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提到的两部电影背后的故事

时间:2019-05-21作者:赵国春 来源:《中国农垦》2019年第2期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在同农场干部职工交谈时强调,北大荒建设到这一步不容易。当年这里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共和国把这里作为战略基地、把农业作为战略产业发展起来。总书记在交谈中提到了北大荒的电影《老兵新传》《北大荒人》。总书记日理万机,还清楚地记得这两部反映北大荒开发故事的电影,让北大荒人万分感动。下面,笔者就说说这两部电影背后的故事。

我国第一部描写北大荒人的故事片《老兵新传》  

走进北大荒博物馆第四展厅,你就会看到展窗里播放的电影《老兵新传》。这既是我国第一部在大银幕上塑造北大荒人光辉形象的故事片,也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电影,讲的是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厮杀的老兵们脱下军装、拿起锄头,来到东北边陲开发北大荒的故事,电影里他们叫老战或小东子,历史里他们叫周光亚或梁军。

《老兵新传》的作者说出来很多人都会很熟悉。年龄稍大一点的观众,都记得电影《李双双》吧,今天我要说的这个人,就是因《李双双》荣获百花奖最佳电影编剧奖的著名作家李凖。60年前,李凖写的另一部脍炙人口的剧本《老兵新传》,成为我国第一个在银幕上塑造北大荒人光辉形象的作家。

1928年,李凖出生在河南洛阳的一个村子里。他念完初一就辍学了,在家一边劳动一边跟着他的祖父学文识字,浏览古典作品。后来,他在学徒生涯中,用微薄的工资租读了一个租书店里几乎所有的中外名著。18岁那年,他在小镇做邮递工作,一边投递书信,一边抽空阅读经他分发的几份报刊。此后,他坚持自学写作。多年来,他著述甚丰,除了创作一系列反映新农村的中短篇小说外,仅电影剧本创作就有20来部,其中就包括了《李双双》《龙马精神》《大河奔流》《高山下的花环》《牧马人》等。

说起《老兵新传》电影剧本的创作初衷,那是1956年的事了。当年,周光亚从通北(今天的赵光)农场场长调到友谊农场当分场场长。友谊农场办得热火朝天,作家记者不断来访,李凖是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来到友谊农场采访的。采访中李凖说:“临来时,邓拓嘱咐我,要搞报道,反映农场的大机械生产,不要写作品,谁料来了之后,遇到周光亚这个人物,我就按捺不住,写起电影本子来。”

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将《老兵新传》拍成电影,在全国公映后,立即引起轰动,全国人民对北大荒有了深刻的印象,北大荒人第一次通过银幕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一时间,北大荒人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这部电影在当时被评为建国十周年优秀影片。影片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同时,李凖荣获最佳编剧奖,崔嵬获最佳男演员奖。当时身为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在《大众电影》杂志上撰文给予高度评价:“我非常喜欢这部宽银幕彩色故事片,《老兵新传》是从胜利的武装斗争上转到生产战线上来的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影片中的老兵——国营农场场长战长河(人们亲切地称他老战同志)的形象是有普遍性的,但他又是特殊典型……从北大荒可以找到,在新疆、青海、海南岛、江西及其他各地区都可以找得到。他的传记是一篇从国防最前线转向经济建设最前线的动人传记,让人心弦激动。他的一些缺点,在前进中不断被克服……扮演老战同志的崔嵬同志,成功地塑造了可贵形象。《老兵新传》是一部艺术为现实主义服务的出色的影片……”

著名作家郭小川也写了评论文章,指出老战这个人物形象的独创性,突破了当年塑造英雄人物的某些框框,具有鲜明的真实性。

有一次,王震专门请李凖上他家吃饭,席间,将军夸奖影片拍得好,问道:“老战这个人物,是不是写的我呀?”李凖听了,笑而不答。

1994年9月,李凖回到他阔别38年的友谊农场,冒雨参观了农业现代化的窗口——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耳闻目睹这个生产队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大变化,不禁欣然命笔:“老兵白发,北国绿野。”来到八五三农场后,他又挥墨成诗:“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

北大荒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北大荒人》

《北大荒人》执笔创作者范国栋,1935年生于北京,1951年中学毕业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春天,范国栋随10万转业官兵的洪流来到北大荒,在八五三农场四分场(雁窝岛)当农工和文化教员。后来,他随农场业余文工队的部分同志,调到刚刚成立的铁道兵农垦局文工团。转业官兵艰苦奋斗的气魄、火热的生活使范国栋激动不已。由于局里马上要搞文艺汇演,话剧队缺少合适的剧本,他决心把十万转业官兵创业的历程,和听说过的当年老铁道兵开发雁窝岛的动人事迹以及有趣故事,化作立体形象再现在舞台上。

范国栋当时凭着年轻人的一股子闯劲儿,一夜之间写成了独幕话剧《愿望》,在局第一届职工文艺汇演中上演了,反响还不错。当时正在垦区检查工作的农垦部宣传处副处长皮以德同志也看了戏,很高兴,立即找到范国栋和话剧队的同志们,对大家讲:“你们的戏演得不错,演员阵容也很强嘛!剧本写得也很风趣,只是反映的生活面太窄了:两个四川姑娘到北大荒来,一心想开拖拉机,结果分配她们去养小鸡,闹情绪,在大家的帮助下转变了,就这么一点子事。当然,作为一个独幕话剧也还可以了。我现在提个希望,希望你们写个大戏,大型话剧,写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这是一件大事,在古今中外都算是个创举哩!全国人民的眼睛在看着我们,许多外国人也都在注视着我们,那么多当兵的到北大荒搞啥子名堂?能不能站住脚?能不能打出粮食来?你们来北大荒一年了,用事实做了回答,这还不够,还要用一台戏来回答,在舞台上向全国人民汇报!这是个大题目,题目我出了,文章要靠你们来做,好不好?”大家不约而同地答了一声:“好!”于是,范国栋开始了话剧剧本《北大荒人》(原名《雁窝岛》)的创作。在写这部剧时,他一边写一边淌泪,连稿纸都湿了,《北大荒人》经六次大删大改而成。

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当时也在八五三农场二分场六队参加劳动,农垦局找到他帮助改这部戏。吴祖光早年从事戏剧事业并卓有成就,曾任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讲师,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艺社编导、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导,北京京剧团编剧、文化部艺术局专业作家等职务。当他看完《北大荒人》初稿后,提出了几条很不错的意见。比如第一部中党委书记高建民,与战友之父黄志清、战友之女燕子相认很感人。吴祖光看了后称有戏,建议大做文章,可把燕子改为高的亲生女儿,抗日战争中失散,相见不相识,作为人物关系的一条主线贯串全剧,不要一下子就认出来,要放到最后,戏到高潮时再相认,相认本身又是高潮。这本来是提高戏剧艺术的一个好主意,是行家里手的有识之见。可是这建议在集体讨论中被否定了,有人说搞不好会有“人性论” “人情味”的危险。

当时范国栋看到吴祖光那天挂在嘴角的一丝苦笑,心里只有遗憾。虽然他脑中也有“怕”字,但修改剧本时,他还是采纳了吴祖光的一些意见。如第一幕中燕子在过灯节点蜡的细节,对当场几个人物性格的刻画和舞台气氛的渲染都是很生动的。吴祖光当时曾笑着说:“这可是有点人情味儿啊!”范国栋挤了挤眼说:“这是无产阶级的人情味儿。”

剧本几经修改, 1960年8月,由王震命名的话剧《北大荒人》在首都正式公演,立即引起轰动。演出后,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在协会秘书长李超陪同下,走上舞台祝贺演出成功并与演员们合影留念。随后,李超招呼范国栋和团长,说田老很高兴,要谈谈这个戏,叫他们跟田老去听意见。说着就上了田老的汽车,来到西单曲园饭庄,原来是田老请他们吃饭。田老一边吃饭一边谈意见,还询问北大荒的生活情况和文艺活动开展情况。解放军总政治部肖华主任还为话剧团专门举行了一次招待宴会,欢迎北大荒的转业官兵代表回京为部队作汇报演出。当年7月,《北大荒人》在《剧本》月刊发表,上海、天津、四川艺术剧院、甘肃话剧团、哈尔滨话剧院先后上演了这部戏。王震指示:“要拍成电影,一部电影全国都能看到!”随即,北京电影制片厂把《北大荒人》列入拍摄计划,导演为崔嵬和陈怀皑。

第二年3月,北影摄制组在著名导演兼演员崔嵬的带领下,到八五二、八五三农场拍外景。基本上按照同名话剧的路子进行改编,使之电影化,并突出了原剧中存在的两条路线(即先进与保守之间)的斗争。崔嵬担任该片导演,并主演剧中的老猎人这一角色。著名演员张平扮演剧中的主要角色——党委书记兼场长,其他演员(包括群众演员)大都由北大荒文工团演员担任,如于绍康演剧中的另一重要角色农场副场长,袁玫演老猎人的女儿小燕子。

影片围绕对雁窝岛的开发,展开了一波三折的矛盾冲突:即是否进岛开发、敢不敢进岛、以及进岛后能否站住脚跟等一系列故事情节,塑造了一群复转官兵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万难的英雄气概。当然也受时代的局限,残留着年“大跃进”的痕迹。

1963年春节,彩色故事片《北大荒人》在京举行首映式后,在全国放映。同时,在千里之外祖国边陲的虎林县,北大荒人怀着按捺不住的心情,坐在剧院里观看这部电影。据说,拷贝是北京特意送来的。从此,黑土地的人们有了一个风靡全国的称号——“北大荒人”,这个称号延续至今。直到90年代,那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知青们仍以拥有“北大荒人”荣誉称号而自豪。

电影《北大荒人》的艺术成就,还在于借助彩色的渲染和构图,第一次在全国广大观众面前,展现了北大荒大自然的瑰丽与广阔,大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威力,以及北疆军垦农场的社会习俗,使整个影片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军垦特色和泥土气息。大批北大荒文工团演员塑造了自己熟悉的复转官兵形象,成功地突出了北大荒人的英雄形象,不愧为“北大荒人编,北大荒人演,演北大荒人”的一部好电影。


(作者单位:北大荒博物馆)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