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眠在北大荒的怀抱里

时间:2015-02-11作者:邱宏伟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10期

    四十多年过去,当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三十团(现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江川农场)奉献了青春和年华的知青们大多都回到了各自的家乡,然而丁训民、徐慧敏、张咏萍、张凤星四人却因保卫国家财产和掩护学生脱险,永远长眠在了北大荒的黑土地里。每年的清明节,学生们都会结队来到烈士墓前悼念英灵,缅怀英雄事迹。
烈火中永生
    1971年11月,三十团十连大食堂竣工了,这座让十连的知青们引以为豪的食堂坐北朝南,占地1000平方米,百分之百的砖瓦结构,在全连满目土坯草顶的土房子当中显得格外气派,理所当然的成了全团的样板房。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大食堂开伙还不到十天的一个深夜,早已进入梦乡的男知青宿舍的小伙子们被一阵“着火了!”“着火了!”的尖叫声惊醒。循声向窗外一看,只见新建的大食堂西屋窜出了几簇火苗,他们立即从铺上跃起,来不及套上棉衣棉裤,就抓起屋里的脸盆、水桶冲向了距离几百米远的火场。这时,住在大食堂东侧屋内的女知青们还在熟睡中。情急之下,先行赶到的几个男知青破窗而入,一面组织女知青们撤离,一面帮助她们抢救物品。
    很快,在男知青的帮助下,所有女知青都脱离了险情。这时火势已经从大食堂的西侧蔓延了过来。“连部的钱盒子还在里面!”人群中,有个女知青喊了一声。
    女青年的话音刚落,杭州知青付建新、叶水根、赵桂根、上海知青顾士得、丁训民、朱卫国冲进了正在燃烧的大食堂。
叶水根刚迈进屋内,就被滚滚的浓烟呛得泪流满面,蹲在那里喘不过气来,这时就听轰隆一声巨响,一根带着火苗的房梁砸了下来。
    “危险,你们都给我出来!”指导员吕连生在外边大声呼喊。听到指导员的喊声,叶水根和朱卫国、顾士得、赵桂根四名知青相继退了出来。
    “付建新、丁训民还在里头呢!”叶水根急切地叫道。这时从窗口跳出来一个人,头发都烧焦了。“是付建新!丁训民呢?”“丁训民快出来!”“丁训民……”
    这时,知青们从连队的井里拎来了几十桶水,无奈杯水车薪,火越着越大。“完了,丁训民没出来!”在人们的绝望声中,房顶坍塌了,玻璃被火烧得炸响,伴随着冲天的火光和浓烟,新建的大食堂顷刻间化为了断壁残垣。
    凌晨,烧了大半夜的火逐渐减弱了。清晨,浓烟散尽时,连里挑选了几名身强力壮的老职工进入大食堂搜寻,在伙房里面发现了丁训民的遗体,只见他趴倒在煤渣堆上,背上还压着烧残的房梁,嘴角流着血,其状惨不忍睹。
    一个星期后,丁训民的父母由上海赶来了,连里在场院搭起了灵台,全连老幼肃立默哀,两位老人手扶棺木长叹:“阿民啊,爷娘来看侬来了!你是个好孩子……”立时,全场哭声阵阵,哀声绵绵。傍晚的时候,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
12月26日,时年二十岁的丁训民沈阳军区追授为革命烈士。
    陨落的星星
    三师三十团六连的杭州青年张凤星是个高挑个子、瓜子脸、梳着两条羊角辫的漂亮姑娘。1970年5月8日,三师在三十团开展水利大会战,六连被分配在离团部四公里外的堤坝上修水渠。张凤星分到了20米的任务段。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她每天天刚亮就起床,晚上月亮升得老高了才收工,那一筒锹下去铲起满满一锹土,接着一个优美转身的动作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由于她干活不藏奸耍滑,平时言语又不多,所以领导和同志们对她的评价都很高,连续两年都是连里的五好战士。
    1971年7月份的一天,正在地里锄草的张凤星突然喊叫着肚子疼,战友们急忙喊来了连里的王大夫,经诊断,张凤星患了肠阻梗。王大夫立即请示连领导派了马车,一路颠簸送到了团部卫生队,手术后大夫做出了住院休息半个月的决定。
    然而仅仅过了一个星期,张凤星就突然出现在了土坯场。“你咋来了?谁叫你回来的?你病好了吗?”连长徐宏池冲着她吼了起来。“好了,都好了,不信你看看。”说着,张凤星摞起三块土坯,一口气搬到了20米远的坯垛边。“怎么样?连长,我还行吧?”连长望着张凤星执着的样子,无奈地摇了摇头,扔下了一句“今天不给你定任务,能干多少干多少”的话就走了。那天,张凤星带病脱了220块土坯,超出了连里给的200块的任务。
    夜里十一点多种,外边突然狂风大作,不一会儿从天边传来了“隆隆”的雷声,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子就下来了。睡梦中的张凤星被雷声惊醒后立即想到了还没盖上的土坯垛。只见她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不顾一切地冲向了土坯场,拉帆布、压石头,雨水顺着她的脸淌成了瀑布,湿透的衣服紧紧粘在了身上。她不知是什么时候停的雨,也忘记了什么时候回的宿舍。第二天她就发起了高烧,手术刀口像火烤一样难受。连长立即打发两个知青套上马车把她送往团部卫生队。一路上,张凤星脸色蜡黄,汗出如浆,浑身烫,连连呻吟着手麻、手麻,后来,握着伙伴的手渐渐地没了力气,到卫生队时,身体都凉了。医生说,发烧不致命,关键是由于术后过量劳动和遭到雨淋后刀口感染。就这样,一颗年仅19岁的“革命战士”之星就这样匆匆地陨落了。
经团里报请沈阳军区批准,9月28日,张凤星被授予烈士称号。
    舍己救学生
    张咏平和徐慧敏都是上海嘉定一中的初中毕业生,1969年4月两人随着一群充满激情的伙伴来到了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三十团十连。她们先是被分配在连里的小分队当演员,后来由于文化水平较高,领导让两人一起当了教师。在连队生活工作了仅几个月,北大荒人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和共产党员们身先士卒的精神就深深地打动了她们,当时已经是共青团员的张咏平怀着真挚的情感写了入党申请书,并在七月一日党的生日那天郑重地交到了连党支部。徐慧敏也写了入团申请书交给了团组织。
9月份,连队接到了团部转发兵团关于“反修、防修,深挖洞、广积粮”的通知,于是连里号召广大知青和各界群众、学生踊跃参与,尽快地完成团里布置的挖防空地道工作。
    10月6日这天,张咏平与徐慧敏和往日一样,在文化课结束后带领学生进入“阵地”,继续挖已经干了一个月的即将贯通的地道。刚开挖还不到半个小时,张咏平和徐慧敏发现地道顶端不断有泥沙往下掉,两位年轻的教师立即喊道:“不好了,同学们,快出去!快往外跑!”两人一边喊一边连推带拽把学生们一个个送出了地道口。就在这时,整个地道塌陷了,还没来得及出来的张咏平与徐慧敏被埋在了里面。这可吓坏了刚刚脱离危险的学生们,他们哭着、喊着,一双双小手使劲地挖着埋压两位老师的泥土。这时,听到学生呼喊声的知青们赶来了,由于不知道张咏平、徐慧敏遇险的具体位置,便将塌陷的地道分成了六段,随后大家一齐动手,竭尽全力清理坍塌的地道。一个小时过后,人们终于将两位老师找到了,但他们都已经没有了呼吸。当时张咏平十九岁,徐慧敏只有十七岁。
    一个月后,兵团政治部根据张咏平和徐慧敏的一贯表现和舍身救学生的英雄事迹,批准二人为革命烈士,追认张咏平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追认徐慧敏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江川农场宣传部)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