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5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千古荒原,1956年6月1日,王震将军站在一台拖拉机上,发出了向荒原开战的命令,于是,在中国的版图上,就出现了八五二农场这个名字。
——摘自《八五二农场场志》
在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北麓、三江平原南端,坐落着一个现代化大型国有农场——八五二农场。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黑龙江垦区红兴隆管理局提出 “文化品牌年”大环境的影响下,八五二农场与时俱进,在农场文化建设年和农场军垦文化建设三年规划的启动年之际,以王震将军来八五二农场19次为基点,适时亮出了“军垦”品牌,大气魄提出了打造“北大荒军垦文化第一城”的目标。农场干部群众高举“白桦为根、军垦为魂”的精神旗帜,迈出了向“北大荒军垦文化第一城”进军的铿锵步伐。
品牌定位“筑牢”文化根基
八五二备受王震将军关注,他不仅亲自选址和带领铁道兵、转业官兵创建了农场,并且十分关心关注八五二的建设与发展,一生中先后19次来到这里视察指导工作。同时还为后代留下了将军林、蛤蟆通水库等闻名垦区内外的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
——摘自八五二农场《军垦文化三年发展规划》
八五二农场文化历史浓重丰实、文化底蕴积淀深厚。早在魏汉时期,这里就曾有先人村落星罗棋布。抗战时期,从尖山子、大小孤山到蛤蟆通一带,曾是抗击日寇的地方。特别是农场开发建设以后,这里涌现出了一批批先进典型人物。初踏荒原、将军选址、大军北上、开荒典礼、会战蛤蟆通、万名知青大下乡、将军19次来场……这一个个动人故事,像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刻在了八五二的大地上。
农场党委为了扩大八五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打响文化品牌,将“文化兴场、文化强场”融入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当中,制定了《八五二农场军垦文化建设三年规划》,把2013年作为农场的文化建设年,也作为农场军垦文化建设三年规划工作的启动年,向垦区喊出了一个响当当的口号:倾力打造北大荒军垦文化第一城。同时,农场还将场树——“白桦树”与“军垦”有机结合起来,将“白桦为根、军垦为魂”作为精神旗帜,为打造北大荒军垦文化第一城的目标奠定了精神根基。
为了将“军垦”品牌做到家喻户晓,根植于人们心中,农场全力营造军垦文化氛围,将“六横六纵”街道名称以钢铁、新华、黎明等12个军旅文化的名字冠名;农场宾馆餐厅名字以“将军林”、“白桦林”等军垦文化命名。在农场机关开展了“军垦文化走廊”活动,在每个楼层的走廊都张贴了反映军垦文化历史的图片。同时,农场还在从红旗水库大坝到场部的50个水泥路路灯杆上,设立了带有军垦文化理念内容的广告牌。11个管理区水泥路沿线每隔2、3公里便设立一块带有军垦文化理念的广告牌。为了加大军垦文化宣传力度,农场还成立了由52人组成的“军垦文化”新闻报道组,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各大媒体上全力出击。农场电视台设立了“军垦文化”专题栏目,邀请文化部门的负责同志讲解“军垦文化”相关知识,还制作了专题片,利用广场LED大屏幕进行循环播放。农场网站设立了“军垦之光”专栏,新闻报道组成员踊跃投稿,共在电视及网站播发、刊登带有军垦内容的稿件420余篇,提升了农场人对军垦文化的认识。
理念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八五二农场军垦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复转军人、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和农场后代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使八五二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由北大荒变成了大粮仓,同时也积淀了深厚而特有的军垦文化理念。
——摘自《八五二农场场志》
在打造北大荒军垦文化第一城的过程中,八五二农场将“北大荒精神”作为轴心,结合农场的历史文化及场情场貌,提练出了军垦文化理念,即:忠诚——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诚、对朋友忠诚;奉献——奉献祖国、奉献社会、奉献大局、奉献农垦事业;坚毅——不怕艰苦、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凝聚——精诚团结、上下同心、步调一致、纪律性强;开拓——开拓荒原、开拓农垦事业、开拓市场、开拓未来;超越——勇于奋进、勇于创新,勇争一流、不断超越。
为了将军垦文化底蕴完全展现出来,农场挖掘出了北大荒军垦文化第一城品牌内涵,即:八五二是王震将军亲率铁道兵在北大荒建立的第一批军垦农场,并且在军垦农场中是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农场;建场初期铁道兵和集体转业官兵人数最多;王震将军一生曾19次来农场,在垦区各农场是最多的。农场有深厚的军垦文化积淀,底蕴丰厚,是北大荒精神重要源头,是南泥湾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2013年5月,农场召开了和王震将军接触过的复转官兵、老干部、老党员、老支青等90余人参加军垦文化座谈会,以“追忆将军足迹、弘扬垦荒精神”为载体传承军垦文化精神。同时将军垦文化的理念内涵作为小学及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农场幼儿园将王震将军亲笔题词的“八五二农场幼儿园”挂在醒目位置,把军垦文化历史编成通俗易懂的“北大荒精神儿歌”,让小朋友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军垦文化”氛围。为了发展北大荒版画艺术,农场小学设立了“小白桦”版画长廊、版画室,编撰了版画教材、版画图册、版画报等千余幅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少儿绘画大赛。
“部门联动”加快文化步伐
八五二农场的前身——铁道兵八五○二师是延安南泥湾大生产时期三五九旅的一部,它是南泥湾精神的传承者,更是北大荒精神的重要创造和弘扬的群体。各单位、各部门也应该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加快文化发展步伐。
——摘自八五二农场军垦文化推进会《书记工作报告》
八五二农场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文化”建设上,适时成立了文化推进办公室,并设置了专人对文化整体工作进行策划、指导及协调,文化、建设、史志等十余个部门共同参与,加速推进军垦文化建设。
农场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农场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将频临失传的民间文学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为农场注入鲜活的文化灵魂,2013年初,农场党委及时召开了“军垦文化”工作重点推进会议,面向全社会征集八五二农场民间故事、地名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内涵故事;对民间的历史传说及建场以来发生的故事、事件进行整理归纳;收集老兵的回忆录、知青故事,同时进行场歌、场徽征集。目前,已收集民间故事560余篇,老照片1000余张,老兵回忆录860篇。同时,农场通过撰写《黄振荣墓》、《将军林》《蛤蟆通水库》等文化地理标识,建设修缮了一批有纪念意义的军垦文化标志性建筑,还在依饶公路沿线设立了近50个军垦文化内容的广告宣传牌,一系列举措让军垦文化像丝丝甘泉,在八五二每一个人心中浸润渗透。
为使军垦文化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掘,形成系统性,农场加紧实施了打造一个文化品牌、编写一本军垦文化书籍、制作一部军垦文化电视专题片、编撰一本反映农场军垦发展历史的画册、刻录一张军垦文化光碟、设计一本农场宣传册、创作一首农场场歌、征集制作一个农场场徽、打造一条旅游线路、制作一套旅游产品的“十个一工程”。
农场还依托军垦文化阵地,开展广场文化、节日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做到把军垦文化写出来、说出来、唱出来、演出来。农场以广场文化活动为主线,开展了千人“唱响红色乐章,传承铁兵精神”的挖掘军垦文化系列活动,通过文化活动形式来表现军垦文化的丰富内涵,让军垦文化为经济腾飞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外向引力。
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场在打造军垦文化的同时,把旅游业发展同步纳入其中,对王震将军亲自选址建设并题词的蛤蟆通水库进行重点建设。投资3000万元进行道路、绿化、接待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期工程已经启动,“蛤蟆通水库”因军垦文化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座王震将军亲笔题词的“蛤蟆通水库”,一定会成为集旅游、垂钓、度假、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圣地。农场还请专业人士设计,在新建9万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内设立了一座代表军垦文化的标志性主雕塑,环周是浮雕群,包括农场发展不同时期的人物造型,并建设一道反映农场发展历史的浮雕墙,使其成为军垦文化主要教育基地。
(作者单位:黑龙江垦区八五二农场)
责任编辑:昝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