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时间:2012-10-10作者:王子玮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6期

  在素有“商人·商品·商业”三商之源的河南省商丘市,商人之祖王亥以物易物的车队印痕依在,驯牛铃声似乎还飘荡在今日的故土。在这片曾经孕育了无限商机、无限活力、无限创新力的田野上,如今分布着大小23个农场,4700多名干部职工秉承“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书写了——

小农垦,大话题
  在河南省商丘市现有的23个农场中,国有农场7个、原种场12个、园艺场4个,分布在7个县、2个区内。这20多个企事业单位被“农场经济发展协会”连接在一起,积极探求规模经营的路子,联手发展。一度名不见经传的商丘农垦,近日却成了商丘人热议的话题。
  热议的焦点一:商丘以农为主,土地资源短缺,大批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依靠打工增加收入。这种情况下,农场仅凭土地能使职工安居乐业吗?
  热议的焦点二:过去农场是一个没人管、没人问、没人愿意去、没人愿意呆的地方,农场和农村、职工和农民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都过着一样的土里刨食的生活,在人才、资金、劳力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农场有什么妙招焕发新生呢?
  热议的焦点三:农场的飞速发展、农场的辉煌成就,是不是天方夜谭、是不是故意杜撰的?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从市县的领导到普通市民,从乡镇干部到基层农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到农场去走走、看看、问问,试图破解心中的疑问,找到开启农场发展变化的密码。在金浪翻滚、麦穗飘香的季节,我们有机会走进了商丘市这个内陆小垦   区,并从中看到了一个个亮点,这就是——

小农垦,大特色
  拥有5.5万多亩土地的商丘市农垦系统,承担着河南省乃至国家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大豆等大宗农作物的区试、实验和良种繁育任务。商丘市农垦夏、秋粮生产,克服各种病虫草害和自然灾害,实现了“九年增”。年提供优质小麦、花生、棉花等作物良种5000多万公斤,带动周边农民年繁育良种1000多万公斤;职工、农民年增收400多万元;良种覆盖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区。
  市民权农场、梁园区农场、睢县原种场、夏邑原种场、永城市园艺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创新优势,以科技为先导,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先后承担了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芝麻、红薯等农作物的区试、实验任务,区试、实验不同作物类型品种30余个,为黄淮海地区农业的持续发展、进步和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睢县原种场敢于创新,充分利用规模效应,率先走出国门,承担了美国一家知名玉米制种企业的高产实验任务。
  勒马园艺场利用其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常年有绿、一步一景的优势,打造休闲观光区,职工收入成倍增长。并重点发展红薯特色产业,做成品牌,销往南京、合肥、杭州、青岛、郑州、烟台等地。
  市民权农场的无公害产品——优质黄梨、苹果、葡萄、西瓜、蔬菜及深加工产品葡萄酒、苹果醋饮,宁陵园艺场的“金顶谢花酥”,柘城原种场的大葱,牛城农场的三樱椒系列产品,永城南园艺场的杏李、大枣,虞城原种场的西红柿、“玉美人”等名优特产品,既为商丘农垦争得了荣誉,又使职工挣了个盆满钵溢。有人评价说:商丘农垦是——

小马拉大车
  近几年,商丘农垦系统干部职工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也不断拓宽发展理念,寻求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地制宜,量身定做发展规划。
  市民权农场在近1万亩土地被政府规划征收的不利情况下,逆境突围,破解土地制约瓶颈,拓宽企业生存空间。通过土地转换,农场从失去的土地中得到了资金,用资金购置大量资产,通过资产转换增加农场效益,这种良性循环为农场的持续发展赢得主动。同时,农场在地方政府规划区内,以租赁、合资、经营等形式,建设了鼎圃饲料厂、鸿田电子厂、富民养猪场和生态园酒店。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与上市公司北京信力筑正新能源技术公司合作建设了投资3亿元的大型沼气综合利用项目。农场在将失地职工纳入地方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就业、生育及再就业培训体系外,对每个失地职工一次性补偿10多万元,此外又拿出1400多万元,对部分失地职工进行安置,实现了职工、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柘城、永城、夏邑、睢阳区农场及原种场也积极谋求发展机遇,拉长产业链条,招商引资、科技兴农,做出了可喜的成绩。而这些成绩取得的背后,却蕴藏着一个玄机,那就是——

小协会,大作用
  2009年8月19日,河南省第一个市级农场经济发展协会——商丘市农场经济发展协会成立,目前,该协会已发展会员150个,其中单位会员31个,个人会员119个。
  首先,协会牵头,组织全市23个农场的中层以上干部和职工代表,进行政策法规、农业科技、行业管理等内容的培训。通过培训,了解和掌握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现代企业管理的方式以及企业改革创新的举措。
  其次,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先进促后进,“抱团取暖,捆绑发展”,力推农场经济发展。市民权农场是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河南省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已经在繁育小麦优质良种、带动职工增收、企业增效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因此,民权农场先后与睢阳区、睢县、夏邑、民权县农场携手发展小麦良种,集中发展繁育市场销路好、科技含量高、高产、高效、适合黄淮海农区种植的优质小麦良种,使职工年增收300多万元。同时,永城等3个以大豆生产为主的农场,相互配合协作,联手攻关,连续8年稳产高产。
  第三,协会积极引导会员单位和职工融入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发展路径。在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加快危房改造、安居工程建设的步伐,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工业化和城镇化规模发展。
  此外,协会积极谋划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先后建成了21个以鹌鹑、鸳鸯、奶牛、生猪、蛋鸡等为主的现代化养殖小区、13个农业观光小区和6个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在引进2600多万元建起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作物原种场之后,又相继建成5条大型良种加工生产线,配套建设了生产、晒场、仓储等设施;引进130多万元,建成1个中型沼气站,解决了300多名职工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朝著名诗人袁牧笔下的苔花,不就是商丘农垦的象征吗?那一朵朵微不足道、在艰苦环境中静静开放的苔花,不就是农场的真实写照吗?透过《农民日报》、《中国农垦》、《河南日报》、《河南科技报》、《商丘日报》等一则则媒体报道商丘农垦的新闻,让人看到了苔花的灿烂,感受到了苔花的执著和守望。
说起今后农场的发展,农场经济发展协会会长吴连泉铿锵有力地说:“商丘市农场经济发展协会,将以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南,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和规模效应,积极带领会员单位和农场职工,在着力推动农垦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同时,今年争取实现人均收入高于全省农民收入的20%以上,力争把23个农场打造成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三化’融合的景点,并步入全国、全省先进农场行列!”
  愿望是美好的,也是让人憧憬的。只要脚踏实地地去干,只要有只争朝夕的拼劲,只要有干事创业的毅力,一切都将像苔花一样卓然伫立。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者!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农场)
责任编辑:昝莹莹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