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垦种业是我国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以垦丰、大华、皖垦、地神等为代表的农垦种业企业依靠创新驱动和协同合作,加快推进优质资源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和行业优势构建,为壮大民族种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垦种业发展现状
(一)资源环境条件。
农垦高度重视种业资源环境条件建设,目前,农垦共拥有制种基地近300万亩,加工场地近30万平方米,储藏厂房50余万平方米,作物推广面积近2亿亩。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种质资源保存量超过15万份。拥有农业农村部颁证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6家,资产总额70余亿元。农垦种业的组织化程度较高,辐射、带动、引领的作用明显优于同类企业,成为农垦种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保障。
(二)科技创新水平。
农垦现有从事育种的专家和科技人员近1000人,其中研究生以上人员占近1/5。研发投入近2亿元,占种子全年销售收入的3%左右。研发品种800余个。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和授权量连年增加,截止到2016年底,共申请植物新品种权100余件,授权近70件。
(三)生产经营水平。
农垦种业已成为我国粮食种子的主要供应商与稳定器。2016年,农垦种业共生产种子10.34亿公斤,其中,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量占全国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总量的16.34%。销售种子9.38亿公斤,比2015年增加6.23%,其中,主要农作物销售量占全国主要农作物商品种子使用量的14.46%。实现种子销售收入65.41亿元,比2015年增加9.71%,占全国种子销售总收入的7.50%。实现种子销售利润13.42亿元,比2015年增加12.11%,占全国种子销售总利润的15.95%。农垦种业生产经营集中度高,生产量、销售量、销售收入、销售利润排名前5位的垦区之和均达到农垦种业行业总量的85%以上。农垦大型种业企业引航全国种业优势明显,垦丰和大华种业进入全国种业销售收入10强,占全国前10强销售总收入的32.11%。
二、农垦种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农垦种业面临着农垦改革和种业转型升级双重机遇。
一是农垦改革机遇。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农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明确提出“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深化农垦改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强调“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力量”。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出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指出“切实发挥农垦在质量兴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这为农垦种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是我国种业转型升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种业发展,从2011年起,已连续发布多个文件指导中国种业发展。国家种业法制化建设进程加速。《种子法》修订草案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加大了对侵犯品种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修订完善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开通了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开展了种业科技成果机构与科研人员权益比例试点工作,调动了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发布了第九批《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加大了对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启动了国家良种重大科研协作攻关,对育种研发进行全产业链系统布局。这些政策法规的实施,有效净化了种子市场环境,激发了种子市场活力,为农垦种业企业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和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二)农垦种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压力与挑战。
从产业数量来看,现阶段,农垦种业在全国34个垦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179家产加销企业,但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仅有9家。整体来看,农垦种业企业数量较多、规模较小、竞争力不足。从产业结构来看,销售品类上,农垦种业以小麦、水稻等大田作物为主,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较少;研发上,仍以常规育种为主,生物育种进程相对缓慢;市场份额上,仍然集中在垦区内部,垦区外部市场份额较少。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农垦种业面临的困境和矛盾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垦种业的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农业的创新能力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近几年来,国家在强调加强企业自身研发能力建设的要求的同时,出台了推动科研院所研发要素向企业流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创新能力建设和研发要素的流动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
二是农垦种业开展规模化种子生产的优势正在弱化。规模化种植正成为今后我国农业的主流,截至2017年底,全国总计流转4.79亿亩耕地,占整个二轮承包面积的35.1%,种植的设施化、装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规模经营群体逐步具备了生产种子的条件,受比较效益的影响,开展种子生产比例正逐步提升,对农垦种业带来很大的冲击。
三是农垦种业的消费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种业的消费对象主要是农户,购种行为零散。而当前全国出现了四类农业经营主体,据统计,包含了 87.7万户家庭农场,193万家合作社,41.7万个产业化经营组织,115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对良种等主要农业生产物资的需求模式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传统种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新时代农垦种业发展的思考
新时代,农垦种业迫切需要认清形势,以《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垦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发展纲要,坚持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目标共进、互利共赢,坚持联合、联盟、联营发展,加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努力将农垦种业各企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中国农垦种业整体的竞争优势,持续推动农垦种业做大做强。
(一)加强协作,“三联”发展。
以产权清晰、资本链接为基本原则,加快推进有意向联合的垦区集团,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加快企业资产资源产权界定工作,以资本为纽带,加快推动农垦种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兼并重组、协作共赢,加快形成企业竞争优势,努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种业集团。
一是以创新驱动、协同合作为动力。要激发种业企业创新活力,打开创新空间,从新品研发、原料供应、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到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各环节,不断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和价值含量。种业优势垦区要主动承担协同带动的作用,在种业链条上具有各自优势的垦区种业要协同扩大辐射力和影响力,整体提升农垦种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以市场导向、依规经营为准则。农垦种业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整合企业资源,优化企业布局,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企业各环节发展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推动企业生产加工基地的建设,加快培育高产、优质、气候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加快培育农垦种子品牌,全面提升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培植优势,转型升级。
农垦种业最大优势是种粮一体化构建。要加快推动种粮一体化布局,重点推进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
一是以延长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为重点,建设种粮产业体系。要向上向下延长产业链,推动种业与粮食产业间的一体化协同合作;要提升各环节价值链,推动各企业兼并重组,交叉持股,加快构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产业发展体系。
二是以强基础为重点,建设种粮生产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种子生产要素和粮食生产要素,注重绿色高效、产能提升和潜力挖掘,全力提高种子和粮食的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是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建设种粮经营体系。坚持市场导向,积极推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种粮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建立能够依据市场自动调节的经营模式。
四是以统一服务标准为重点,建设种粮服务体系。要根据种粮一体化发展需要,加快形成供种服务、田间管理、技术推广、粮食收储等各环节的服务标准,逐步形成种粮服务品牌。
(三)“两化”建设,壮大主体。
农垦种业企业发展壮大首要的是各大种业主体强大,因此,垦区内各种业企业要借助资本要素,通过兼并重组、交叉持股等方式,根据发展需要,推动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建设,加快培育形成大型种业集团。
(作者单位:上海黄海种业有限公司;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