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公仆情 拳拳百姓心

时间:2012-12-07作者:高岩峰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7期

  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垦子弟,扎根农垦,36岁走上场长岗位,以改革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短短几年间带领农场走向生机勃勃的发展之路。他就是现任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巴彦农场场长冯颖颉。

  改革型场长:以改革求发展
  2007年12月,冯颖颉始任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东方红农场场长,时年36岁,是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最年轻的场长。
东方红农场是大兴安岭农垦中的一个小型农场,耕地仅有11.3万亩,但职工达1358人,人多地少,农场各项陈欠累计1200多万元,是农管局打算撤并的农场。面对这样一个包袱沉重的农场,冯颖颉横下一条心:“干!”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就没有了节假日、休息日的概念。从经营理念到日常管理,从节支到增收,从转变干部作风到凝聚人心,不论是大方向还是小环节,他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上任不到三年,就创造了东方红农场经济工作9项超历史的辉煌成绩,农场连续三年获得农管局双文明建设一等奖,使这个昔日面临撤并的农场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2010年冯颖颉调任巴彦农场场长,到任后,针对农场统管队人员多,机械设备管理不到位,存在“跑、冒、滴、漏”、管理成本高的情况,冯颖颉果断决定对统管队进行改革,创新管理机制。他解散了统管队,机械设备转让给职工,并与职工签订了代耕合同,既节约了管理成本,又为部分职工增添了就业岗位,进行代耕创收。他把统管队的14560亩地转到农场粮食物资中心管理,采取“六统一分”股份制管理模式,实施成本逆控和目标奖惩的管理办法。由4名干部管理14560亩地,只核给2元/亩的交通费,按职务分配土地,工资按年终结算的亩效益和分配耕地计算。这样把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与统管地的效益紧紧地捆在了一起,极大地调动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通过实际运作,统管地管理费用大幅降低,各种农艺措施操作及时到位,生产成本没有超支。一年下来,实现利润700万元,创统管地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冯颖颉撤并2个单位,裁掉多余人员30多人,为企业减轻了包袱。

管理型场长:节本增效为民增收
  在东方红农场,大家私下叫冯场长为“抠”场长,不是他这个人“抠”,而是他对待工作认真严格,不徇私情。在财务资金管理上“较真”,他常说:企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管理者轻小重大的思想滋长了一些小毛病、小缺点,而这些小毛病、小缺点恰恰是我们最应该警惕的,我们节省了,就是为职工增加收入了。所以无论是在东方红农场还是在巴彦农场,第一件事就是抓财务管理。冯颖颉结合农场实际,严肃财经纪律,有效遏制乱转账套取资金和侵占职工利益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他一再强调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各项费用支出的管理,严格审批手续,统一核定了各单位的办公、取暖等费用,取消了招待费、交通费,对农场领导班子成员的交通费也进行了核定,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为盘活农场使用资金,他顶着多方压力,清理农场内部欠款,这其中有说情的、有打电话推脱的、还有上门送礼请求减免的,都被他一一回绝了,在他任场长期间共计清回欠款1000多万元。
  冯颖颉调任巴彦农场场长时,巴彦农场各方面条件要比东方红农场好得多,但是他“抢前抓早,争创一流”的经营理念和作风没有改变。他强调:“巴彦是现代化示范场,各方面基础都比较好,但是我们还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各方面工作一定要走到前列,真正起到现代化示范场的作用。”他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带领全场干部转变作风,提高效率。他亲自参加机关分担区扫雪工作,场场不落;带领干部职工栽树,与大家一样分任务,一棵也不少栽。为了节省管理资金,他带领干部到农场统管地拔打草,清晨齐腰高的大豆苗挂满露珠,他第一个走进豆田,干在队伍的最前面。
  冯颖颉本着实事求是、寸土必争的原则,积极开展土地核查工作。2011年农场通过补签承包合同、追要流失耕地等方式共核查出耕地13500亩,仅此一项就为企业增效243万元。

公仆型场长:倾注爱民真情怀
  东方红九队地处农场最东段,有105户住户,因饮用的深井水有污染,且铁锰均都超标,农场从2005年起为九队一年打一眼井,但因水量不足而失败,职工吃水成了老大难问题。2008年冯颖颉把此项工作列入农场工作的头等大事,多方寻找钻井队,进行深水井改造。水是打出来了,但在检查水质时,发现含铁量还是过高,农场又购买了净化设备,使水质达到了饮用标准。当一股股清澈甘甜的深井水流到职工家庭时,九队职工激动地说:“多年了,农场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水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如今我们终于吃上放心水了!”
  2010年,冯颖颉通过与鄂旗、莫旗积极协调争取,把大杨树镇里的“招手”班车线路由大杨树东延伸至东方红农场场部,每30分钟就有一趟班车,使东方红的百姓出门办事变得更为方便,交通费用由过去打车20 ~ 30元变为现在的2元钱,每年为百姓节省交通费用30多万元。
  为了盘活停产多年的面粉场办工业,冯颖颉多方走动,终于找到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宏亮面粉有限责任公司为合作伙伴,签订了10年的签订承包合同,由该公司对厂区、厂房及设备进行了全面改造,购进日处理200吨面粉的设备一套,并新建1个面积500平方米的成品库。如今,面粉厂产品畅销,不仅为农场提供了50个就业岗位,还让全场乃至全局职工群众吃上了放心面、低价面。
  到巴彦农场一年半的时间里,冯颖颉深入到农场的每个生产队,与职工面谈,了解职工所关心的问题。为了拓宽职工增收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他看准了国道111线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向地方政府申请,在国道111线旁建设占地近140亩地的高效设施农业开发区。目前已建成蔬菜大棚40座,免费承包给那些贫困职工或未就业的职工子女。按1亩大棚蔬菜的效益相当于100亩大豆的效益计算,开发区建成后等于为农场新增耕地10000亩,每年为职工增收200 ~ 300万元,增加就业岗位100个。冯颖颉还通过努力,为农场中小学20名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拉到每月200元的资助款,一直到这些学生大学毕业。

科技型场长:全心为民谋富路
  2007年12月刚上任场长的冯颖颉,为确保2008年丰产丰收,充分利用“科技之冬”活动,在东方红农场掀起了讲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他亲自带队,组织农场有关专业的技术人员,成立下队宣讲组,深入到基层生产队、职工家庭,宣讲科技知识,把科技宣讲课堂搬到职工家中,种地户受教育面达到80%,引起了强烈反响,职工科技意识明显增强。
  2008年,东方红农场统一经营土地面积5251亩,全部种植了小麦。为确保统管地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冯颖颉要求在生产各环节的作业机车全部采用大马力操作,做到人员、机械双到位,科技推广、作业标准双到位,管理、效益双达标,单产达到266公斤,创利润120万元。统管地的经营,改变了职工心中“农场种地就是赔,种不出什么好地”的观念,农场的影响力、号召力得到了大大增加。在土地承包形式上,冯颖颉还提出“四统一分”的经营模式,即:统种、统管、统收、统销、分户结算。其优势是解决土地规模小的困难职工、病残职工的生产困难,适用于大型机械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职工组织化程度。
  为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度,2011年,冯颖颉决定把农场8779亩耕地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承包给嫩江分公司种植玉米,让广大职工在自家门口就能学到先进的玉米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2011年的示范带动,今年全场种植玉米3万多亩,为职工的致富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全场农业的现代化耕作水平,今年采取了集资购买和外引两项措施全力引进大马力现代农机。目前已筹资400多万元,预计购买迪尔7930等7台套,现在已经到位3台套并已投入到农业生产。现代农机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员工规模化经营的能力和效益。
  无论在哪个地方工作,冯颖颉“抢前抓早,争创一流”作风没有变,“殷殷公仆情,拳拳百姓心”的情怀没有变,他用自己的赤诚奉献,切实改变着职工群众的生活,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农场氛围。冯颖颉调任巴彦农场工作的第一年,农场经营利润达到1642万元,是农场建场51年来的最高水平。农场的经济社会事业呈现出和谐发展的态势,2011荣获农管局“双文明建设”一等奖。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巴彦农场)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