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海之滨的苏北平原上,坐落着一个有着62年历史的国有农场,农场于1950年3月15日由解放后上海市首任市长陈毅亲自批准建立。作为上海的一块“飞地”,这里幸运地被命名为上海农场。
上海农场地处全国第一个生态市——江苏省大丰市境内,2009年9月18日划归光明食品集团管理,占地总面积达99.25平方公里(148876亩),其中耕地7.5万亩、林地2.4万亩、养殖水面1万亩,是上海“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后方生产基地,为上海市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主、副食品,也是中央商品猪肉储备基地。
然而,这里在62年前却是一片常年狂风肆虐、沙尘漫天的盐碱地,是老一辈上农人和知青们默默奉献青春与智慧,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垦荒辟壤、围海造田,经过多年的奋斗才将这块荒芜的盐碱地改造成了一片希望的田野。勤劳的上农人在黄海滩涂上种起了粮食和蔬菜,养起了肥猪和淡水鱼,将不毛之地变成人们交口称赞的苏北“南泥湾”。
土地是改造好了,怎么利用好这来之不易的土地资源成为上农人认真思考的问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确定了“农场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业”的基本思路后,在近20年的时间里,农场紧紧抓住农业发展的良好机遇,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完善农业体制机制,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植业发展成为农场的基础产业,依托7.5万亩耕地资源,以种源化为导向布局生产,常年生产粮食1亿斤以上,现代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达95%以上,基本实现稻麦种植全程机械化。
单纯地搞农业,经济效益毕竟有限,资源产出也不高。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农场一直在探索发展生猪养殖业,但直到1995年建起第一座万头猪场,发展规模化养殖,才真正实现不亏损的目标。尝到养猪甜头的上农人更加坚定了发展生猪产业的信心。近年来,上海农场承担了上海市畜牧养殖梯度转移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此,他们抓住契机,大力发展规模化生猪养殖。从2003年开始,农场大地上掀起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大潮,多座规模化畜牧场相继建成投产,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生猪养殖规模逐年扩大,繁殖水平、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不断提高。生猪产业成为农场的核心产业,占全场营业收入的60%,现有商品猪场7座,原种猪场1座,扩繁场1座,以及与其配套的动物技术保护中心、肉品营销中心、饲料厂、有机肥料厂,形成饲料加工、种猪繁育、生猪饲养、肥猪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农场现已形成23万头生猪生产能力,至年底可达28万头生产能力。2012年,全场将可供应 优质商品猪20万头,提供种猪1万头。
发展生猪产业为农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是养殖生猪产生的粪尿等废弃物也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何有效解决发展生猪养殖业和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的矛盾是农场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其实,早在农场生猪产业规模扩张之初,农场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农场派出专业团队远赴欧洲“取经”,借鉴国外先进的生猪产业发展和生态农场建设经验,结合农场自身特点,确立了“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并利用多种生产技术提高资源、能源的转化率、利用率和再循环率,同步获取较高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生态农场的雏形就这样形成了。
多年来,农场一直按照建设生态农场的要求,坚持“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农场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场广袤的土地为发展生猪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猪田”匹配原则,即一亩土地承载5头猪的废弃物,按照土地承载生猪粪水量来科学布局畜牧场。同时,在畜牧场内建设厌氧发酵池和沼气发电系统,借鉴欧盟猪场废弃物处理技术和“产沼发电”方法,将猪粪尿经过无害化处理变成天然的有机肥,进入农田灌溉系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粪水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有机肥的使用又能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等级,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初步统计,上海农场每万头生猪粪水全部被作物利用后每年可节约化学肥料近20万元。成功解决粪水处理的问题后,至2015年,农场将在7.5万亩耕地上实现35万头的生猪养殖规模。
2006年启动的亚欧生态合作项目——市郊猪废弃物生态利用,已全部建立从猪场到农田的地下粪水管网系统,引入的欧洲大型液态施肥机,成功解决了传统粪水还田的技术路径、利用效率等难题,做到了粪水在水田和旱田的配方施肥和精量施肥。此项技术分别荣获上海市总工会和光明集团职工科技创新三等奖,在国内首次创建种养结合型畜牧低碳环保模式,并制定了《生态猪场环保标准》和《畜牧业废弃物生态处理操作手册》,填补了中国种养结合型畜牧业环保标准的空白。从2010年初开始,农场抓住光明集团现代农业“五三”行动计划提供的战略机遇和发展空间,斥巨资兴建的多座代表行业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畜牧场,集“三自动一结合”即自动供料、自动清粪、自动环控,种养结合为一体,全部建立起沼气发电系统,进一步提升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等级。农场还出台了《上海农场生猪养殖粪水还田管理办法》,明确责任,规范程序,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提供制度保障。
上海农场成功解决畜牧环保难题,减少空气、土壤和水污染问题,提高农场生态等级,使生态化的生猪养殖成为可能,使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生态文明,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的称赞。2011年10月,上海农场顺利通过盐城市级生态农场验收,农场全国先进的农业种养循环生态示范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了生态农场建设形象的展示功能、现代农业的示范功能、绿色经济的创新功能、景观空间的营造功能、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下一步将启动省级生态农场创建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农场,力争在上海市率先成为国家级生态农场。
如今,农场旧貌换新颜,在树木掩映、花丛簇拥下的主干道将农场分成以场部为中心的数个区域,每个区域坐拥良田万亩,一排排葱葱郁郁的防风林纵贯其中,一道道波光闪闪的水渠网状密布,夺人眼球的绿与耀眼醒目的白在一望无际的金黄麦浪中蔓延。令人惊喜的是,还有数座蓝白相间格调的建筑群如明珠般镶嵌在旷野之中,那是农场引以为傲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场。今天的上海农场俨然一幅风景秀丽的田园画,盐碱地上建立起的生态农场成为黄海之滨的一道靓丽风景。
(作者单位: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农场)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