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经营体系 注重质量效益倾力打造产业集群新优势

时间:2014-10-16作者:任建新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4期

    2013年江苏农垦坚持稳中求进,突出质量效益,努力降本节支,积极开拓经营,注重风险防范,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3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7.5%;实现利润总额19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1%;职工人均年收入39000元左右,同比增长10%。江苏农垦集团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发展公司化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

    依托农发公司平台,按照打造全产业链的要求,发挥纵向一体化优势,突出做强产业微笑曲线两端,集团种植业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一是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在种植面积略减、生产遭遇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年粮食生产实现总产19.5亿斤,同比增长3.4%,创历史最高水平。大小麦平均单产903.4斤、水稻平均单产1233斤,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10%。二是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突出种子产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积极筹建育种研究院和育种生态试验站,建成省小麦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实施国家“超级粳稻育种能力提升与产业化”项目,自主杂交制种稻面积5000亩,自主杂交制种玉米面积2000亩;新增省级审定自育品种3个,参加省内外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的新品系11个。围绕促进粮食平衡增产,创建的18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均达到预期目标,其中2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在全省400多个小麦万亩示范片中位列第一、第二名;宽窄行距结合的高速机插技术广泛应用,水稻机插率达81.4%,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三是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大华种业公司发展成为全国种业十强企业,种子年产销量达到23万吨。米业公司进入国内行业前五强,成为一些大型连锁超市和知名食品企业的重要供应商,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较上年增长60%和100%。与兄弟垦区、省内粮食部门合作发展力度加大,签订了一批战略合作协议,实施了一批股权收购项目。四是现代物质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投入3.76亿元,新增和改善灌排面积18.07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3.1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添置大中型拖拉机304台、联合收割机119台、高速插秧机310台、育秧播种机118台;新增烘干能力400吨/天、仓储能力2.84万平方米、水泥晒场17.51万平方米。温室、大棚等设施栽培面积扩大到3.1万亩,同比增长7.7%。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优势不断巩固。集体经营和联合承包耕地面积占到麦稻生产面积的90%以上。实现质量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增加到6个,其中大米追溯规模扩大至50万亩、西瓜追溯规模扩大至4000亩。六是开放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积极参与地方农村流转土地的承包经营,与地方政府已签署36万亩耕地承包经营的战略合作协议,第一期耕地已交付经营。

创新经营体系,调整农业结构取得新进展

    在种植业剥离后,各农场进一步结合自身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创新经营组织,推进发展转型;集团公司加强引导,推动垦区同类资源逐步向优质企业集中,提高农场产业发展层次与水平,促进了垦区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国有收益。在水产养殖业方面,东辛农场瞄准创建省级现代渔业示范园区目标,围绕渔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实施鱼塘标准化改造,扩大对虾育苗规模,试验高密度养殖技术,创新经营服务形式,试点集体养殖模式,2万亩左右水面实现国有净收益将超过3000万元,同比增长30%以上。同时,积极与滨淮农场合作,控股经营滨淮农场1万亩盐场资源,通过优势互补扩大水产养殖规模。在畜禽养殖业方面,正大苏垦猪业公司GGP场和GP场均已达产,成为全国农垦现代化养殖示范场创建提升单位。东辛农场三元双宝乳业扩建奶牛养殖棚、挤奶厅,自有奶牛存栏量扩大至1500头。新曹农场组建研究所选育优良品种,提升林下草鸡养殖质量。在林业方面,推行股份制或联合集体承包经营方式,稳妥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因地制宜推广林禽、林农复合生产模式。10家农场建成育苗圃,苗木面积3055亩,同比增加1670亩,苗木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升。垦区实现国有林木经营性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6.4%和34.3%。在拓展农业功能方面,云台农场依托城郊区位优势,实施生态旅游核心区提升改造工程,稳步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产业升级取得新进展
    二三产业占集团主营业务收入比重70%左右,占国有利润比重85%左右,是集团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一是产品研发提档加速。各工业企业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江苏正大天晴分别依托引进海外高级研发专家成立了吸入给药和氘代药物研究中心;研发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1%,比上年增加约3个百分点;在研项目达161个,首家实现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类药物国产化,启动丙肝领域国际研发合作项目。苏垦银河公司形成高碳钢、中碳钢、粉末冶金等完备的裂解连杆生产技术,引领国内裂解连杆生产水平。金象公司新增12个产品专利。二是经营业务持续拓展。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显现、企业运行成本上升等挑战,各企业加强行业形势研判和政策研究,积极调整市场策略,大力压缩成本费用,经营质态总体向好。制药企业销售收入与利润同比均增长20%以上。房地产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实现大幅增长。三是资本运作有序推进。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上线二级企业达到35家、三级企业达到86家,分别占到同级企业总数的81.4%、74.1%。创投一期基金完成项目投资,累计投资项目6个;二期基金完成募资工作,筛选储备了一批投资项目。通过兼并重组地方粮食企业,设立了苏垦米业集团张家港公司和宿迁公司。四是重点项目加快实施。集团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9亿元,完成股权投资2.84亿元。单项投资额超过800万元的35个重点项目,已实施32个,其中竣工11个。五是品牌建设不断深入。制定了集团重要品牌开发行动计划,实施荣誉出品制度。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分别增至2个和25个 ;中国名牌(农)产品、省名牌(农)产品分别增至4个和48个。

坚持深化改革,提升集团管理水平取得新进展

    一是集团治理行为不断规范。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集团公司董事会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董事会作用。制定《集团公司高管兼职人员履职行为规范意见》,处理好兼职高管和集团公司职能部门依法依规履职的关系。落实集团公司产权代表报告制度,组织垦区董事、监事和董事会秘书培训,提高产权代表和董事、监事议事决策水平。推进南通农场等4家企业公司制改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二是集团内控体系日益完善。集团总部内控体系优化项目已进入制度与流程的修改、完善阶段,完善后的内控体系拟在明年全面实施。部署开展集团二级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力争2014年底建成覆盖集团内部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三是集团管控能力全面加强。组织修编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集团公司和各企业都制定了年度降本增效工作方案,实施效果明显,集团公司总部公务费支出同比下降20%以上;麦芽公司同比降本减亏超过1000万元。完成15家企业清理整合和垦区企业国有产权重新登记工作。加强农场国有土地供给管理,争取到了较好的合作开发政策;加强存量建设用地管理,完成农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出台了加强对三级企业经营管控意见;完善了股份制企业借款规定;完善了委派财务总监工作制度。

推进民生实事,垦区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民生工程积极推进。投入1.86亿元,实施危旧房改造1400户,建成农村公路40公里、公路桥梁20座、农桥37座、一事一议项目15个。在2012年实现垦区职工“五险一金”全覆盖的基础上,2013年专项支出1100万元,组织实施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免费健康体检。垦区场域内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非职工居民,绝大多数领取了养老金。完成新一轮农场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规划论证。二是社区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社区居委会经地方政府批准注册的农场增至15家,累计7家农场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部分农场实行水电费“一卡通”、试点居家养老等便民利民措施,不断完善和丰富社区服务内容。三是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多数农场修订完善、稳步实施城镇建设规划,注重与地方政府城镇规划的衔接,注重与农场民生工程和公益事业相衔接。各农场实施净化、亮化、绿化工程,搞好垃圾、污水处理和土壤环境治理,开展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四是党群工作有效开展。江苏农垦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修订了垦区思想政治工作考评办法,新增党务公开扩大试点单位4家。12家单位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五是农场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工作按序展开。加强调查研究,积极争取政策,配合省有关部门制订了方案。六是场域经济平稳增长。预计全年,垦区实现营业收入385亿元,生产总值12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73%和18.81%。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垦区工作新进展
    2014年,集团公司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确保集团经济发展跨上“2”字头台阶,即实现营业收入超2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超20亿元、粮食总产超20亿斤、资产总额超200亿元,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高起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围绕纵向一体化经营,不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科技进步、人才队伍四大支撑,大力发展种源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延伸发展食品加工业。发挥农垦优势,积极拓展对外战略合作,实施股权收购项目,整合利用外部资源,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规模。突出种子产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快江苏农垦现代农业研究院筹建步伐,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
    二是宽视野谋划农场发展。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依托农场存续资源,抢抓沿海大开发机遇,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认真理清农场发展思路,积极谋划农场经济发展的重点、路径、方法和措施,着力培育农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加强农场社区管理,完善农场社区管理模式,提高农场社区管理水平。按照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做好国有农场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工作。
    三是全方位推进资源整合。在企业内部,突出主业定位,注重生产要素的存量重组和增量优化,做精核心业务、做大企业规模、做强企业实力。在产业内部,突出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同类业务、关联业务的兼并、重组、合作等,打造有集群优势、板块特征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新格局。在垦区外部,突出自身优势,通过模式复制、资产重组、资本证券化等形式,实现内外资源的有效融合,做大做强农垦经济。
    四是多领域开展资本运作。继续推进创投公司的项目运作,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投资步伐,提高投资质量,提升投资回报。创新思路,拓宽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支持农发公司、金象传动公司等上市进程,努力实现企业资本证券化。探索设立财务公司,不断拓宽资本运作的覆盖面。
    五是深层次实施管理创新。根据集团公司战略管理中心、投资决策中心、资本营运中心和资产监管中心的职能定位,完善职能部门设置,优化人员结构配备,推动总部发展转型。按照集团化发展方向,适应农垦农业资源整合后的形势,推动集团管控模式转变,切实提高集团公司管理效能。以提高经济增加值为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升集团经济运行质量。
    六是严要求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以反对“四风”的实际成效,进一步改进企业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提升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深入调查研究,出台加强企业经营班子建设的相关意见与措施安排。

(作者系江苏农垦集团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贡蓄民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