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里,展出实物1000余件,图片900余幅,同时利用声光电等特效手法,结合多媒体、油画、微缩场景、雕塑、硅胶人物相结合的形式,再现了兵团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在半个世纪的奋斗中,兵团儿女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凝成的“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的兵团精神,有力地说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经济建设、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保卫边防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军垦博物馆内,每件物品的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
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金茂芳
金茂芳曾是山东的一位富家千金,一则特殊的招兵启事吸引了风华正茂的她远赴新疆,成为新疆兵团的第一代女军垦队员。
在博物馆里,陈列着当年金茂芳驾驶过的拖拉机。这辆拖拉机是苏联“老大哥”的进口货。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在这辆拖拉机前驻足留影。有一天在游客拍照时,有人认出了拖拉机前的金茂芳,人群顿时沸腾起来,大家争着和这位了不起的女拖拉机手握手、留影,表达敬意。
上世纪50年代初,成为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是一份多么光荣而神圣的职业。然而,这份职业却需要经受常人难以想象的严峻考验。1955年的冬天,金茂芳驾驶着拖拉机在运送物资的途中突然熄火,零下45度的严寒足以让拖拉机上所有的燃油凝固。这位山东姑娘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跳下车拔出油管,用嘴往外吸油。油吸出来了,可是嘴唇却牢牢地粘在铁板上,狠心一拽鲜血直流。就这样,原本75公里的路程,金茂芳在戈壁滩上整整折腾了四天四夜才安全返回。人们见到她时,她的嘴肿得几乎不能说话,手已经握不住东西了。
兵团第一代劳模——铁姑娘江桂芳
说起兵团第一代全国劳模江桂芳,那可真是一个传奇人物。江桂芳1952年参加招兵,从山东来到新疆,被分在二十六师24团(现兵团第八师一四八团)开荒种地。
刚到兵团时,一望无际的荒漠什么也没有,环境条件是极其艰苦的,十几个女兵住一个地窝子里。所谓地窝子,就是在地面上打洞人住进去。当时,社会上有人讥讽兵团人是“地老鼠”。再后来,女兵们都奉命嫁人成双结对搬出了地窝子。那时,江桂芳岁数还小。后来,随着年龄增长,领导也忙着为她介绍对象,可江桂芳总是找各种借口推来推去,一心扑在工作上。时间长了,人们这才揭开江桂芳不嫁人的秘密。
原来,江桂芳刚到兵团不久,就看到农户家中贴着一张《库尔班大叔见到毛主席》的画像。一打听,这张画像是新疆普通农民库尔班· 吐鲁木受到毛主席接见的真实故事。望着画像,江桂芳的心中萌发了想见毛主席的念头。有人告诉她,要想见到毛主席,除非当上全国劳模。
为了这个愿望,江桂芳瘦小的身体里爆发出了难以想象的力量,她向整个师部的妇女发起了挑战。每天10多个小时在外头干活,上下班两头见星星,创下的工效连她自己都感到吃惊:收麦子,定额是每人一天扎400捆,而她起早贪黑,一天居然扎出1.4万捆,超定额30多倍。这个不可思议的记录,把所有的男人惊得目瞪口呆。
在新开垦的土地上种玉米,刚开始产量不高,江桂芳想起了毛主席对农业《八字宪法》的指示。所谓《八字宪法》,其核心内容就是“土、水、肥、种、密、保、工、管”八个字。江桂芳勤除草、勤施肥、勤浇水、勤管苗,当年亩产达到700公斤,次年亩产突破1000公斤新记录,样样都是全团第一,被兵团战士称为“铁姑娘”。
那时,团里的广播每天都在播表扬她的文章。江桂芳因此出了名,追她的男人更多了,当时人们开玩笑说,追求她的兵团干部、战士少说也有一个“加强连”。面对这么多男人的追求,江桂芳还是那句老话:“不见到毛主席,我这辈子不结婚。”
1961年5月,她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那年秋季的一天,江桂芳正在地里收玉米,连队领导通知她:“回去收拾一下,晚上去团部报到,明天到北京去。”江桂芳怀疑自己耳朵出了问题,忙问:“去北京干嘛呀?”兵团领导笑着告诉她:“傻姑娘,你不是做梦都想见毛主席吗?这回称心了吧。”当晚,江桂芳赶到团部才知道,她要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上百万人的兵团战士仅她一人当代表。团里为欢送她,还放了象征妇女形象的专场电影《李双双》。
1961年10月7日国庆节刚过,毛主席在怀仁堂接见了进京的全国劳模和三八红旗手,并和代表们合影留念。江桂芳坐在第二排就在毛主席身后,这么近和毛主席在一起,江桂芳感觉无比幸福。
回兵团后,江桂芳奉命到团部参加培训学习。在那里,她认识了一位湖北支边青年,是一个团机关干部。他们由认识到熟悉,彼此都有了好感。有一天,一位团领导找到江桂芳说:“以前别人给你介绍对象,你都推托不见到毛主席不结婚,现在你的愿望也实现了,再没理由不结婚了吧。我今天给你介绍一个,不同意可不行,这是组织对你的关心。”江桂芳也不知领导介绍的对象是谁,又没有理由推托。正在为难时,领导一句话又把她逗乐了:“给你介绍的这个男青年,就是你们在一起学习的团机关干部任永清。”江桂芳满意地说:“这回听领导的。”就这样,江桂芳和任永清把各自的铺盖行李搬到一起就算成了家。他们相濡以沫,直到白头偕老。
文武双全的钢铁战士——刘栋
刘栋1949年9月参军入伍,1950年4月参加天山剿匪。有一天夜晚,位于天山脚下的巴里坤草原乌云密布,风雪怒吼,天漆黑一团。刘栋所在的团全副武装,背上炒面,从巴里坤城出发,向天山深处的红柳峡进军,清剿以乌斯满为匪首的土匪。
天山红柳峡是匪首乌斯满的老巢。刘栋所在的团计划两天赶到红柳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全部土匪。刘栋和全团战士一起,踏着没膝深的积雪,向红柳峡秘密进发。部队冒着风雪行军了一天两夜,在第三天黎明时,上级命令就地休息。雪大天黑,走了这么长时间的路,倘若迷了路就会贻误了战机。于是,团长就派刘栋带领几名侦察员四面侦察。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刘栋跑回来报告,翻过前面那个山岭,远处看到隐约的毡房和马群。团长一听,马上命令全团准备战斗。原来并没有迷路,而是摸到了敌人的鼻子底下。
团长命令七连从左侧快速前进占领前面的小山头,封锁出口,以免敌人逃走,其余连队左右包围,炮兵连正面冲击,以迫击炮响为总攻信号。天刚亮,各部队基本包围就绪。团长在望远镜中看到敌人的马群有些骚动,敌人已有所察觉,机不可失,团长命令迫击炮手向敌人开炮。刘栋一直冲到一座大毡房跟前,一下掀开毡房门帘,扫一梭子弹,跑进毡房喊道:“阿尔达西!”(缴枪之意)。一个土匪哆嗦着跪在地毯上束手就擒。在搜索残敌的过程中,刘栋和几名战士一起,在石缝和红柳丛中搜出6名重要土匪头目。刘栋在战斗中表现出色,被授予了三等功。
1957年春天,刘栋从哈密调来二团。刚来时,这里到处是沙包,大的像楼房那么高,小的也比平房高,一片荒凉。当年二团夏粮大丰收。一天中午,团里正组织青年突击队割麦子。突然雷鸣电闪,暴风雨来了,刘栋正在麦场上忙着起场。等他起完场,把麦子盖好,场政治部主任刘新臣把他叫到队部办公室,说:“在师里上学的二团职工子女要转学回来,团里又没有学校。你回去准备一下,到团部去,负责办一所学校。我们这一代少文化,可別让下一代跟着受罪,办学比麦收更重要。你的任务,就是尽快把学校办起来。你是部队上的老教员了,有教学工作经验,赶紧准备吧。”
第二天,刘栋奉命赶到团部。团里组织了一个基建队盖教室,不久就盖起了4间教室,中间有个办公室。就这样,学校建起来了,取名为“胜利二团职工子女学校”,刘栋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
1983年刘栋离休,在上海工作的儿子让他到上海安度晚年享清福。他到繁华的大上海住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总觉得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常言道:住惯了山坡不嫌陡,睡过的狗窝不嫌丑。”于是他又回到难以割舍的兵团。后来,孩子多次催促他回上海,他再也没有去。
刘栋感慨地说:“从我参军以后,几十年来一直生活在新疆。我现在练习书法写诗歌展示兵团精神,见证兵团的发展变化。”他天天执笔临帖,对书法达到了痴迷的程度。1985年,农一师老干局举办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活动,刘栋的书法作品荣获了三等奖,这更激发了他写诗歌和练习书法的激情。
从1987年开始,刘栋不断参加各类大赛和书画展活动。2003年5月,刘栋经过医院检查确诊,患上了胰腺癌。然而,他并没有被病魔吓倒,对诗歌、书法的钻研、练习从没有间断。
编辑出版一部反映自己亲身经历的书籍是刘栋晚年最大的夙愿。他把自己的战斗经历、转业开荒造田、参加团场建设、创办学校、教学生涯以及离休后的生活,用回忆录、报告文学的形式,记述下来2008年11月,历时4年多的辛勤笔耕,他的作品集《老军垦的故事》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却了他的夙愿。
如今已90岁高龄的刘栋,仍然执着地用手中的笔赞颂兵团的丰功伟业,赞颂兵团人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兵团精神。
(作者系新疆兵团老战士)
责任编辑:贡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