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垦戍边三代人

时间:2014-09-02作者:肖永革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12期

    在新疆广袤的戈壁滩上,生长着一种抗旱耐碱的植物——胡杨,它具有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演绎着“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传奇。在新疆也有一支像胡杨一样的不穿军装的部队,他们履行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靠着战天斗地的精神,敢叫日月换新颜,使“戈壁变绿洲,沙漠变良田”的神话变成现实。近日,笔者采访了新疆兵团第六师一○三团蔡家湖镇三连退休职工、为开发蔡家湖做出巨大贡献的军垦第一代战士、84岁的徐根元老人,听他讲述具有“胡杨精神”的一代又一代兵团人开发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光荣历史。

开发“军垦第一井”

    1951年6月26日,解放军六军十七师完成剿匪任务后,五十一团(今一○三团)奉命在留子庙(今米泉羊毛工乡北)开荒1.73万亩,为大规模开发蔡家湖做好准备。由徐根元等7名战士组成的先锋队一手拿枪,一手拿锨,赶着一辆马车向蔡家湖进发了,他们的任务是必须先打出一口井,为大部队进驻做准备。
    经过3天的跋涉,战士们终于到达目的地。茫茫荒滩,遍地沙丘,他们在一棵老沙枣树下搭起帐篷,几只黄羊、野兔惊愕地窜进苇湖。排长李文发对徐根元说:“徐副班长,你在老家给财主打过井,就给我们当技术员吧。”开始,他们用工兵锨挖井,一天能挖几米深的沙碱土,后来遇上黑碱土,十字镐也刨不动,人人双手都震裂了口,但战士们还咬紧牙关拼命挖。井一天比一天深,井底的土难以甩上井口,他们就解下军用绑腿布,吊着装马料的桶往上提。没几天,绑腿布断了,马料桶也破了,眼看井底的土弄不上来,大家闷坐在井口。晚上,战士啃着高粱面窝窝头,蚊子成群扑来,大家就拔身边的芨芨草打蚊子,徐根元灵机一动:用芨芨草编草绳。大家立即分头割芨芨草搓绳子,编草筐,井底的泥土就这样被一筐一筐地吊上地面。
    井越来越深,沙土慢慢变湿,井壁的沙土开始往下掉,井下的人随时面临被埋的危险,徐根元主动向排长请战,每次都是自己下井。有一次,徐根元在井底,泥水溅在脸上、眼睛里,他下意识地靠在井壁上,却弄得泥沙哗哗啦啦朝下涌,霎时间埋住了双腿,人越动弹,流沙掉得越多……千钧一发之际,战友们赶紧把空筐放下去,徐根元纵身跳进筐里,抓住绳索朝井口爬。突然一大团泥沙劈头盖脸砸下来,他双手一松,整个身子坠了下去,眼前一片黑暗……
    等他醒来时,看见战友们围在身边,他忙问:“井!井!我们的井怎么样了?”“好着哩,好着哩。”大家说:“你醒来就好,醒来就好!” 徐根元喝了一碗水,一骨碌爬起来笑着说:“我没有完成打井任务,阎王爷又把我撵回来了!”说得战友们噙着泪水朝他憨笑。
    当天,大家打来红柳编成圆柱形笆子,挡住井壁的泥沙。不到半个月,干涸的荒原上出现了第一口水井。战友们索性脱下衣裤洗啊,泼啊,跳啊,唱啊!大口大口地喝着用血汗和智慧换来的井水。十七师师长程悦长来到蔡家湖亲口品尝井水后,把这口井命名为“军垦第一井。”

承前启后第二代

    如今,徐根元老人已是“三代同堂”,在他引领和感召下的孩子们,心中存有难以割舍的军垦情,他们已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了这片热地上……
    徐根元夫妇共养育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5个孩子都在一○三团三连工作。他们有的承包土地,有的发展养殖业,有的开商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二儿子徐广平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连队承包土地,前几年团场推行生产资料全额自理后,他交清了全部生产资料费用,并带头承包了80亩棉田,通过自己和媳妇的精心管理,棉花单产均达到400公斤。他学法、知法、守法,认真履行劳动合同和农产品订单收购合同,踊跃上交农产品。近几年,不管棉花市场行情如何变化,他总是把棉花一朵不留地全部交售给团场,共累计向团场交售棉花100多吨,被评为团场“诚信职工”。
    像徐广平一样,他的兄弟姊妹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着,把自己的青春与汗水献给了兵团的屯垦戍边事业,老大徐广玉说:“父亲老了,我们要把他的事业发扬光大,只要兵团事业需要,我们一定为团场的建设服务、出力,因为我们心中有一种割舍不下的兵团情。”

继往开来新一代

    徐根元老人的孙子徐建强2005年毕业于新疆昌吉师范学院,他放弃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怀揣着“扎根边疆、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毅然回到一○三团工作。他主动要求组织把他分配到团里偏僻的十连教书,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没有让他失落和沮丧,相反,他把献身团场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班上有一名学生叫张雷,母亲一生下他就离家出走了,多年来杳无音讯,父亲又体弱多病,家里一贫如洗。徐建强经常买些东西给张雷送去,周末,还把他接到自己家里,在生活、学习的各方面关心帮助张雷。在他的关怀和照顾下,张雷克服困难,成绩迅速提高,张雷说:“没有徐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徐老师对我的恩情,我永远都无法回报。”
    徐建强在团场教育这片多彩的百花园里勤奋耕耘,奉献着无悔的青春。他说:“我作为第三代军垦人,要继承爷爷的光荣传统,做个合格的兵团事业继承者和建设者。”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荒漠早已变成良田。潮湿的地窝子早已成为过往,柏油路取代了扬灰路,曾经的不毛之地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处处洋溢着现代气息。徐根元老人告诉笔者:“是历史的使命,让我们成为了兵团人;是特殊的经历,让我们与兵团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生活在兵团这个大家庭里,我感到很幸福!”
    是啊!在新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多少兵团祖孙三代的青春和血汗,他们用“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书写着屯垦戍边的历史,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建设边疆的奇迹。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六师一○三团)
责任编辑:昝莹莹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