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然橡胶产业面临困境的思考

时间:2016-03-28作者: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2016年第1期

作者:校现周 

    目前,由于受价格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天然橡胶产业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胶工短缺,企业经营困难,大片胶园弃割,砍树改种,这些都对对我国橡胶产业的发展前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分析这些现象,确实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现就解决天然橡胶面临困境的思考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养树割胶
    在目前的形势下,由于橡胶价格低,胶工短缺,因此要养树割胶。其内涵是采用低频割胶,增加每个胶工的割胶树位。这样做的好处:第一,在胶工短缺的情况下,可以让每株胶树都能产胶,而不是让部分胶树按计划完成产量,其他胶树又不产胶。长期下去,这些树会疲劳,产生死皮。第二,节约树皮。第三,可以增加每个胶工的产量,让胶工获得更好的报酬,稳定胶工队伍。第四,由于胶工割株数增加,更多的树能产胶,而用工又能减少,也能为企业减亏。 
  二、老龄树采用气刺短线割胶
    老龄树耐刺激的能力较强,在真正掌握技术的前提下,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可以进行气刺割胶。在进行气刺割胶时一定要明白,气刺割胶不是为了大幅度提高株产或者亩产,而是以提高割胶劳动生产率为目标,也就是通过增加每人每天的割胶株数,从而提高每人每天的产量。
    三、加快更新
     对老、残、病、弱和低产的胶园加快更新。在胶价低时更新,相对经济损失小,大家也容易接受。同时更新新的高产、高抗的品种,为下个生产周期提前做好准备。另外,在更新胶园时,也要结合新技术,结合多种经营的模式进行规划和调整。
    四、借机调整
    在胶价高时,许多地方种胶积极性空前高涨,在一些不该种胶的地方也种了胶。现在正是进行调整的机会。应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调整:第一,高海拔和大坡度应该退出。第二,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改种适宜的作物。第三,对品种进行调整。第四,对种植模式进行调整。第五,对土地进行调整,相对土地条件好的地方也要退出,种植更高效的作物,以增加其他产业的用地。
    五、鼓励胶工发展多种经营
    植胶企业胶工大多靠割胶工资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所以在胶价低时收入少,生计难以维系,导致不愿意割胶。有些企业的生产队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出现胶工短缺,而相邻的队就短缺胶工,人又调不过去,主要原因是这个队的胶工有自己的产业,能吸引住人。所以,在我们更新时,要留下部分条件好的土地,让胶工能发展一些多种经营,实现胶工收入的多元化。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做好技术支撑和信息收集与发布。
    六、加紧推进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手段。除传统技术外,针对以后人工费用还要不断上涨的趋势,在更新、种植、抚管及施肥、植保、割胶等领域实现机械化或部分机械化是要考虑解决的现实问题。在传统割胶技术方面,可以采用一些更新的割胶技术,以节省人力资源。如在广东进行了两年的七天一刀割胶技术试验,已经取得了初步结果,2016年有望再扩大一定的面积进行生产。在海胶集团进行的老龄树气刺割胶也取得了阶段性结果,有些单位还在扩大使用。这些技术将为解决胶工短缺问题提供了部分办法。也是目前解决困境的最实用技术。
    七、加强社区建设,改善生活条件
    先要能生活,才能做工作,这是我们都明白的道理。但现在我们的许多生产队比农村都落后,反差较大。由于割胶制度改革,每个队的胶工人数减少,有些只有几个胶工,胶工队伍薄弱。探索建设适度最基层生产单位规模也是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橡胶农场在早期以胶工走路和挑胶为半径的路程为依据而设置的生产队,是符合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现在胶工和基层管理人员基本上以摩托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用摩托车运送胶水,同时道路也基本硬化,胶工的工作区域半径扩大已经基本可以实现。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适度规模的生产单位也就具备了条件。同时,要结合我国城镇化进程,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单位的布局,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建立适度规模生产单位的好处:第一聚集了人气;第二可以集中投入,建设比较现代的生活条件;第三可以减少非生产人员,增加生产人员,节约成本。前两者一方面能稳定现有的胶工队伍,另一方面能增加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以保证有新鲜血液补充到胶工队伍。
    八、研究新型管理模式
    在管理模式上实行田间管理、割胶和收胶“三分离”,即田间管理与割胶分离、割胶与收胶分离。从生产队选出割胶技术优秀人才专门负责割胶,将橡胶树位合理分配给割胶工,按割胶株数和技术等级来核算工资;选出年轻体壮的人员专门负责收运胶水,按胶水量和杂胶量来核算工资;安排专人负责胶园挖穴、施肥、灭草和控萌等工作,通过管理面积和管理质量来核算工资。这种新的管理体制将原有生产队人员进行合理划分,做到专工专人干,各项工作找最适合的人去做,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调动职工积极性,在合理调配劳动力的同时提高各项工作效率,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胶工短缺的困境:割胶工只需专门负责割胶,其承割株数可大幅度增加,使得对专业割胶工的需求减少,也降低了割胶工的劳动强度;由于这些割胶工都是从生产队中择优选出,因此割胶技术等级较高,对橡胶树伤害小,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行“三分离”管理模式的关键是三方利益分配的合理制定和监管措施的到位。
    九、结语
    价格波动、胶工短缺在最近几年尤为突出,以后可能随着胶价的上升和下降,会有起伏,但胶工短缺将会以严重程度不一的形式出现,也将会是橡胶割胶生产中的一种常态。植胶企业应作长期打算,否则就会总是陷入被动。另一方面,割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要立足于此进行工作。通过新型割胶技术的研发,提出适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新技术是解决胶工短缺的根本出路,各生产环节更多的实现机械化也是解决人力的重要发展方向。
    以上各种方法实际上就是要在低胶价时,以能维持生产,稳定胶工队伍,保护橡胶树的潜力为主要目的,同时为下个价格周期的上涨时做好调整和准备,能使我们的生产紧跟价格周期节奏。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