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中国农垦》的N个理由

时间:2020-02-27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中国农垦》2020年第1期

邱宏伟(黑龙江农垦江川农场):捻指算来,我这个到了知天命之年的人与《中国农垦》结缘整整20年了。期间,他就像良师益友,时时鞭策我笔耕不辍。当我写作遇到难题时,他会给我正确答案;当我偶有佳作时,又是他给了我极高荣誉。从《中国农垦》身上,我吸吮了营养,收获了乐趣,了解到农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每每捧起《中国农垦》,我都会心潮澎湃,荡漾在这个温馨的港湾里,会时时感受到他散发着的农垦人的文化情怀。深入他的内心深处,优美的文字跳跃着涌入思绪。站在他的肩头,会欣喜地看到锦绣大农垦的壮美诗篇。


陈晓娟(呼伦贝尔农垦特泥河农场):《中国农垦》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好朋友。我于2009年从事宣传工作,刚一接触《中国农垦》,就深深被其中的栏目和文章所吸引。从没有这样一本杂志,让我领略中国大地每一个垦区的魅力;从没有这样一份热情,让我感到身为农垦人的自豪;也从没有这样一种感觉,让我对农垦产生一种神圣的责任,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

渐渐地,我不仅仅阅读《中国农垦》,开始学会走进他,和他分享我的故事,分享我们的农场,分享我的喜悦与沮丧,关注他的改变,关注因他结识的来自全国各地农垦宣传人。当我悄无声息地从《中国农垦》汲取力量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不知从几时起,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他。


裴桂革(新疆兵团第一师七团):爱上《中国农垦》,原因老多了。首先他让我们这些长期在农场一线奋斗的通讯员有了梦想,而这梦想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过去从来不敢奢望自己的稿件能被国家级刊物刊用。现在通过与《中国农垦》零距离的接触,我不仅在写作技巧上有了进步,同时在思想上、格局上有了很大提高。我对未来的写作之路充满了信心。而这信心的来源正是《中国农垦》,可以说,他给了我们无限可能。对我而言,《中国农垦》不仅仅是一本杂志,他是有温度的、有情怀的,他是我的精神家园!


刘玉春(江苏农垦云台农场):这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在这里,农垦人畅所欲言,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让农垦人有更多的自豪;来自祖国各地的农垦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亦师亦友的学习氛围,让自己的写作爱好提档升级;最重要的是,有一群甘心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老师,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了责任、奉献和感恩。有这些可爱的人组成的大家庭,谁不爱谁傻。


刘霞(海南农垦大丰咖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垦》是我们农垦人的精神家园。喜欢《中国农垦》,因为他是农垦精神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他的每一篇文章都给人启迪。他既是垦区企业改革发展的风向标、指路灯,又是通讯员学习写作、发表作品的园地。

喜欢《中国农垦》,因为他有着像家长一样的编辑老师!从通联QQ群到通讯员微信群,建立了编辑与通讯员互相交流的平台。通过在群里改稿对照,互动交流,不仅能够快速提高通讯员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更拉近了编辑老师与通讯员之间的距离。一个群,就像一个大家庭,编辑老师就像这个大家庭里的家长,引导着通讯员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刘建明(湖北农垦朱湖农场):早些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中国农垦》投稿,不曾想,《中国农垦》竟然给刊登了。我捧着《中国农垦》在同事面前炫耀:我的文章上国家级刊物了。当时,我还是办公室的一名通讯员,同事们投来羡慕的目光。因为《中国农垦》刊发了我们的稿件,农场荣获湖北农垦宣传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后来,我不再从事宣传工作,但我从未离开《中国农垦》。


朱增银(安徽农垦皖河农场):结识《中国农垦》已有20多年了,喜欢她,千言难尽。她是我工作上的引路人。“农垦史话”让我看到父辈们垦荒的场景,“现代农业”让我看到农垦的发展方向,“改革纵横”让我看到农垦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农垦》是教科书,她是我心灵的栖息地。“文苑百花”苑里,领略白桦林下的黑土地、椰子树边的海风、戈壁滩上的红柳……在这个大家庭里,编辑老师和通讯员经常互动,亲如一家,“话题”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刘明军(甘肃农垦饮马农场):我是农垦二代,是农垦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的身体里流淌着农垦的血。《中国农垦》是一个大家庭,是他将农垦人凝聚到了一起,倾诉着农垦人的情和爱,讲述着农垦人的奋斗历程,激励着农垦人砥砺前行。


刘祖宏(云南省景洪市市委宣传部):

《中国农垦》格局大,立意高远有权威。

与时俱进立潮头,引领潮流永向前。

东南西北说变化,农垦发展风向标。

更兼名师勤指导,日日学习收获大。

小荷迎风茁壮长,人才倍出写华章。

百家争鸣谋发展,共绘改革壮美图。


赵鹏(陕西农垦沙苑农场):喜欢《中国农垦》,不需要理由,就像喜欢一个人,也不需要理由,喜欢就是喜欢。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


王晓利(湖南益阳大通湖管理区):爱上《中国农垦》,只因我有永远的农垦情结。虽然农场已经改制,但农垦艰苦奋斗精神仍在,农垦人正满怀激情,勇于开拓,踏上新征程,迈入新时代!感谢《中国农垦》让我了解农垦人的奋斗历程,感受农垦日新月异的变化。感谢《中国农垦》让农垦人凝聚在一起,让我觉得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张帝龙(黑龙江农垦巨浪牧场):《中国农垦》在我心里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首先,所有编辑老师认真负责,对待来稿一视同仁,对待稿件的负责程度有时连我都受不了。正是由于有了各位编辑老师的慧眼识珠,才把一块块璞玉雕琢成器,此一赞。编辑老师经常在群里普及文学知识,深究词语出处,我受益匪浅,此二赞。编辑老师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成品的优美,还让我们参与修改的过程,有时甚至带有火药味,但大家都知道,是为了让作品更好。这种氛围在其他刊物、其他群里都不曾有过,此三赞。

有此三赞,《中国农垦》必将更加辉煌。遇见你,我三生有幸。


徐国南(江苏农垦新曹农场):《中国农垦》是我成长进步的阶梯。在这里,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良师益友,他们给我知识、给我力量;在这里,我积极参与互动交流,精神倍爽,信心倍增;在这里,我努力笔耕,书写三代农垦人爱场敬业情怀;在这里,尽情地享受着家的温馨,传颂着农垦大家庭的故事。我爱《中国农垦》,为您点赞!


王明华(黑龙江农垦红旗岭农场):天下农垦一家亲,《中国农垦》就是我们农垦通讯员的家,就是一面引领农垦人前进的大旗!在这里,我们相互学习和交流;在这里,我们共同成长和进步。农垦那么大,《中国农垦》带你来看看!


徐明光(呼伦贝尔农垦格尼河农场):《中国农垦》是一本有高度、有温度、有情怀的刊物。每一篇文章都像一朵精心浇灌和修剪的花,在《中国农垦》这片沃土上绚丽绽放。


李凤(黑龙江农垦红卫农场):我是农垦人,农垦是我的家园。《中国农垦》将天南海北的农垦人汇聚成一个大家庭。如果他是大海,那我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水怎么可能离开大海的怀抱?他让我时时刻刻感受农垦的快速发展,领略农垦人的创业精神。他是我忆家乡、话家乡的精神家园,我要用笔为家乡的繁荣发展尽绵薄之力。


孙世红(江苏农垦新曹农场):喜欢上《中国农垦》,是偶然也是必然。还记得第一次参与点评稿子,第一次修改群友的稿子,更不会忘记处女作也是在这儿发表……太多太多的第一次,让我不断地成长成熟。就在去年,我又一次挑战自己成功,写出3000字的“垦三代的故事”,这都感谢《中国农垦》给我平台和信心。所以,往后余生,我会一直喜欢下去。


朱磊(黑龙江农垦八五七农场):刚到农场时,在宣传部工作,刚一接触《中国农垦》,就喜欢上了他的朴实、厚重、接地气,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拓展了视野,也梦想着在上面发表文章,哪怕一个小豆腐块也行。直到2009年在《中国农垦》发表第一篇文章至今,我已经累计发表稿件20多篇,还结识了各位编辑老师。回顾这些年的成长进步,对《中国农垦》充满感激、感谢、感恩……


张万成(新疆兵团第一师四团):喜欢《中国农垦》的理由,第一大气,第二正气,第三顺气,第四福气,第五争气。

说《中国农垦》大气,因为他是国家级刊物,凝聚了中国农垦事业的精华;说《中国农垦》正气,因为每期都充满了正能量,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家庭生活;说《中国农垦》顺气,因为这是我最顺的一个写作平台,几乎每年都有作品发表;说《中国农垦》福气,因为他给广大农垦通讯员带来了福音,有了《中国农垦》,许多基层的通讯员都有了发表作品的园地;最后说《中国农垦》争气,近年来纸媒越来越走下坡路,而《中国农垦》依然高挺!


尤东明(黑龙江农垦红色边疆农场):因为我是生活在农场的人,所以特别关心农场的一切。《中国农垦》是全面展示农垦改革发展成就的国家级综合性刊物,很多内容都与农场的发展前景息息相关,兄弟垦区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农场学习和借鉴。


田瑛(呼伦贝尔农垦特泥河分公司):农垦就是我的家,我家三代农垦人,把青春、汗水、鲜血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农垦,哪有孩子不爱家的?《中国农垦》是农垦的“代言人”,一本《中国农垦》在手,足不出户就可知农垦天下事。

我喜欢文字,在《中国农垦》,我可以尽情地讲述农垦的故事;《中国农垦》也是我最好的老师,在这个平台,我可以结交好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中国农垦》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有他相伴,心灵就有了寄托。


金玉田(黑龙江省绥北人民检察院):我喜欢《中国农垦》就是一个情结。一个缘字带动一个情结,又是这个情结把我和《中国农垦》紧紧地拴在一起。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就是《中国农垦》杂志的通讯员,发表过多篇新闻稿件。那时投稿都是用钢笔在稿纸上手写,稿件必须要盖上单位公章证明稿件是真实的,再用信封邮寄到北京编辑部。我记得当年海伦农场中学美术老师杨勇辅导的学生参加全国首届小画家竞赛,其中一对双胞胎姐妹同时获奖,我抓住“北大荒”和“全国首届”这两个新闻点写稿,邮寄给《中国农垦》,结果很快就发表了。

一晃30多年过去了。2019年初得知《中国农垦》正在举行“舌尖上的农垦”征文,我踊跃参与,经过通讯员点评、我修改,最后由编辑老师把关,《醇香“农垦人”》发表了,并且获奖。

去年下半年,我又参加了《中国农垦》“垦三代”的故事征文,很幸运发表了。我能重新回到《中国农垦》,真的是缘于一份旧情牵着自己。


陆军(江苏农垦淮海农场):因为《中国农垦》推介各方经验,是各垦区学习交流的需要;因为《中国农垦》发表的文章“高大上”,是大家对照范文、提高文稿质量的需要。当然,作为通讯员的我,喜欢《中国农垦》也是渴望提升自我、多多上稿的需要。


郭阳(黑龙江农垦二九〇农场):我生在农垦,长在农垦,是第三代北大荒人。爱上《中国农垦》,因为他给基层通讯员提供了成长进步的平台。去年,我的第一篇大稿在《中国农垦》发表。源于这份农垦情缘,爱他不需要理由!


刘玉标(中国太保寿险连云港中心支公司):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与《中国农垦》不知不觉已相识相知6个春秋,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宛如一缕清新的春风,让我感觉到生命的力量;他仿佛一扇心灵的窗户,让我感受到新鲜的气息;他就像一位挚友,成为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伴侣。

作为《中国农垦》的忠实读者,我总是期待每一期杂志的到来,在阅读中品味着他的墨香。作为一名业余写作爱好者,我对《中国农垦》有一种感激之情,是你给我提供了极好的练笔舞台和成长空间。


孙海燕(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中学):小时候,有一次拿户口本,发现上面写着“非农户”。我曾问过母亲,非农户是啥意思?母亲告诉我,我们这里既不是城市,也不是农村,叫农场。农场是干吗的?母亲忙别的去了,也没回答我。

长大后,对于农场究竟是啥,我依然一知半解。是《中国农垦》让我真正了解了脚下的这片土地,也是《中国农垦》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坦白说,一开始订阅《中国农垦》,我喜欢看话题稿、文苑百花、人物长廊和农垦史话等栏目,期期不放过,喜欢的文章还会读好几遍,其他栏目有熟悉的通讯员的文章才会看一看。到后来我才发现,《中国农垦》是一座知识的宝库,阅读这些文章,太让人涨姿势啦……

想说的话太多太多,但我现在最想说,爱你,《中国农垦》!感谢你,《中国农垦》!


窦怀志(江苏农垦岗埠农场):喜欢《中国农垦》,她是农垦人的精神家园;喜欢《中国农垦》,她是指导农垦工作的航标灯;喜欢《中国农垦》,她是文艺爱好者的良师益友;喜欢《中国农垦》,她是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喜欢《中国农垦》,她是农垦改革的风向标;喜欢《中国农垦》,她是农垦发展的见证者。


姜红(新疆兵团第一师八团):喜欢《中国农垦》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报刊亭,无意间发现了这本杂志,翻了几页,犹如见到了知己,当即把那儿所有的《中国农垦》全买下了。卖杂志的老大爷笑开了花,目送我走出百余米。

此后,《中国农垦》我每期必看,成了他的铁杆粉丝。《中国农垦》开阔了我的视野,放宽了我的心胸。累时,看会儿他,疲劳顿时烟消云散;睡不着时,我看看他解闷儿。不知不觉,他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徐卫(江苏农垦岗埠农场):《中国农垦》,看这几个字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和力。再翻开一页页内容,就会发现都是那么有感染力,展示了全国各垦区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看《中国农垦》编辑无数次不厌其烦地修改稿件,我有说不出的敬佩,让我对《中国农垦》的权威性更加信服。正是这种种原因,我对《中国农垦》特别喜欢,我会一直喜欢下去!


胡永红(呼伦贝尔农垦陶海牧场):《中国农垦》是农垦人自己的精神食粮,寒来暑往,春华秋实,伴随我成长。他好比自家饭碗盛装自己收获的粮食,如此美味,叫人怎能不爱他?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走近《中国农垦》,是1981年元月,当我翻开一本散发着油墨香气的《中国农垦》,浏览内容后,看到几乎都是农垦人的故事。让我第一次知道,自己所在的农牧场,只是中国农垦万花丛中的鲜花一朵。农垦地域太辽阔了,北到大兴安岭冰雕玉塑,南至海南岛细雨飘飘,西至新疆大漠雄风,东到黑龙江雪覆青松……

后来,我从事宣传工作,接触《中国农垦》的机会更多了,始终把《中国农垦》作为阅读学习、投稿练笔的首选,并在编辑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下有了不小的进步。我是农垦人,我爱农垦人自己的杂志。


俞雷(黑龙江农垦曙光农场):我喜欢《中国农垦》,是因为《中国农垦》的高大上吸引了我。生在农垦,长在农垦,对农垦自然有着不可比拟的亲昵感,加上中国二字,就让亲切的农垦无比高大!带着崇拜,我开始了与《中国农垦》的“恋爱”。

在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国农垦》不仅是向读者介绍各地农垦的发展状况和风土人情的好课本,还是提高作者写作能力和水平的好老师。刚刚进入宣传战线的我好像找到了宝贝一样欣喜若狂,一直关注着《中国农垦》的文章。终于,2015年,我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我心中神圣的《中国农垦》上,这也让我更加爱上了《中国农垦》!


魏玉明(江苏农垦淮海农场):退休前,《中国农垦》陪我战斗在农垦,每期必读。去年暑假,我还收拾出一大批收藏的《中国农垦》,也找到了我以前被录用过的“豆腐块”。没想到,退休了还离不开他,他让我老有所学,每期的精彩内容成了我的精神食粮。《中国农垦》,我真的爱你,愿与你永相随!


董元权(呼伦贝尔农垦绰尔河农场):一本杂志,涵盖了960多万平方公里的沃土;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蕴含着农垦人四季的辛劳,传承着中国农垦人战天斗地的豪情,诉说着一代代农垦人甘于奉献的青春。这就是《中国农垦》。透过他的视角,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农垦人,在四季耕耘中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品读农垦故事,让我知道还有千千万万的农垦建设者,从事着和我一样平凡的工作。我们都是追梦人。


冉燕(黑龙江农垦汤原农场):从我第一次在《中国农垦》上稿的激动,到工作岗位变动后依旧对他的恋恋不舍,《中国农垦》是每月办公桌上众多报刊中必看的一本。中国农垦微信群是众多微信群中不被我设置消息免打扰的微信群,是每天再忙也要翻看消息记录的微信群,是每天都能让我有新收获的微信群。《中国农垦》和中国农垦微信群,叫我怎能不爱你?


顾松平(江苏农垦淮海农场):喜欢《中国农垦》,三条理由必不可少。

一是引导我走上了写作之路。我曾经是写稿的门外汉,写的稿子质量很差。《中国农垦》编辑老师没有嫌弃,耐心审改后发表。我将原稿与刊登稿进行对比学习,从中学到了许多技巧,写稿水平不断提高,陆续在各级报刊发表了作品,有的还获了奖。

二是促成淮海农场建立农机维保中心。2008年,随着淮海土地由租赁制转向模拟股份制,农机队伍逐步壮大,职工急盼农场建立农机维保中心。农场领导从《中国农垦》上看到了淮海职工的心声,及时建立了“淮海农机维保中心”和维修队伍。

三是充实了农建四师副师长李桂莲的事迹讲解内容。去年第五期《中国农垦》发表了《创建淮海农场的功勋人物——李桂莲》,农建四师陈列馆讲解员看到这篇稿件后,充实了对李桂莲生平事迹的讲解内容,让观众听得更过瘾。


韩清云(黑龙江农垦名山农场):没啥理由,就是喜欢。我是一名农场基层连队的职工,4年前,我一直在网上寻觅比连队QQ群还大的农垦平台,目的就是想见见外面大世界。

2016年10月28日,我有幸和中国农垦通联QQ群相识,才知道中国农垦那么大。后来我就订阅了《中国农垦》,再后来我的作品也在《中国农垦》上发表了。是《中国农垦》编辑老师鼓励我,不厌其烦地教我怎样写作。记得2018年11月26 日傍晚,我第一次斗胆参加群里的评稿,编辑老师善解人意地指点我、鼓励我,那感受和现在写这些文字的心情一样激动。

啥也不说了,爱《中国农垦》,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继续订阅,2020年一如既往地与他相依相伴,一起见证农垦改革发展的足印。


程学敏(江苏连云港市读者):我在农场出生,长大后离开了。原以为跟农垦交集不多,没想到因一次征文,来到了《中国农垦》这个大家庭。

当收到《中国农垦》时,我激动地拿给父亲看。父亲戴上老花镜,用颤抖的手翻阅着杂志,父亲读的不是我的文字,读的是对农垦的情怀呀!我想留下这一美好的画面,于是拿起手机,把这一瞬间定格。

我暗暗下定决心,要留在《中国农垦》大家庭,跟着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廖明治(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八五一一分公司):因为我是军垦二代,父辈垦荒的足迹和身影,父辈的汗水、泪水和血水,我是见证者。《中国农垦》的文字让我感到父辈生活再现,每次看到回忆类的文章,我都会因怀念他们而泪奔。


赖荣华(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我和甘蔗有说不完的故事,我和《中国农垦》有诉不完的情愫。当群友多次点评、我反复修改的作品《甜蜜的事业浓浓的情》在2019年第9期《中国农垦》发表的时候,我知道,我从此离不开她了。


李静(黑龙江农垦北兴农场):与《中国农垦》相识是在同事的朋友圈,她晒了一张《中国农垦》的汇款单,我很是羡慕,迫不及待地借来杂志,开始熟悉各个栏目,尝试给《中国农垦》投稿。终于,我也收到了汇款单。

与他认识越久,越发现他年轻又充满活力。在中国农垦大家庭里,群友们为了催生一篇好文章,各抒己见,为作者出谋划策。我也是受益者,我常常把在群里学到的写作知识用到教学工作中。


李尚鸿(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我与《中国农垦》的交集,始于加入中国农垦通讯员微信群。这里集聚着一群积极向上、热爱写作的人,很多发表在《中国农垦》上的文章,在这里接受“咬文嚼字”,往往为了一个字、一个词而争论不休。更有编辑老师指点迷津、甘做嫁衣,让人肃然起敬。

从此,我已习惯茶前饭后翻开《中国农垦》,细细品读。感谢《中国农垦》,给我力量,促我前行,成长路上有您陪伴,真好!


高玮(黑龙江农垦宝山农场):我出生在农垦,生长在农垦,我骄傲我是农垦人,我自豪成为宣传战线上的一员,为宣传家乡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当自己的作品第一次刊登在《中国农垦》上,心里既激动又自豪。激动的是我们农场“宝山一家亲”品牌在《中国农垦》亮了相,让全国农垦的家人们都了解宝山、关注宝山;自豪的是自己的名字不仅与魂牵梦萦的家乡紧紧相连,还与《中国农垦》结下了缘!《中国农垦》在我心中是那样的神圣伟岸,我期待每一期杂志的到来,每次捧起她,都在阅读中品味着每个字的芬芳。

《中国农垦》,我很喜欢你,像雨洒落在热带与极地,不远万里!


张作鹏(呼伦贝尔农垦苏沁农牧场):初次接触《中国农垦》是在农场生产队的“草原书屋”,刚参加工作的我喜欢在茶余饭后光顾那里,向图书管理员借上一本《中国农垦》,欣赏几篇美文来缓解体力劳动带来的疲乏。

之后我从事宣传工作,写作思路受阻时翻开他,一篇篇构思巧妙的文章会让我文思泉涌;文章深度不够时翻开他,一篇篇立意高远的大作会让我茅塞顿开。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识、开阔眼界,而读好书则更能滋润心田、升华灵魂。《中国农垦》就是一本好书。


崔海英(黑龙江农垦巨浪牧场):我虽然是一名宣传战线的老兵,但提到视野和文字水平着实让我汗颜。当热心的同事把《中国农垦》推荐给我时,我惊讶不已,原来除了黑龙江农垦,全国还有那么幅员辽阔的农垦土地,而且兄弟垦区各具特色。再读时,便被精致的栏目设计和丰富的内容所吸引,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有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凡人壮举。

我要勇敢地对《中国农垦》说:“我爱你,更要感谢你!感谢你用心接纳农垦天地中一个小小的我,感谢你用情培育写作路上一个懵懂的我,感谢你用爱包容成长中不够努力的我。”


翟国胜(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从1989年结识《中国农垦》,31年我与她不离不弃。为什么如此挚爱《中国农垦》,理由有二:

其一,她是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好教材。她使我深入了解了农垦的起源、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第一时间了解国家对农垦的政策,了解先进垦区的成功做法,成为一个农垦“明白人”。

其二,她是我做好工作、成长进步的好帮手。多年来我在《中国农垦》发表了100多篇作品,在宣传农场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自己能走上领导岗位、被评为教授级高级政工师、成为省作协会员,《中国农垦》功不可没。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