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湖垦殖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践与启示

时间:2014-05-30作者:占志祥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9期

    江西省国营恒湖综合垦殖场地处南昌市新建县境内,国土面积60平方公里,水稻种植是该场的支柱产业。2012年,该场水稻播种面积6000公顷,其中双季稻面积89%,水稻总产量3.9万吨,亩产433.3公斤,劳均产稻谷2.25万公斤。农机综合机械化率80%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以上,按国内标准基本上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主要包括水稻田基础建设机械、水田耕整机械、育秧机械装备(育秧机械化播种流水线、工厂化育秧大棚等)、水稻移栽机械、田间管理(植保等)机械、收获机械等,其中育秧机械装备和水稻移栽机械是制约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田间管理机械是难点。该场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行了艰苦探索和科学实践,为全省农垦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

一、攻坚克难,全面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1.1980-1996年,耕整机械化实现阶段。恒湖垦殖场最早应用的农业机械是从苏联引进的水田耕整和水稻收获大型农业机械。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原来的大型农业机械逐步被农工个人购买的稻田耕整和水稻收获小型农业机械所替代。到1996年,基本实现了稻田耕整机械化。
    2.1997-2002年,收割机械化实现阶段。该场从购入第一台背负式联合收割机开始,进入了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快车道。进入新世纪,随着新一代水稻农机具的研发生产运用,与之配套的新农艺措施不断配套融合;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更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工的购机积极性。垦殖场顺势而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时引导成立各类农业合作社,探索农业服务的长效机制,为其提供组织保障。该场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新型水稻收割机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用新的自走式收割机完全替代了老式背负式收割机,使机械收割率大幅提高,到2002年全场实现100%水稻收割机械化。
    3.2003-2012年,水稻育秧、种植机械化实现阶段。水稻育秧机械化和水稻机插秧技术是制约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2003年该场职工张恒伟苏买进一台久保田牌行走式高速插秧机,成为全省自费购买插秧机第一人。2004年该场开始新一代插秧机全面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直到2008年,该场采用泥浆育秧、工厂化育秧等技术,简便易行,适合一家一户操作,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9年该场通过引进育秧播种流水线,降低了育秧的自然风险,提高了育秧效率和秧苗质量,实现了育秧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秧苗与插秧机的进一步融合,更好地规范了机插秧作业。
    2010年该场建成全省第一个连栋控温育秧大棚5000平方米,同年全省水稻工厂化育秧经验座谈会在南昌召开,代表观摩了该场机插秧现场,这标志着该场水稻机插秧水平走在了全省前列。根据该场生产性田间试验测产和调查,机插秧较人工插秧每亩增收稻谷20公斤,每亩节约成本约100元,一台插秧机可以抵100个劳力工作量。通过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有效地突破了制约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彻底地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使得双季稻种植面积较2007年推广插秧机前提高了57%。
    4.2011年以来,是农田管理、植保、施肥机械化实现阶段。2011年该场引进试用井关牌自走式田间管理机喷杆喷雾机,进行水稻病虫害防治作业试验示范,其作业效率、农药利用率和安全性能较人工防控有明显提高。如每人每台自走式田间管理机喷杆喷雾机作业面积300亩以上,是人工作业效率的20倍。当年植保机械作业面积达该场20%,初步解决了水稻生产植保机械化的难题,同时还有利于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保护。2012年该场成立了全省农垦第一家植保专业合作社——新建县滨桥农机专业合作社,到2013年争取提供植保服务作业面积3000多公顷。
    到2012年,该场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彻底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达到了省时省工省力气,增产增收增效率的目的,具体是“三个显著提升”。
    农机化综合水平显著提升。该场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5个,全省第一个连栋控温育秧大棚,10余条工厂化育秧生产流水线,农机台数2463台,农机总动力45763KW;全场建有四座大型排灌站,装机容量5000千瓦,有小型电灌抽水点100多个;水稻机械耕整作业面积100%,应插秧面积机插率达80%以上,机收面积100%,植保机械作业面积20%,机械灌溉面积100%以上,农机综合机械化率80%以上。
    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复种指数提高,双季稻面积进一步扩大,粮食产量、土地产出率显著提高。据调查,该场2012年比1996年同期相比复种指数增加了0.62,播面扩大2000公顷,同样的土地多产稻谷1400万公斤,全场增收3000多万元,节省成本300多万元。
    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据调查,该场2012年比1996年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减少49.6%,由于机收、机插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现在全场2667公顷早稻可以在10天内全部收割结束,晚稻复种在二周内全部插完,甚至连全倒伏的水稻都能进行机械收割,这是20年前难以想象的事情。这样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地多人少劳力不足的突出矛盾,而且争取了农时季节,还提高了插秧的数量和质量,取得了“一举三得”的效果。

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好做法

    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实施建设,为农业生产机械化创造条件。水利是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础条件。建场初期,该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就按照田园化标准要求进行规划设计,他们依靠自身努力、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兴修水利配套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排灌系统农田基本上做到能排能灌,旱涝保收面积在90%以上;机耕路畅通,适合各种农机具作业,尤其是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和“农田小水利”等项目的实施,建成“田成方、树成行、沟渠相连、道路相通”的田园化农田,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广泛宣传、深入动员、积极行动,充分调动全场农工参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积极性。该场大力宣传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现实好处、优惠政策和重要意义,特别是推广机插秧技术,采取横向到各农业单位,纵向到农工农户,全方位的、立体的、全覆盖地毯式宣传发动,从而在全场营造浓厚的机插秧推广氛围,掀起了学习新技术、购买插秧机的热潮。
    3.抓好管理上水平,解除农机户的后顾之忧、资金之忧、技术之忧,为农业机械化架桥铺路。一是该场要求凡是进入场内销售的农机品牌必须同时设立经销点和维修点,解决农工购机后服务的后顾之忧;二是由垦殖场出面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机购置的补贴,解决农工的购机资金之忧;三是全面深入开展机插秧等技术服务,解决农工的技术使用之忧。
    4.建立健全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完善推广农业机械化的长效机制。抓机插秧技术推广,总场抓分场,分场抓大队,大队抓农户,级级有任务,层层抓落实,从购机、技术培训到田间指导,全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层层明确责任,落实责任,建立健全责任制和激励机制,积极完善推广农业机械化的长效机制。
    5.因势利导,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探索农机服务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推动农机管理标准化和农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服务水平和示范带动水平。

三、恒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启示

    1.总场班子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定心丸”。长期以来,恒湖垦殖场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求索、不懈奋斗、不停创新以及“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做法,终于找到一条适合本场发展的农业机械化道路。2012年全场综合农业机械化率达80%以上,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2.优惠政策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催化剂”。恒湖在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过程中,技术启动、领导发动、政策鼓动、市场拉动、利益驱动、农工行动还有市场、技术与农工等多方生产要素的良性互动,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要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优惠政策持续发挥着积极地加速催化和有力导向作用,释放着促进其发展巨大的正能量。如该场2009年实现购机229台,争取补贴320多万元,就是最好的例证。
    3.科技进步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动车组”。无论是水稻全程机械化中的农机还是与之配套的农艺以及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各个环节,无不体现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和启动作用;农机是载体,农艺是关键,农机与农艺融合是先导,二者通过科技进步有机结合使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客观上成为可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发挥着“动车组”的巨大效应。如泥浆育秧、工厂化育秧技术、新一代插秧机以及与之配套农艺的融合和技术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合作社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放大器”。 合作社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的新生事物,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益实践,是现有农技推广体系的有力补充,是改造小农经济、形成新型社会化服务的内在需求,是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组织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有效载体。如工厂化育秧、机插秧技术、高效自走式喷雾植保机的推广应用都有合作社的身影,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助推放大作用,彰显无穷魅力。
    5.“传帮带”使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新技术“接地气”。农业新科技运用要经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等阶段,通常采用“传帮带”的形式,如机插秧技术、植保机械防治技术等就是通过农技推广部门、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传帮带”,让农业新技术进行本土化“接地气”试验示范生根开花结果,让农工对新技术真信、真懂、真用,只有这样才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四、探讨与展望

    在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机插秧高产关键技术、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水稻生产机械薄弱环节新机具、推广配套设施建设等一些薄弱环节仍需要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以解决。今后水稻生产将围绕省工、节本、高产、高效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机新装备引进、农艺、农水、农田设施配套建设工作,不断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怎么种田”的问题。恒湖垦殖场农业机械化的成功实践,对农业机械化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挥着良好的示范效益,是新形势下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的有益尝试,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实践,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有力诠释,是建成富裕和谐秀美垦区的客观需要,是“快乐农业、幸福农工、美丽农场”的生动写照,对当前解决“谁来种田”和“怎么种田”的问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今年恒湖垦殖场被列入全国农垦第一批农机标准化示范农场创建单位,参与农业部在农垦系统开展的“全国农垦农机标准化示范农场”创建活动,并在积极参加全省第一批创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活动。希望该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解决“谁来种田”和“怎么种田”的问题提供更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农垦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省农垦事业管理办公室农业处)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