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合作迸发超强能量

时间:2012-12-10作者:田 峰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8期

  在齐齐哈尔管理局采访,你会惊奇地发现,近年来由于农工专业合作组织的迅速崛起,牵起全局经济运行跃上高位,成为开拓市场、拉动职工奔富的新引擎。           
  齐齐哈尔管理局有11个农牧场,分布在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境内。他们探索新的机制,组建农工专业合作社,到今年5月,建起各类农工专业合作社232户,成员总数近3515人,资金总额超过3.5亿元。
  管理局局长杜增杰2009年在一次管局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发挥最高效率,发挥最高效益,发挥高专业化程度,我们局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机械资源、种植业资源、养殖业专业的优化配置,从而使经济总量、农户富裕水平跃上新的高度。”

“同业”集聚 释放新活力
  把农户集聚起来,组成种植专业合作社,这看似很简单的“同业”整合,却使开拓市场能力增长迅速,释放出令人赞叹的巨大活力。
  齐齐哈尔管理局农牧场分布分散,为改变以往种植业都是农户独立面对市场的状态,管理局针对农场的不同情况进行整合,组织他们引导同种作物的农户建立农工专业合作社,传统的种植业引进新的机制,活力得到焕发,全局种植户已成立水稻、玉米、杂粮、蔬菜等农工专业合作社157个。
  地处嫩江边的泰来农场5万耕地种植水稻,过去单打独斗惯了的梁彦和感到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于是他就学习《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法》,潜心研究专业合作社的体制。
  泰来农场场长李长军告诉记者:“我们先扶植了大户,2009年11月,在农场的引导下,梁彦和最早建立了齐齐哈尔农垦鑫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设立理事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8个水稻户成为首批社员,农场为其聘请了法律顾问、农业专家。”
接着,鑫和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启动了2000亩有机水稻基地,社员合股投资建设水稻催芽车间,内部开展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实现统一供芽种、统一生产技术措施、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田间机械管理。
  合作社理事长、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梁彦和告诉记者:“我们成立合作社后,机械代耕,采用农业新技术,干了一家一户干不了、管不好的事,每年仅厂家采购生资,就可节省资金10多万元,还延伸了水稻加工的产业链。”
  2010年,鑫和合作社银行贷款建起鑫和稻米加工厂,由单一的水稻专业种植形成了综合的稻米产业,生产的“嫩鑫”有机稻米打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市场,成为我国高端米礼品市场俏销货,创造了很高的效益。
  2011年,“嫩鑫”牌大米被中国产品质量监督中心、中国产品质量信誉协会评为质量达标用户放心品牌、AAA质量诚信消费者信得过单位。
  梁彦和高兴地说:“我是种水稻的大户,建个水稻加工厂多年前就打算过,因为自己贷款难度大,没干起来。建起合作社好了,管理局又支持,优先得到了银行的贷款,多年的心愿实现了。”
  合作社建稻米加工厂,实现与社员双赢,收购原料资金量大,社员们先存放原粮不要钱,结算时高于市场价,抽出资金收购周边乡镇的水稻,原粮加工使亩增效近百元。去年收入50多万元的社员石庆丰对记者说:“我加入合作社,收入比同等面积的农户高出不少,操心却少了。”
  入社有甜头,今年又有12户主动加入,优质稻种植基地又增加了2000多亩。明年再扩大1000亩,辐射宁姜、胜利等乡镇,到 2015年,连起场内5万亩,再外辐射5万亩,建成大型合作社。
  管理局农业局局长张志说:“今年五一前夕,看见鑫和合作社有机稻米产品开发的好,日本客商田渊·博昭专程前来参观,洽谈向海外拓展市场事宜。今年以来,先后有15批国内客商前来学习经营、组建模式等经验。”

“同类”集结 释放新动力
  把机械户集结起来,成立机械专业合作社,这看似很简单的“同类”整合,却使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释放出令人赞许的巨大动力。
  农业机械力量比较强的齐齐哈尔管理局,近年来采用合作社这种新机制,把机车集结起来,组成战斗力超强的机械化队伍,全局已建起农机服务业农工专业合作社26户。发挥世界最先进的马铃薯机械的优势,靠机械能力和高质量的作业水平,南往北走,不断开辟农机作业市场,扩大作业面积,机车手赚得了收入,建起了信誉。
  管理局农机局长刘爱民说:“我们2009年组织克山农场宏宇农机专业合作社时,大家不理解,只有5人入社;2010年,农场因势利导新增社员43人,农机具43台套,合作社与克山县、讷河市的10个乡镇长期合作,农机存放在当地,又到内蒙的海拉尔、大兴安岭管理局代耕,当年作业面积80多万亩,总收入1700多万元,纯收入近700万元。”
  2011年,合作社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收费、统一结算、统一供油、统一开拓市场、统一后勤服务”的一整套新机制,过去各自为战、乱涨价、乱收费、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现象消失了。他们还带动其他合作社的机车“走出去”,全场机车跨区作业总面积150万亩,总收入3200万元,纯收入1500万元。
  克山农场场长马曙光对记者说:“农工专业合作社运用先进机械开拓周边市场,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措施的应用推广,促进了科技进步:小麦‘深窄密’栽培,创平均亩产405.9公斤;大豆‘大垄密’栽培,创平均亩产286.5公斤;玉米‘大垄密’栽培,创平均亩产620公斤;马铃薯‘宽高密’栽培,创平均亩产3750公斤,名列垦区第一。”
  去年,克山农场通过“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场”验收,连续第三年被总局评为“农业标准化标兵单位”,连续四年成为总局“高产创建先进单位”。

“同种”集合 释放新效益
  把散户集合起来,组成养殖专业合作社,这看似很简单的“同种”整合,却使科学养殖水平迅速提升,释放出令人羡慕的巨大效益。
  黑龙江西部发展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但齐齐哈尔管理局各自为战的发展,致使发展缓慢。近两年,他们组织农工建立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使畜牧养殖业异军突起,成为当地农户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目前发展到了38家。
  管理局畜牧局长司建成说:“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大都建立畜牧兽医站、饲料供应站和产品收购站,联户、连片、成区,集约式养殖,统一销售,保护社员利益;统一供料,降低养牛成本;统一收购,解除后顾之忧;统一防病,降低养殖风险;统一培训,实现科学养殖;统一规划,拓展发展空间;统筹资金,软硬件建设加快。实现了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发展循环型、生态健康型的目标。”
  全局投入资金最多的查哈阳农场长吉岗五队金牛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2010年6月10日成立,现注册资金3000万元,奶牛存栏307头,耕地面积近650亩,当年人均收入达1.67万元,形成了贩运、饲养管理、销售集约化经营。合作社现有成员45人,大多没有养牛经验,以前养牛户各自购奶牛,价格高,产奶低。合作社成立后,他们就聘请专家进行技术培训,两年培训社员366人次。合作社成员的素质提高了,奶牛也产奶多了,成本低了,服务好了。
  金牛董事长于海艳说:“每头母牛的平均日产奶量由15公斤升到28公斤,奶料投入产出比由1:1降为1:0.55。社员购饲料每公斤比市场上节省6分钱。我们与牛奶公司建立谈判和协商机制,售奶实行市场保护价,并代为结算。”
  繁荣种畜场的石宪伟带着102户养猪户,建立了齐齐哈尔农垦万盛养猪专业合作社,总投资120万元,共存栏生猪1280头。万盛不  断探索生猪养殖技术,石宪伟先后四次带队到兰西、五常等地菌床养猪基地实地学习,并签订购买玻璃钢板圈舍等合同。2010年6月,他们建起3栋共400多平方米玻璃钢板圈舍,饲养生猪220头,首批就获利12万元,比普通养猪多获利3万元。在当地实现了“菌床”新型养猪模式,成为新的领军项目。
  万盛董事长石宪伟说:“实行菌床养猪,节能、卫生,猪不易得病,肉质好,省时省工。传统方法每人养100头猪,用这种方法每人可轻松养500头,我们与金锣集团签订购销合同,每斤猪肉高于市场价近两毛钱。”
鉴于养猪项目的效益,齐齐哈尔管理局第一个大学生创业基地落户在繁荣种畜场第一管理区,新建20栋占地3万平米的养殖基地。
  在河北省曾从事架子羊养殖的依安农场职工黄米山,2010年回场,组建肉羊健康养殖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62户,入股资金1500万元,合作社统一雇佣25名饲养员。2011年实现利润300多万元,年底合作社按股分红,每股分得10万元的丰厚回报。
  去年,合作社新吸收20户农场职工,又带动依安等县的15个乡镇农工入股,建起了繁育和育肥两个基地,饲养肉羊近3万只,育肥近2万只。今年春,合作社以股份形式出资600万元,建肉羊屠宰加工场,完整产销体系,辐射带动周边养殖基地。合作社生产的羊肉质量好,售价高于普通羊肉3元左右,稳稳地占领北京、河北等市场。
  管理局党委书记郭仁政告诉记者:“整合后的农工专业合作社,聘请经营顾问和法律顾问,它有完善的组织机构、明确的权力义务、良好的内部管理、有章可循的经营、高度的群众自治、创新的合作共赢,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组织起来规模生产,既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同时实现了合作社增效、农工增收。”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