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加强示范推进河北农垦“两个率先”

时间:2014-07-01作者:傅强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10期

    河北垦区共有32个国营农牧场和1个省级农垦科学研究所。全系统共有人口44万人,土地总面积560万亩,海岸线总长度9.1公里。近些年来,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建设步伐加快,政策服务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全面落实,科技服务全面开展,促进了垦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实现“两个率先”奠定了良好基础。2012年垦区实现生产总值333亿元,同比增长17%,居全国农垦第5位;人均纯收入达到10917元,同比增长17%。财政收入突破6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垦区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为:一是在加快发展的思路上,思想解放程度、观念创新意识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农场应增强改革创新意识,迅速融入地方经济,抓发展、上项目,以思想大解放促进农垦大发展。二是垦区管理体制改革后,虽然纳入地方政府规划的大盘子,但由于教育、卫生、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补课任务很重。三是由于体制和规模等原因,国家一些支农、惠农政策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在垦区得不到落实,农场被“边缘化”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四是国有农场土地资源被侵占现象时有发生,垦区发展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干扰。五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仍很艰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够,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不多,影响农垦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
为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垦区应突出抓好以下十项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垦企业特殊性的认识

    国有农场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在计划经济时期,在相关政策和各类生产要素的配置上有目的地向这些地方倾斜,使得农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产生过较为辉煌的历史。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垦企业的特殊性是否还依然存在,对这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否还需要某些特殊的政策措施,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农垦企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设立上的特殊性、运作条件的特殊性以及生产经营方式上的特殊性等,造成这些企业至今仍然存在许多较为明显的特殊特征,突出表现在特殊的区域性、特殊的区位性、特殊的社会性、特殊的管理体制、特殊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影响十分明显。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和确定农垦改革的重大问题时,就必须从这些客观存在的特殊性出发,适应农垦企业的特点,采取特殊的方式、特殊的政策、特殊的办法,这样才能使农场的管理体制改革得以顺利实施。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

    从河北垦区情况看,农垦内部深化改革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两个突破”。着力突破思想障碍,破除小农意识、官本位意识、计划经济思想等陈旧观念,通过思想上的大解放,实现改革推进上的大突破。着力突破体制障碍,在改革中将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纳入市、县发展规划,适应农场区域性、综合性和社会性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二是坚持“两个分开”。围绕培育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改革农场内部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分离农场办社会职能,使农场轻装上阵。三是坚持调动“两个积极性”。要始终注重兼顾农场与当地政府利益,一方面增强农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稳定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渠道,减少改革对市县财政收入影响,调动双方推进农场改革的积极性。四是坚持采用“两种手段”。强化政府推动,省市成立农场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政策,加强协调指导,保证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坚持市场运作,对场属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民营化、股份制改造,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三、进一步争取各项政策落地生根

    国有农场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地方政府关心国有农场事业的发展,提高对国有农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及时研究解决国有农场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切实加强对国有农场工作的领导,把国有农场经济发展纳入所在地区总体规划,搞好服务和协调,并加强规划实施工作。要切实落实对国有农场的优惠政策,保护国有农场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加大对国有农场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加强国有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宏观管理、指导和服务职能,搞好综合协调,为国有农场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进一步发展农垦区域经济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垦区的国有大中型农场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小型或中型经济区域的框架。在这一现实条件下,在设计和确定农垦改革思路和途径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农场已有的基础和已经形成的区域经济优势,在体制上、职能上、发展形式上,尽可能向发展区域经济体系方面引导和调控,从而使已有的区域经济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强化现有的农垦经济区域,应该说是既符合发展区域经济的客观要求,也使农场办政权、办社会的负担有了行政载体,进而有效剥离。这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重要选择,必将产生较好的综合效果。

五、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

    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要求,切实提升垦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水平,从而带动农业现代化,增强农垦现代农业建设水平和示范带动能力。一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养殖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强化示范带动能力。以高产创建、畜牧业高产攻关和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提升为抓手,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集成推广和先行,提升农垦种养业的整体水平。要创建不同层次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扩大10个主要示范区的示范范围。要紧紧围绕农垦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研究制定适应农垦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特点的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三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四是积极探索各种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模式,努力形成多层次和多功能的示范区建设新格局,扩大示范带动的范围和影响。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带动作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要提高大田耕种收管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重点农区灌溉全部实现喷灌化。强化垦区示范带动功能,在供应小麦良种、水产工厂化养殖、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水平上为农村提供示范,并通过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帮助,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六、进一步提升二三产业运行质量

    一是发挥农垦优势,立足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二、三产业,不断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的产业化格局。二是以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为核心,以培育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以合理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推进一、二、三产业的优化升级。三是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采取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形式,提高营销能力和流通效率。四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行业,培训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积极开展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农资配送、信息咨询服务。五是大力加强国内外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农垦“走出去”战略,推进境外合作开发,以大型企业为主体,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扩大国际农业合作开发规模,提高境外资源利用效益和水平。六是充分挖掘国有农场的旅游资源,打造集文化、生态、民俗、风情于一体的农垦特色旅游品牌,以旅游业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重点推进坝上森林草原风光、沿海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

七、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立足农牧场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一是进一步壮大传统的名优产业。发挥各农牧场优势,进一步培育壮大小麦、马铃薯、水稻、棉花等产业,引进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新型特色产业。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大力发展错季蔬菜、大棚蔬菜、食用菌、芦笋、饲草饲料作物等新型产业,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培育发展成为重点产业。三是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面向国内市场,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做强做大水稻、水产品养殖业、奶牛养殖业、小麦良种繁育等主导产业,进而培育成为带动地方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

八、进一步推升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水平

    一是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农垦农业生产信息化、经营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积极探索智能农业等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完善农情调度网络,发展智慧农业。二是推进农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追溯信息共享,达到“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质量可追溯”的目标,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和批发市场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现代农业化建设水平为目标,大力培养农业高技能人才。继续开展送科技下场活动,帮助农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要大力促进农业高技能人才梯次开发,为垦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支撑作用。围绕提高农工素质促进垦区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垦职工队伍,为农垦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九、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实现农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用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一是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强化奶牛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小麦良种繁育、水稻、马铃薯、饲草饲料作物、特色蔬菜等九大主导产业,形成区域性产业。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建设,强化中捷乡谣、汉沽康尼等农垦乳业集团和蒙牛、圣元(青岛)、恒天然(新西兰)等国内外乳业巨头的拉动作用。发挥察北牧场年加工30万吨马铃薯项目、沽源牧场年加工20万吨马铃薯项目拉动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农民种植脱毒马铃薯100万亩以上。

十、进一步提升民生改善力度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协调力度,争取各级政府进一步增加对农垦的投入,重点争取促进产业发展壮大的项目和资金,同时兼顾生态、公路、电网、通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和小城镇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争取信贷资金的支持。二是努力争取促进农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政策。要积极推进各项政策在农垦全面落实,积极协调省和有关地方政府把垦区的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和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国家和地方建设规划中。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着重改善贫困农场基本生活生产条件。加大资源和生态保护力度,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三是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全省农牧场电网改造纳入国家计划,得到国家政策支持。

(作者系河北省农垦局局长)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