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农场:用“军垦文化”铸魂

时间:2019-12-11作者:陆军 来源:《中国农垦》2019年第5期

“走了这么多农场,淮海才是我心目中的农场形象!”2017年12月17日,一踏进淮海农场有限公司,江苏省委巡视组副组长丁永生脱口而出。

走在宽阔的淮海路上,两边的高楼错落有致,文化广场、体育广场、淮海公园和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职教中心依次铺陈在道路两边,过往的职工居民笑意盈盈,一派和谐的美丽农场景象。

淮海农场素有“江苏农垦摇篮”之称。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2师奉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命令,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开赴黄海之滨,屯垦戍边,创办淮海农场,由此揭开了江苏大面积开发国土资源、发展农垦事业的序幕。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给淮海农场人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2007年7月新成立的农场领导班子提出了弘扬和传承军垦文化,在全场开展打好“军垦传统文化、社区广场文化、全员廉政文化、生态绿色文化”四张文化牌活动。 今年2月26日,淮海农场有限公司被江苏省农垦集团公司授予“军垦文化”江苏农垦特色子文化品牌。

用“军垦文化”铸企业精神

“身背钢枪表示我们是农建四师战士,一手拿锹说明我们是来到这里建设农场的,一手插地表明我们就在这里扎根不走了。”在农建四师战士雕像前,92岁的军垦战士胡铁成说。

在2010年7月24日开馆的农建四师暨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内,那些陈旧的图片、斑驳的实物、翔实的图文资料和有丰富内涵的雕塑,真实地反映了江苏的军垦精神和农建四师的军垦文化。“仇大筐”和“江大锹”现场对决的生产雕像,一锹能挖100斤泥垡,一肩能挑400斤重的担子,让参观者无不惊叹;建场“生根、立足、建场”“三大战役”场景和互动区内人拉手推肩扛的情景再现,无不彰显着军垦将士在荒凉草滩上以“一人一张半芦席,一把大锹一杆枪,喝咸水,睡地铺”创造出的“艰苦创业、不怕困难、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的农建四师精神。

陈列馆中,由陈毅书写的“皇帝的气魄,叫花子的干法”照片特别显眼。据淮海农场场志记载,华东军区陈毅司令员接到师部打了大胜仗的报告后,十分欣喜地写下了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

在给参观者介绍淮海农场场歌时,陈列馆讲解员王超男总是情不自禁地唱上几句,让参观人员感受到先辈们艰苦创业的豪迈气概。2015年5月,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副主席王君伟参观陈列馆,对农场军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为弘扬军垦精神,宣传部门在对军垦文化进行挖掘、研究、包装和使用的同时,还请盐城市歌舞团将场歌《保持荣誉 建设农场》进行音乐合成,刻成光碟,用作自办有线电视节目的主题曲。

为让干部职工铭记历史,农场还举办了多次农建四师史料图片展览;出版了场史《一支英雄的部队》书籍;收集农建四师时期《生产战线报》上刊登的歌谣、散文、诗歌和故事等并汇编成《摇篮》系列丛书,在淮海大地报上开辟了《铭记历史》专栏,连续刊登发生在农建四师那些感人至深的史实故事。

淮海农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进强说:“坚定实施文化兴场战略,不断创新丰富企业文化内涵,这是我们党委始终不渝坚持的责任。”

用“军垦文化”奏响主旋律

经过反复提炼,农场公司干部职工达成了共识:淮海军垦文化是农建四师在屯垦戍边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有着独特内涵的文化类型,它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包括军队文化、南泥湾精神,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艰苦创业的精神,屯垦戍边、扎根海防的奉献精神。“军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包容、团结、务实、创新。

“这座山叫明山,是用农建四师师长艾明山的名字命名的;那座桥是桂莲桥,是以我们的副师长李桂莲名字称呼的。”在淮海公园内健身的90多岁老人陈立芳非常自豪地告诉人们这些景点名称的由来。在淮海公园里,10米长的农建四师屯垦戍边浮雕,以直观的方式在向人们展示着军垦文化的历史镜头。

2017年12月12日,首次来到淮海农场的江苏农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魏红军在陈列馆参观后表示,淮海是江苏农垦军垦文化的发源地,农建四师万余官兵在艰苦的环境下培育出的军垦精神,体现了农建四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军垦传统刻录在心脑里、流淌在血脉中,让农垦精神永远闪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18年5月4日在滨淮农场有限公司举办的江苏农垦青年员工论坛上,原淮海农场场长束向红结合自身在淮海的工作经历,向167名青年员工详细解说了军垦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诠释了什么叫忠诚、责任、担当,为新员工带来一次别开生面的农垦精神传统教育。

农场在重大节日组织的文艺会演中,精心编排歌颂老军垦的节目,让农建四师万余官兵创业情景再现舞台。2007年以来,农场已连续举办了12届广场文化节,每次文化节上,军垦文化题材的文艺节目,总是获得人们的共鸣。军垦文化奠定了淮海作为文化大场、文化强场的根基。

在2018年9月17日举办的江苏农垦第二届文艺汇演大赛中,淮海以农建四师体裁创作的情景剧《奋斗的音符》,获得原创类一等奖, 5次在垦区大型文艺表演中客串演出,多次得到了集团公司总经理胡兆辉的高度评价。

经集团公司党委研究同意,在农建四师师部办公旧址上,先后两次投入600多万元,建设和完善“农建四师暨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陈列馆已成为军垦文化传承教育的红色基地。10多年来,农场公司每年在建场纪念日,都会邀请部分健在的军垦战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座谈,安排有关老同志、老干部到学校、医院、社区、企业讲述102师的英雄战斗经历,农建四师的建场历史。 

现年97岁的军垦战士董太成时常被周边老师请到学校或是陈列馆,给学生讲述军垦传统文化故事,中小学生从老人的讲述和对史实的参观中早早地刻上军垦文化的烙印。目前淮海农场学校是盐城市射阳县“军垦文化特色”学校。自陈列馆开馆以来,已接待垦区内外参观者六七万人次,先后成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和省委组织部党员干部教育“实境课堂”、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射阳县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基地。

用“军垦文化”引领风尚

“扎根农垦献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有着老军工诗人之称的谢开平说,“农场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传承和综合素质,让他们也像一颗颗种子那样,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农场公司注重以军垦文化铸魂,以军垦文化引领风尚,特别是在领导班子中倡导“光明做人,透明办事,开明为政”的理念,开展“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干一流工作,创一流成绩”的工作作风,引导职工践行“顾大局,讲团结,创和谐”的良好氛围。农场公司党委开展“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与职工结对”和“党员责任区”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党员干部为民执政、为民服务的形象,造就了淮海大地文明新事、文明标兵层出不穷的繁荣景象。

从军垦文化积淀中寻找发展的源泉。制定“解放思想,让观念‘新’起来;推进工作,让行动‘快’起来;加大投入,让效果‘亮’起来;强化队伍,让班子‘强’起来”的工作目标。农场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用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创造“天蓝、地绿、水清、景秀”的淮海生态环境。军垦文化和经济发展有机融合,一批以“淮海”为标志、标识的名、特、优产品和服务业应运而生。

“我走出去以后,才知人们对从淮海出来的人是怎么样的评价。”10次获得国家荷花新品种繁育大奖的淮海爱莲苑水生花卉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静说,“多年来军垦文化的培育,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成功淮海人的品牌形象。”

来自东北的大学生栾艳彦在面临分配时,就是冲着淮海“红色”农场的美名,与恋人双双到农场扎根,现已成为淮海技术队伍中的骨干。在今年1月15日出版的《淮海大地》报副刊上,栾艳彦发表了题为《我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未来》的文章,分享她来到淮海接受军垦文化教育后的心路历程。

目前,大批活跃在农场的第二代、第三代淮海人接过了父辈们的接力棒,奋战在农场的各条战线上。从各种渠道来农场发展的大学生们,为淮海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蓬勃的活力。

淮海以“四张文化牌”传承弘扬军垦文化的做法,得到了江苏省委宣传部和省国资委的肯定。农场连续20年保持省“文明单位”称号,“军垦文化”当之无愧地成为江苏农垦首批特色子文化品牌。

淮海农场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单祥忠介绍说,淮海目前正在着力打造“军垦传统文化、生态绿色文化、全员廉政文化、社区广场文化、健康体育文化”五张文化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断融入时代精神,相信“军垦文化”一定会在淮海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江苏农垦淮海农场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