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4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六团中学36岁的哈萨克族美术教师巴合提江举办了个人油画展,他的佳作《乌孙 高原》、《沙尔套山深处》等吸引了众多绘画爱好者,这是他第二次举办个人画展,但这只是七十六团文化建设中的一朵“小浪花”。
七十六团有1万多人,由汉、哈、蒙等多个民族组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几年来,该团以“文化强团”为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多形式辐射的文化活动,倾力打造“四张文化牌”,不仅使团场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而且使团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大大提升了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推动团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红色文化弘扬军垦精神
来到七十六团,看到“格登新曲”石雕像,人人都会肃然起敬。雕像上的军垦战士肩扛砍土镘,手拿铁锹,民族妇女放飞和平鸽,骑马的年轻人手捧即将放飞的科技卫星,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创业初期的艰辛与建设新型团场的梦想。见证团场发展历史的退休干部刘振山说:“石雕浓缩了历史精华,是教育后人屯垦戍边的生动教材……”
2011年,七十六团倾力打造“军垦第一哨”,深挖军垦文化内涵,弘扬军垦文化。“军垦第一哨”地处特克斯河与苏木拜界河交汇处,哨楼扼守着通往特克斯河以南的七十四团、七十五团以及天山乡等地。走进这块“红色的土地”,立刻被这栋新建的“品”字形建筑所吸引。站在哨所前沿,俯瞰横跨特克斯河的“戍边桥”,河边沿岸野生林木茂密,右侧哈方的岗楼与我国哨楼遥相呼应。近看哨楼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边境线上,“军垦第一哨所”六个金光闪闪的铜字高高悬挂在“品”字楼顶上。一进门,“用忠诚守边防,用激情干事业”12个偌大的红字映入眼帘;二楼的图片展览室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着该团从1962年建团至今屯垦戍边所取得的业绩——“领导关怀、艰苦岁月、维稳戍边、苦练本领、情系家园……”
团场不断完善哨所文化内涵,征集了过去老军垦用过的物品,摆放在陈列室;建立农家乐,把军垦人过去住的地窝子复制到哨所内,让参观者感受老一辈的军垦生活;刻着“不让每一寸土地从我手中流失”的巨大石碑,矗立在界河边;哨所园内奇形怪状的石头上面雕刻着“忠诚”二字,丰富着军垦文化的内涵。团长陈辉说:“打造军垦文化,目的是让更多的子孙后代了解戍边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011年,参观“军垦第一哨”的游客达3000余人。
广场文化提升团场品位
居住在文化广场东侧的退休职工张玉文每天都会沿着广场跑上四圈,他十分清晰地记得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切……这片文化休闲广场原来是当年屯垦戍边的七十六团老机关、文化宫所在地,是团场职工群众休闲娱乐的地方。沧海桑田,几度变迁,现在又成了职工娱乐和锻炼的好场所。“在城里才能玩到的健身器材,如今在团场也可以同样享受到了”,张大爷说。七十六团虽然离伊宁市很远,但精神文化生活丝毫不逊色于城市。从1999年至今,七十六团先后投入资金800多万元,修建集开会、文艺演出、职工书屋、职工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职工文化中心,十个基层连队建有文化活动室和职工书屋,另有四个连队建设了文化休闲广场,将全团的文化活动办的红红火火。
团场以文化艺术节为龙头,以“一二三”文化工程(即一年一次的职工文艺汇演、两年一次的职工体育运动会、三年一次的西北草原民运会)为骨干,常年开展文化体育活动。2005年隆重启动首届“格登文化艺术节”,开启了职工群众文化活动日常化的先河。广场活动在6月~10月的每月1日举行,每场活动由8个单位的代表队参加演出,他们自创自演,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团场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公民道德建设等内容融入到文艺节目中,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深受广大职工群众的欢迎,为格登人民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2011年全团开展十场文化活动,参演人员达1200人(次),观众达6000人(次)。
“农忙耕作、农闲唱戏是团场文化生活的固定模式,节日活动天天有,服装、道具体现现代性,专业素质的文艺新人层出不穷,艺术表演的方式越来越新颖。”团工会主席周克生说。
团场还经常举办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春节文艺汇演、阿肯弹唱会等,丰富高原牧民的文化生活。老年健身舞队、腰鼓队、扇子舞队、秧歌舞队、舞狮队、舞龙队、旱船队和锣鼓队等近10个民间文化活动团体和18个基层文艺表演队,组成了团场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2011年规模最大的一次演唱会,单参演人数就达400多人。
65岁的社区退休党员肖凤秀,自从喜欢上敲腰鼓,就再也不上麻将桌了,腰鼓敲得她身体也硬朗多了。像肖大妈这样酷爱敲腰鼓的中老年人在团场就有五十多人,以广场文化为载体的大众文化,正悄悄提升着职工居民的素质,一度兴起的麻将风也在骤然减退。广场文化在提升团场品味的同时塑造了团场文明,2011年团场区域内刑事案件发案率大幅度降低,矛盾纠纷和刑事案发率同比下降了40%和20%。
传统文化传承民族风情
2011年11月19日,格登山下酥油灯点亮夜空,700多名蒙古族牧民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喝酒吃肉,共同庆祝一年一度的“祖蜡节”,尽显民族风情。牧民巴特尔说:“感谢党的富民政策,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和谐幸福,这是我们蒙古人难以割舍的草原情结。”七十六团蒙古族群众每年11月都要举办传统艺术节——“祖蜡节”,又叫“点灯节”、“入冬节”、“降生节”。
每年6月,一年一度的蒙族“敖包”盛会在2500多米高的格登山峰顶上拉开帷幕。牧民们不断地捡石头往“敖包”上堆放,嘴里念念有词,祈祷着格登牧民人畜两旺;随后,他们绕“敖包”走三圈,然后点火,把肉、糖、奶等食品掷于火中,撒酒祭祀天地;赛马、摔跤、传统的歌舞表演等是牧民们从来都不会忽略的活动,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每年春分这天,这里的3000多名哈萨克族牧民会举办盛大隆重的“纳吾尔孜节”庆祝活动。“纳吾尔孜”的意思是春天开始的第一天,哈萨克族把这一天定在农历春分。节日当天,牧民家中都要煮肉,喝用麦子和肉汤煮的粥,即“纳吾尔孜饭”;年轻的姑娘和小伙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他们以阿肯弹唱、小品、歌舞等文艺节目形式,庆祝属于他们的节日。
格登山下有一位民族史诗《江格尔》的传承者乌龙巴依尔。他从1986年开始学唱《江格尔》,到目前为止能说唱24部,曾两次参 加新疆《江格尔》说唱比赛获得三等奖。2011年7月被国家列为伊犁州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乌龙巴依尔说:“说唱是为了不让《江格尔》在我这里失传,传承历史文化是我的义务。”
七十六团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少数民族运动会,有近百名选手参赛,民运会设速度赛马、摔跤、拔河、马上角力、刁羊等传统项目,让人们尽情领略传统的民族风情。
绿色文化彰显团场特色
每年六七月份,来团旅游的人都会被这里优越的生态环境所吸引,天然氧吧令人流连忘返。团部小城镇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油菜花、洋芋花、香紫苏花、野花让人如入仙境。这里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小麦、油菜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绿色文化彰显了团场特色,让团场的农产品声名远扬,团场生产的“格登山”牌土豆、大蒜、胡萝卜等闻名疆内。2007年,团场借助境内的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格登碑打造了“格登山”经济品牌,将农产品注册为“格登山”牌商标;2008年正式被伊犁州进出口商品检疫检验局批准为蔬菜出口基地,马铃薯、大蒜、胡萝卜、蚕豆等直接出口中亚各国,每年有上千吨“格登山”牌马铃薯出口哈萨克斯坦。同时团场也是兵团的有机牛羊生产基地,“格登山”牌有机牛羊肉正悄悄占领市场。如今“格登山”牌商标影响力、亲和力不断深化,已逐步渗透到生产、文化领域。
在团场陈列室里摆放着国家农业部“萨帕乐”优质细毛羊生产基地、兵团有机牛羊生产基地、全国民族团结模范集体等几十块奖牌。这是七十六团创建“四张文化牌”,构筑团场“文化磁场”的成果,也是团场人全力打造“忠诚、协作、创新、发展”团场精神的见证。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农四师七十六团)
责任编辑:昝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