农垦传统优势作物,其产量占比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三)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结构变化趋势及分析
农垦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呈现出稳步提高的趋势。三大粮食作物中,薯类平均单产最高,谷物其次,豆类最低。从年均增长率看,薯类平均年均增长率最高。从粮食单产结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玉米单产提高显著且水平较高;二是水稻单产始终维持在最高水平且增长平稳;三是与水稻、玉米相比,小麦单产水平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四是大豆单产较低且增速最缓。
三、农垦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看,农垦粮食生产结构呈现三个明显特征:一是粮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呈现不断上涨的态势;二是谷物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上升,豆类和薯类的比重下降;三是玉米生产快速增加。导致以上三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市场需求变化
粮食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分为总量变化和结构变化两个方面。
一是居民粮食消费总体持续增加。农垦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供给基地,其粮食生产结构直接受到全国粮食需求的影响。2000年至2015年,我国总人口从12.67亿人增长到2015年的13.75亿人,增加了1.08亿人,在人均粮食需求不变的前提下,总人口的增加必然带来粮食消费需求的增长,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农垦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国家卫计委预测,我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14.5亿人,与2015年总人口13.75亿人相比,仍有7500万人口的增量,这就意味着农垦粮食生产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是食物需求结构的变化。粮食需求一般分为包括四个方面:口粮消费、工业消费、饲料消费、种用消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粮食产品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即:居民一般口粮消费增长放缓,对优质稻米等优质口粮和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的需求快速增加。黑龙江等垦区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产品产量大、品质好、市场知名度高,受优质稻米需求快速增加的影响,垦区大力开展了“旱改水”,水稻生产持续增加。高蛋白食物需求的增加,带动了农垦玉米种植的快速增加,玉米已成为仅次于水稻的农垦第二大粮食作物。
(二)产品收益变化
粮食需求的变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不同粮食作物生产收益的变化。《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的数据显示,2000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亩均现金收益分别为235.80元、75.90元、153.37元和156.72元,到2015年以上四个品种的亩均现金收益为784.14元、542.89元、522.95元和93.84元,其中,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亩均现金收益分别增加了232.54%、615.27%和240.97%,大豆亩均现金收益下降了40.12%。四个粮食品种的亩均现金收益平均增加了212.62%。农垦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位置,粮食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使得农垦更少地受到全国性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影响,粮食生产的效益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种粮的收益明显提高,这使得农垦粮食生产规模提高。同时,不同粮食种植效益的变化,对农垦粮食种植者发出了价格的信号,进而影响了不同作物种植的积极性。
(三)政策影响变化
农垦作为国有农业经济的代表,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诸多使命,与一般农户相比,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更直接、更明显。自2003年开始,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开始对粮食生产者提供包括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粮食补贴,农垦人均土地面积远高于地方,人均获得的种粮补贴也就大大高于普通农户,对种粮积极性的提升就更为明显。玉米作为高产作物,种植适应性、单产水平、增产潜力明显高于大豆等作物,在国家鼓励增加粮食产量的政策导向下,调减大豆、增加玉米就成为许多农垦增加粮食产量的首选。同时期,国家将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到更高的高度,通过实施粮食生产大县财政奖励、出台《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垦粮食生产基础好,与管理部门联系紧密,在获得国家各类项目支持方面相对于一般农户具有天然的优势。此外,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家放开大豆进口,但严格保护水稻、小麦等口粮作物,对玉米采取配额保护。而进口转基因大豆成本远低于国产大豆,农垦大豆受到的国外农产品冲击远高于水稻、小麦和玉米,这也导致了种植面积的萎缩。
(四)功能分区影响
农垦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布局,各垦区的资源禀赋、资源条件、区域优势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国家对各垦区的功能定位不同。经过长期的开发与建设,国家在各垦区粮食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对各垦区建设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分类指导,对农垦的粮食生产结构也会造成影响。例如,黑龙江、内蒙古、湖北、辽宁、江苏等垦区的定位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垦区功能定位的不同,对粮食生产结构也造成一定影响。如2000年,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垦区和内蒙古垦区粮食播种面积分别为2727.93万亩和384.78万亩,2015年,这两个垦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分别增至4238.08万亩和809.62万亩,年均增长2.98%和5.08%。对比非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海南垦区和浙江垦区,2000年,这两个垦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分别为50.67万亩和10.96万亩,到2015年,分别降至36.83万亩和2.73万亩,年均下降2.10%和8.85%。
四、农垦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建议
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时期,农垦作为农业国家队,粮食作为农垦的第一大农产品,也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时调整粮食生产结构。
(一)继续实施农垦国家大粮商战略,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垦任何时期都必须承担的战略使命。在国家“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背景下,作为国家战略商品粮基地的农垦被赋予了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发挥农垦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和国有农业经济中的骨干作用,加快实施农垦国际大粮商战略”。农垦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必须在实施农垦国家大粮商战略、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进行。农垦要积极实施农垦大粮商培育计划,围绕增强农垦粮食全产业链竞争力,着力加强农垦大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集中布局、配套完善、标准统一”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建成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要提升沟、渠、路、林、井、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田防护林网与生态环境保持和后续管护等配套建设。要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粉碎还田、土壤深松免耕、绿色综合防控等一批粮食绿色高产栽培模式,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水平。确保粮食稳定在680亿斤以上,建设稳固可靠和绿色流动的国家大粮仓。
(二)加速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适度调减玉米规模
2000年至今,农垦粮食增产主要来源于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玉米已成为农垦第二大粮食作物。针对当前玉米种植相对过剩、库存积压严重、种植收益大幅下降的情况,推进农垦粮食生产结构调整,需要根据自然条件、市场需求状况,在全国率先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以地处东北、华北、西南和西北等“镰刀弯”地区的垦区为重点区域,调减籽粒玉米种植规模。调减出的土地,在华北、西北干旱地区的垦区可改种耐旱的杂粮杂豆,在草食畜牧业发展条件适宜的垦区可改种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饲草料作物,在黑龙江和内蒙古第五积温带及部分第四积温带的垦区可改种优质高蛋白大豆。在调减玉米种植规模的同时,还要积极调整品种结构,依托北大荒等一批农垦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减少低效益的粉质玉米种植规模,大力发展优质胶质玉米品种和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等加工专用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鲜食玉米。
(三)加快推进垦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优质粮食有效供给能力
农垦的优质水稻、专用小麦、高蛋白大豆、加工用马铃薯等优质粮食产品生产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在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随着居民对粮食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垦优质粮食的需求仍将继续增加。农垦应充分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提高优质粮食供给能力。要进一步发挥农垦的组织管理优势,建设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提高生产能力。要在主要粮食产区建设一批粮食烘干、仓储、加工、物流基地,提高粮食产品的产后处理和加工运输能力。要培育一批粮食加工、物流、销售龙头企业,在提高农垦自身对接市场能力的基础上,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带动农垦周边农户发展优质粮食种植。
(四)全面参与政策性粮食收储,提高职工和农民种粮综合收益
2004年以来,我国建立起包括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内的农业支持制度,该项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收购市场的良好秩序,保护了粮农的权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我国粮食行业出现“稻强米弱”“麦强面弱”的现象,究其原因,收购政策对市场的扭曲是一方面,国内粮食加工企业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产能过剩是决定性因素。在国家继续实施政策性粮食收储的前提下,农垦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支持农垦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国家大宗农产品政策性收储”的有关意见,充分发挥国有农场组织化程度高、建库建园成本较低、产业体系健全优势,在我国粮食政策性收储、粮食产业安全方面发挥国家队作用。通过开展粮食储藏、物流和加工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粮食产业园区、标准化粮库、粮食物流设施,购置烘干加工设备等,有效整合收储和加工两个环节。探索建立“粮食银行”,在农垦及周边地区开展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代整理和品种兑换粮食流通运作“四代一换”试点工作,帮助粮食加工企业提质增效,保值增值所储粮食,增加职工及农民收入,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种粮积极性。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农业局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