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托起华阳河的明天

时间:2019-04-01作者:李龙 来源:《中国农垦》2017年第8期

      不怕吃苦,爱下基层、跑工地调查研究,这是农场职工对他的印象;为人正直,清正廉洁、办事情讲原则,这是企业管理人员对他的评价。今年“七一”前夕,安徽农垦集团公司党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他就是安徽省华阳河农场场长、党委副书记谢广和。
      2016年4月,谢广和从淮河之滨的方邱湖农场调到长江沿岸的华阳河农场,他经历了从沿淮到沿江、耕地面积从1万多亩到10余万亩、从干旱少雨地带到洪灾频发地区的跨越。在短短的15个月时间里,经历了人生的又一次磨炼与升华。
在洪水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1999年的一场大水,让华阳河农场下辖五个农业分场的10万余亩庄稼全部绝收,房屋大部分倒塌,除了给农场造成重大损失,还让华阳河农场人对于洪水有了一种挥之不去、抹擦不掉的伤痛和无奈。
2016年4月,谢广和刚到华阳河农场。因鼻息肉手术,医生建议他休息,可他要尽快熟悉华阳河农场的情况。没想到,上任才2个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就使华阳河农场全面进入了防汛期。7月,历史上罕见的连续强降雨造成华阳河湖群水位三天猛涨100厘米以上。
      7月6日,水位涨至16.81米(超1999年同期水位60厘米),农场95公里的迎湖大堤全线超过保证水位,30公里的内河港堤全线漫水。大堤少人缺物、险象环生。
      这一天,谢广和与往常一样,外出巡堤督查至晚22时30分才回到指挥部,洗漱完毕刚刚歇下,23时40分他接到防汛值班室报告:“五场西圩发生一段10多米溃口。”谢广和立即带领技术人员赶到溃口现场,此时缺口已扩大到30余米,他一边与技术人员研究抢险方案,一边要求尽快做好人员转移,把保护居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谢广和亲自督战抢修堤坝直到第二天上午9时左右,他面色苍白、浑身颤抖、头晕目眩。同事们劝他回去休息,被他断然拒绝了:“今天这种情况,我一分钟都不能离开!”
      谢广和吃了几块饼干、喝了一瓶矿泉水,稍作歇息后,又继续坚持作战。直到7日晚20时,圩堤封堵全部完成他才返回。五场西圩的生命线保住了,西圩16米以上水位不破口,在农场的历史上是一个奇迹。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8日凌晨4时,谢广和又接到电话:“四场乌池湾大堤出现了严重塌方,开始出现渗漏……”“我马上就到!”谢广和做了简短的安排后,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多日连续奋战,已经让他身心疲惫,但面对严峻的汛情,他没有退缩、没有犹豫、而是主动担当。当时险情危急,不能坐等抢险方案的实施,谢广和就与抢险突击队员一起,扛起沙石袋往缺口上堵。7月的阳光、火辣辣的炙烤,谢广和皮肤被晒的黝黑、嗓音已经沙哑。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场长都亲自干了,我们怎么能站在一边看。”随行的工程技术人员文一林说。经过15个小时的全力抢险,乌池湾重大险情得到有效控制,使得四场1.3万亩耕地和社区3000居民免遭洪水侵袭,再一次创下了溃口重堵的奇迹。
      提起抢险的经历,有人问他:“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哪有时间多想,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堤不能破!”谢广和爽朗一笑。
      “只要他在场,我们就有了主心骨,就能感觉到安全。”时任五分场场长方国强说。
      在水位最高达17.11米,长达两个多月的主汛期里,华阳河农场境内的湖堤共发生大小险情387起,谢广和亲自参与指挥化解重大险情16处,肆无忌惮的洪水被死死阻挡在大堤之外。在他的带领和感召下,农场广大干群、齐心协力,终于保住了6万多亩农田,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


 在灾后重建中厘清发展新思路


      2016年8月下旬,防汛压力稍缓。谢广和开始与农场领导班子成员一起思考农场的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问题。
      “正是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使我对场情有了深刻的认识,灾后一些举措也得益于防汛期间的思考。”谢广和时常谈起那段经历。他对农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建议,得到了农场领导班子成员的认可——“建好大堤”是安身立命之本;在农田水利上实行“三大一控”(建大站、修大渠、挖大沟、做控制闸)规划;在生产上积极参加安徽省农业服务公司“331”模式;在企业发展上实现“三年恢复、五年提升”的目标。
      在大堤建设过程中,农场依据资金总量分轻重缓急,首批落实工程项目60个,投资2065万元。他组织制定了一整套项目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要求工程硬件建设和软件资料建设两个规范。“谢场长每个礼拜至少要来工地检查两次,只要发现问题你就跑不掉了。”在三分场湖堤负责质量监管的农业工人代表李续民说。
      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实行“三大一控”的建设规划。2017年其作用已初步显现,通过清沟沥水,加大蓄水、排水能力,在生产上做到“涝能排、旱能灌”,改变了过去“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状况。
      针对受灾职工生产缺乏资金等问题,2016年9月份刚开始退水时,他积极争取了安徽省农业服务公司的投资,成立了华阳河农业服务公司。
      “农资都用公司的,产品全部卖给公司,之后不都由你们说了算?”一些职工开始并不理解为什么要搞这么个公司。
      “成立公司不是为了赚大家的钱,而是因为只有参加了农服才能够享受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才能够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赢。”谢广和在各种场合反复对基层干部和职工进行宣讲。
      农服公司第一年试运行,全场有132户职工、2.6万亩耕地参加了农服“331”模式,获得了约1000万元的免息“劝耕贷”扶持,同时在农资、农技、农机、农产品交售等方面享受国家政策性补贴150万元。受灾职工及时得到救助并完成了秋种,全场完成小麦播种面积8万多亩,为以秋补夏、恢复生产奠定了基础。
      小麦收割前,农场又采取多项优惠措施鼓励职工实施旱改水,积极推进高效绿色农业“虾稻轮作”模式,为职工发展高效农业提供条件。措施出台第一年,水稻种植面积由上年的3万亩扩大到4万亩,新发展虾稻轮作面积近6000亩。
      2017年夏粮收购时,华阳河农场通过浮动定价机制让利于民,收购夏粮2万吨,实现了粮食生产、烘干、收储融合发展的第一步。如今,农场职工对农服公司的经营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谢广和又确定了下一年的工作目标:全面参加农服“331”模式,走全程社会化发展之路。
      “谢场长来华阳河农场工作,洪水给了他当头一棒;没有想到,大灾之后才半年,农场恢复已变样!”看到华阳河农服烘干中心堆积如山的小麦,二分场退休职工王永银深有感触地说。
      要保持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实现“三年恢复、五年提升”的目标,还需要有项目的支撑。他常说“农场要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农场增效、职工增收这个主题,要有支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华阳河农场从棉花生产向粮食产业的转型才刚刚起步,水稻种植面积小、晒场、烘干、仓储能力明显不足。粮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要想把粮食生产做大做实,不仅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还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抓起。
      在农业基础设施上,洪灾之后,谢广和积极争取了2016年1万亩现代农业水稻资金发展项目和2017年1.2万亩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建设项目。“这两个项目区的核心规划内容都是他拿出来的,我还没有遇到过这么专业的场长。”有30多年项目工作经验的省综合评标库专家蒋仲季说到此事竖起了大拇指。
      在产业化发展中,农场在2016年底完成3万吨粮库建设任务后,2017年初又开工兴建了7万吨粮食储备库,同时配合安徽省农服公司完成了日处理1200粮食烘干线建设。目前,农场已形成了以生产、烘干、仓储、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闭环,为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华阳河农场在灾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农服应运而生、粮食烘干线四个月建成并运行良好、种业首战告捷、粮库建设稳步推进,职工情绪稳定,创造了华阳河农场的奇迹。”6月27日,安徽农垦集团公司总经理刘超在华阳河农场调研时欣喜地说。
群雁高飞头雁领、众人拾柴火焰高。谢广和与他的同事们以满腔的热忱、无私的奉献,正在描绘一幅把华阳河农场从“农业大场”向“经济强场”转变的美丽画卷。

(作者单位:安徽农垦华阳河农场)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