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北大荒 北方共青城

时间:2014-07-01作者:甘良河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10期

这是一方充满传奇与殊荣的土地!

    它是全国第一个由共青团缔造并以共青团名字命名的农场,有两位党的总书记到过这里,给予高度的关注。
    50多年前,新中国的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在冰雪故乡、亘古荒原上划开了全国青年志愿垦荒的第一犁,用火热的激情,用青春与汗水、鲜血和生命,创造了把亘古荒原变良田的奇迹,同时也缔造了共青精神,成为全国青年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无数青年奋勇前进。1984年12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笔题写了共青农场场名,希望青年志愿垦荒精神世代常青。
    如今,以场长苏彦山、党委书记施宏伟为首的一批“新共青人” 带领2万共青儿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传承共青精神,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倾力打造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独具特质的中国北方“红色共青城”,努力实现跨越式崛起,再次掀起青年创业热潮,谱写新时代的共青传奇:从2009年到2012年,黑龙江共青农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4倍;粮豆总产增长36.3%;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86%;产业升级取得新突破,优势资源得到突显,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迅速从落后的荒郊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北方红色新城。

举好旗帜,找准路子,迈开步子

    曾经以忠诚与坚韧谱写了历史壮举的共青人,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新的谋划,“举好旗帜,找准路子,迈开步子”,开始了新的征程。
    举好旗帜。曾几何时,“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大旗,成就了第一代共青人的传奇,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共青人举出“忠诚、奉献、创业、拼搏”的新垦荒精神大旗,让“岁月北大荒,北方共青城”的宏伟规划一步步付诸实践。共青人制定出“强化组织管理,深化党建服务,提升旗帜影响力,深挖多轮驱动力”的价值教育路径,推行基层党组织建设网格化管理:即:居民小区党旗红、田间地头党旗红、老有所为党旗红、产业链上党旗红、巾帼英姿党旗红。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网格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水平,增强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找准路子。关键是找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群众办实事的路子。只有找准发展的路子,人民群众生活富裕了,社会才能和谐稳定,旗帜才能高高飘扬。共青人审时度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提出“以科学规划定蓝图,以全面创新谋发展,立足自身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路子。一是体制创新,实现从垦区到北方名城的转变。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农场升华地域文化,突出主题特色,打造“中国北方红色名城”,力争在全国形成以“共青城”为中心的文化底蕴,让“南有江西共青城,北有垦区共青城”的美名再现。农场把抓城工作的重点放在继承红色文化上,定位为宜居宜业,以重功能、重环境和展示特色、彰显风格为目标,整体上突出“美、秀、雅、特”,品位和形象上体现绿色生态、文化内涵、舒适大气,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二是科技创新,夯实农业基础。构建绿色农业体系,引进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建立功能和配套齐全的种子繁育基地。三是产业创新,树立“重点抓工业,突破在项目,首要在园区”的发展理念,把工业作为全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实现增比、进位、突破的重要载体,坚持“以工强场,扩城促商”,重抓项目建设,确保工业经济增速保持在30%以上。立足农场“四山、两河、一湖、湿地”等丰富旅游资源,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农业高新科技园、水稻种植科技园、水稻育秧基地、现代农机装备园等农业观光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旅游经济。
    迈开步子。为了夯实农业基础,农场先后引进、筛选、示范、推广水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20多个突破性新品种,还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等新技术。这些让农场的粮食总产实现了“九连增”,总产量、单产、亩效益“三超历史”。共青农场是全国第一个被瑞士和欧盟认证的有机农场,已经建有黑龙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点、省高标准农机装备区和大棚育秧示范区以及占地1500亩的有机蔬菜核心区。为了实现“以工强场,扩城促商”发展战略,农场要求全场领导干部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服务意识,全方位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超前服务、高效服务。建立领导班子联系企业制度,采取“一对一、点对点”挂点帮扶措施,为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项目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了高品味、高质量完成建城目标,农场对各项建设工程实行“倒计时”制,逐项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程进度,把任务、责任、时限落实到人头。

沉下身子,开动脑子,换个样子

    “只要干部能够真正沉下身子,开动脑子,工作的结果就会真正换个样子。”共青农场场长苏彦山说。沉下身子,就是要深入群众,把解决难题、为民办事作为首要任务,做到亲力亲为;开动脑子,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想群众之未想,为群众幸福生活谋划,为社会发展布局。
    在打造“中国北方共青城”目标的指引下,共青人同步实施了旧城改造工程。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不可避免带来大量征地和拆迁,在涉及敏感的拆迁问题上,共青农场能否实现和谐拆迁?事实上,仅3个多月,共青农场就完成了2.3万平方米的征地拆迁任务。拆迁未发生纠纷,得到了全体共青人的支持,很多拆迁户自觉充当起“中国北方共青城”建设的宣传员,宣传拆迁、服务拆迁。拆迁的顺利,是因为农场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到第一位,敢于创新工作方法,将干部作风建设与服务百姓结合起来。惠民工程刚一启动,干部就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做到“政策上墙公开、签约流程公开、结算标准公开”,保证了拆迁居民的知情权。?短短3年时间,共青农场累计拆除场部房屋2000户、20.7万平方米;整体搬迁居民点1164户、12万平方米;新建成彰显垦荒文化元素的“七庄”、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培训中心8811平方米;改扩建共青大街、垦荒街、外环路5.2公里;修建通村路50公里,场区硬化路2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2万平方米,种植花卉390万株,栽植苗木158万棵,大树进城2700棵,造林绿化2000亩,高标准打造景观节点17处,城镇绿化率达到35%。
    如今的共青,一切围绕发展转、一切为发展服务,领导抓队伍、干部抓项目、集体抓落实,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场面,经济社会建设日新月异。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共青农场)
责任编辑:昝莹莹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