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土地经营与循环产业链建设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5-10作者:李红梅 来源:《中国农垦》2018年第4期

一、湛江垦区土地经营及产业链建设情况

广东农垦湛江垦区位于雷州半岛中南部,主要作物品种为甘蔗、剑麻、菠萝。2010年湛江农垦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甘蔗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和节水灌溉基地。垦区现有土地总面积172万亩,可耕作用地110万亩,其中甘蔗40万亩、水果33万亩、林木10万亩、橡胶15万亩,剑麻5万亩、其他10万余亩。湛江垦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进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的改革,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农业经营体制,职工经营以岗位承包为主,目前岗位承包规模平均在30-50亩之间。

湛江垦区土地经营模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向农场职工出租土地。地租收取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甘蔗种植按照平均亩产6吨估算,缴纳实物地租在1.2-1.5吨之间。除了岗位承包地,职工还可保有承包面积的10%作为自营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自营地地租收取,种植指令性作物的,按照岗位地的标准缴纳实物地租;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则缴纳货币地租。另一种情况是对外发包,向外部企业或个人出租,租金标准参照当地市场价格。以6个农场试点为例,50%的土地实行公开招投标。此外,湛江垦区还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制经营,通过农场和干部参股的方式将各方利益联结于土地经营之中,有效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湛江垦区拥有甘蔗、剑麻、菠萝三大产业链。通常意义而言,甘蔗产业链以甘蔗生产出糖、酒精、碎粒板、纸、生物有机肥等主要产品,产生的废物蔗渣、废糖蜜、滤泥再利用、生产出附加值高的能源和产品。剑麻产业链是通过利用剑麻叶片生产出纤维,制成地毯、麻绳、抛光布、纱条、特种纸等,剩余麻渣水制成地塞米松、贝他米松等激素类药品,麻渣经生物处理后再制成有机肥。菠萝经加工制成菠萝罐头,产生的废物菠萝碎片、菠萝芯、菠萝皮、菠萝渣再利用。甘蔗、剑麻和菠萝产业链如图1所示。

图1  甘蔗、剑麻和菠萝产业链示意图

产业链的联结可以产生较大的增值效应。据测算,甘蔗产业链上,每吨甘蔗直接出售的价值为280元,利润为每吨40元;简单加工成蔗糖,每吨甘蔗可增利润50-60元;经过生产成酒精、有机肥、纸张等综合利用后,每吨利润可增加30元。剑麻产业链上,每吨剑麻叶片直接出售250元;加工成纤维45公斤,产值增加到360元,扣除加工费50元,新增利润为60元;加工制纸可新增利润100元以上。

从规模上看,湛江垦区三大产业具有一定实力。2003年湛江农垦利用产业化优势,以控股或相对控股的形式,与当地7家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合作,滚动投入3.78 亿元,成功收购了徐闻县下桥糖厂、遂溪县城月糖厂和洋青糖厂等 3 家糖厂,使垦区的产糖能力提高到年产45万吨(2016年调研数据),确立了在广东蔗糖产业的龙头位置。为建立产业链各环节之间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在甘蔗种植方面,湛江农垦实行“双联动”机制,即农场职工销售给糖厂的甘蔗价格与甘蔗的含糖量、制成品的市场价格相关联,提高了职工甘蔗种植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业链环节间利益分配的调节。剑麻种植方面,与同行业的企业相比,湛江农垦的土地、资金、组织等优势相当明显。在价格上,湛江垦区也推行剑麻叶片价格与纤维的市场价格和抽出率联动的方法,使贸工农各方风险同担,利益共享。在菠萝种植方面,湛江农垦的菠萝种植基地被农业部认定为“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龙头企业丰收菠萝罐头厂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出口量最多的菠萝制品专业生产厂,广东省外贸定点出口基地。

但从产业链建设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从原料供给端看,湛江垦区甘蔗出糖率仅为8%,明显低于广西甘蔗12%含糖率。二是糖产业链、剑麻产业链的深加工程度还比较低,产品种类单一。垦区剑麻加工还属于粗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进一步深加工需要运往外地进行。三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效率较低。甘蔗的利用主要还是以产糖为主,对废物废渣等的利用较少。剑麻加工后废水和废渣的处理技术还不成熟,相应的产业链环节还没建立。相对而言,菠萝加工后废弃物的利用,如菠萝皮和菠萝渣经综合加工制成有机生物肥回田,效果较好。

二、土地经营与产业链发展问题分析

(一)劳动投入成本问题

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是土地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以垦区湖光农场为例,一个家庭农场两名职工每年承包50亩土地种植甘蔗,在不计职工自身投入的劳动成本情况下,雇佣人工成本占到生产总成本的50%,仅甘蔗砍伐一项投入的人工成本就占到41%。在2015~2016年糖价低迷的情况下,一个家庭农场每年经营50亩甘蔗总投入为17.86万元,收益为20.56万元,利润仅为2.7万元。过高的土地经营成本严重挤压了农场职工的利润空间。在人工成本持续升高的趋势下,以密集劳动投入来增加产出的土地经营方式严重束缚了农垦以土地经营为主的产业发展,人工成本控制是今后提高当地农场土地经营效益的方向之一。

(二)土地经营资本参与度问题

土地作价入股、土地资本化运作的探索路径较长。首先,从资本偏好来看,社会资本偏好流向风险低、投资收益高的产业。农垦土地经营以第一产业为主,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近年来农产品价格走低降低了投资回报期望,不能满足社会资本的流向偏好。其次,在全产业链建设未完成、各产业环节一体化程度低、土地经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情况下,资本参与到农业土地经营中比较收益过低,也是资本参与度不高的一大原因。再次,在股权比重的分配方面,农垦方面股权比例很高,在生产经营决策上占主导,行政化管理的弊端增加了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是推动垦区农场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途径。资本参与土地经营,对于提高土地经营收益、促进农垦健康发展作用重大,但这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合理的股权分配机制、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三)土地经营规模问题

土地经营规模过小,不符合全产业链建设需要。资本和劳动力是土地经营和全产业链建设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是造成土地规模化程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赖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一般而言,家庭农场历史较短,缺少原始资本积累。鼓励资本参与土地经营、实行土地股权化是促进机械化发展有效的途径。从地理情况来看,机械化发展需要较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势平坦、土地连片、坡度较小。雷州半岛地形地貌总体上有利于进行农业机械化,但目前整个湛江垦区机械化程度并不高,大量劳动力集中在生产环节,尚未改变主要依靠土地经营生存的现状。

(四)全产业链要素投入问题

土地经营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国有土地利用效率、增强发展实力的效果。从价值链角度来看,产业价值链呈微笑曲线分布,产前环节价值增值率高、产中环节价值增值率低、产后环节价值增值率高。湛江农垦的甘蔗、剑麻、菠萝三大产业链建设中,仅有菠萝循环产业链建设较好。资本投入不足、技术装备不完善,制约深加工产业和经营效益发挥。

(五)产业链利益分配问题

湛江垦区三大产业链利益分配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通过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交易实现。利益分配中加工和销售环节占较大比重,而农产品生产比重相对较低。湛江垦区在国内率先实行甘蔗价格随糖价和糖分“双联动”机制,建立最低保护价制度和相应的风险调节基金,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但近年来无论是“双联动”还是以丰补歉效果都还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不景气,加工环节收益低,利益分配机制难以有效发挥调节作用,在此情况下,提高收益显得尤为重要。在加工环节收益下滑的背景下,应考虑通过延长产业链、扩大深加工、进行市场细分、增加产品门类来稳定整个产业链的收益,进而达到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应对市场风险能力的目的。

三、优化土地经营模式的政策建议

土地经营制度安排的效率直接影响到生产环节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效益。良好的土地经营是规模化、经济、生态和标准化的,为农产品加工环节提供标准化、高质量的原材料,从而促进全产业链建设。

同时,全产业链的建设对土地经营制度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土地经营的农产品必须依靠产品加工才能实现价值增值,必须依靠产品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在产业链的价值链上,生产环节的价值实现最低,而在成熟的产业链里,能通过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协调各个产业链环节的利益分配,对生产环节进行一定的利益补偿。两者间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土地经营制度与全产业链建设关系示意图

有鉴于此,优化垦区土地经营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完善合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地经营

企业化的农场要形成从研发、生产到加工和销售甚至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就要推动股权多元化,企业以土地作股份,鼓励民间资本入股企业,从而做优做强农场企业,扩大国有土地资产的资本功能。民间投资主体、农场企业、员工通过股份制联结在一起,共同分享利益和承担风险。农垦更多地做好监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和土地非农化。

(二)做实产业链条,增强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通过延长产业链,搞活土地经营,做优做强整个产业链。首先,通过土地股权化实现土地资本经营,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补齐全产业链建设中的短板,进而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经营的效益。其次,通过深加工增加产品的种类和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整个产业链收益的提高。湛江农垦可以通过合作经营、对外发包等方式逐步扩大经营主体的土地经营规模,激发土地经营的潜在活力,提高经营效益。

(三)转移社会职能,加快土地经营去行政化

改进管理体制,减轻土地的社会性负担,从而更好地建设全产业链。农场企业化除了解决好土地经营中生产力的问题,还要解决好生产关系的问题,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去行政化,从农场与职工向企业与员工转变,双方关系从隶属关系向利益关系转变,从而起到激励作用,摆脱行政的过多束缚,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


(作者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经济研究处)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