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屈原国营农场建场于1958年,2000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屈原管理区,并成立了岳阳市屈原农垦集团公司,现辖二镇一乡一个街道办事处,24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面积218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万,拥有耕地16.7万亩,林地4万亩,可养水面3.35万亩。管理区2017年实现GDP89.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85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9450元。
近年来,屈原管理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眼于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深化农村农垦综合改革,着力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大联合、多种所有制形式大混合、一二三产业大融合、资源要素大整合、政企社服务大组合”,做好“统”与“合”的文章,促进了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走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屈原管理区成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2017年,又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获得“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被农业部确定为“进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示范区”。
一、实行各类市场主体大联合,加快建设大集团
屈原管理区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积极推进企业化、集团化改革,健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机制,探索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培育发展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组织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全区注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10家,规模经营率达76.5%,经营田地100亩以上的510家。
1.坚持大农场统筹小农场,构建农场联合体。坚持改制与改革同行、统筹与统管并举,以农场国有资产为主,组建区农垦集团总公司;原分场改制组建乡镇设立农垦集团分公司,原生产队改制组建行政村设立农垦集团子公司,实现“总公司-分公司-子公司”的统管模式。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农场联合体,实现对土地确权、土地租赁经营、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化生产等统一管理。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机耕、机收、机械转运、机械排灌、机械植保、机械加工率均达到100%,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6.1%,被评为全国首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
2.坚持大龙头带动小企业,构建企业联合体。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技术、人才、资金优势,通过横向扩展、纵向联合,舞活大龙头,带活小企业。全区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在全区的饲料生产企业24家中,上市公司正虹集团发挥全区饲料行业“老大”作用,实施“技术指导+资金扶持+人才支持”,组建饲料企业联合、联盟、联营共同体,并在10多个省份设有数十家全资、控股、参股企业,构建了饲料行业产业链、产业群生态。全区饲料行业可望实现年产量100万吨、年产值30亿元。中农联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拓展饲料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延伸,把产业链上6家农牧企业联合起来,创新研发苎麻育种、种植、加工及生物发酵技术,打造成全省第一家利用苎麻作饲料原料的企业。
3.坚持合作社联结小农户,构建农户联合体。全面推广“农户+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主体”模式,把小农户黏在农业产业链上,结成生产联合体,共享产业红利。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实行“六统一”:统一供种与催芽、统一机直播、统一排灌、统一机耕、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割。全区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33家、家庭农场115户、30亩以上种粮大户946户,经营面积11.2万亩,带动农户近3.5万户。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122家,入社农户1.1万户,农户入社率85%。全区农业人口人均生产粮食2.6吨、出栏生猪14.5头,均居全省第一。
二、推动多种所有制形式大混合,加快培育大企业
屈原管理区充分发挥国有农场优势,探索国有、集体、个体、私营等不同所有制混合经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混合型经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做大做强一批现代农业企业。
1.探索国民混合,做大做强生产型企业。推动农场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混合,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正虹集团是以屈原农垦集团总公司为大股东的国有控股公司,公司不断探索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混合,引进战略投资者,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全国饲料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区农垦集团从正虹集团上市之初控股61.59%到持股25.13%,前10名股东其他9名均为非国有法人和自然人,优化了治理结构,增强了发展活力,促进了国有资本功能放大、保值增值。正虹集团拥有国内饲料行业一流的科研机构、实验基地和技术人才,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7年产销饲料44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3.5亿元。
2.探索公私合营,做大做强服务型企业。坚持宜独则独、宜参则参、宜控则控原则,支持非国有资本通过PPP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公共服务等领域项目的建设运营。推山咀深水港常年可通航5000吨船,是岳阳城陵矶港的卫星港。为进一步挖掘其潜力,该区与吉林农业投资集团、湖南省现代农业投资集团等国有企业深度合作,兴业物流等3家民营企业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方式,投入上亿元,共同开发建设推山咀新港区。依托港区建设粮食现代物流园,规划面积1500亩,总投资3.5亿元,建设4个泊位,年吞吐量可达100万吨,成为集粮食、饲料收购销、调拨、销售、仓储、物流、粮食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企业。
3.探索股份合作,做大做强综合型企业。成立区、乡两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引导农民以田地经营权入股或租赁流转,推进土地股权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股份合作,让农民与企业联产联业、联股联心,让农民持股的“涓涓细流”汇聚成股份合作企业的“滚滚洪流”。由全国种粮大户、全国首届十佳农民阳岳球领办的惠众粮油专业合作社,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236户农民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入股到合作社,年底合作社收益按股民80%、合作社20%的比例进行分红,每亩分红800元左右。在惠众粮油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发展的惠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托管土地2.6万亩,注册资金3500万元,成为集种养、加工、销售、休闲旅游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类综合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示范基地。
三、促进一二三产业大融合,加快发展大产业
屈原管理区围绕创建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完善多样化、多元化、多形式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合机制,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了一批融合型主导产业链、产业示范园、田园综合体,构建了特色化、品牌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加快构建主导产业链。突出“农”字号,打好“农”字牌,“接二连三”推动产业融合,重点打造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链。一是围绕“一袋料”,着力做大饲料产业链。支持正虹科技积极做大主业,盘活海源肉食加工,创新生猪养殖模式,发展冷链物流,打造年加工生猪100万头、年产值100亿元的饲料-养殖-加工-物流产业链,年加工饲料200万吨。二是围绕“一个果”,着力做大栀子产业链。全国人大代表杨莉创办海泰栀子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和海泰博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栀子果深加工生产线,发展栀子种植-加工-旅游产业链,建设10万亩栀子种植基地,6万吨栀子干果深加工厂,以及1000亩集示范种植、产业体验、观光旅游、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栀子文化旅游园,带动农户上万户,形成“10万亩基地、10亿元产值”栀子果产业。三是围绕“一只虾”,着力做大稻虾产业链。发展稻虾连作模式3.5万亩、池塘养殖模式1.5万亩,年产值达到2.5亿元。投资4000万元建设1万吨小龙虾加工厂,实行收购、分类、油炸、速冻、仓储、销售一条龙,形成“稻虾种养-龙虾交易-龙虾加工-龙虾美食”全产业链。每斤小龙虾可增加附加值12元左右,年产值可达8亿元。四是围绕“一袋米”,着力做大精米产业链。扩大香米、黑米等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到5万亩,新建5万吨大米精深加工生产线,打响“红太阳”、“岳球”牌大米品牌。
2.加快发展产业示范园。大力实施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行动,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坚持种养向规模集中、企业向园区集群、要素向园区集聚、产业在园区融合,建成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和农民创业园。把城区内原分散的饲料企业逐步退出和置换,集中在园区建设新厂,高标准建设新的饲料产业园。目前已进驻投资过亿元的农副产品精加工企业数家。近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可达20亿元。以此园区为核心区的岳阳国家农业科技园正在创建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
3.加快建设田园综合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农村产业发展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创新创业结合起来,突出田园风貌,发挥综合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建设惠众农庄、明昊山庄等一批产业引领型、休闲度假型、旅游观光型、综合园区型现代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惠众农庄占地5000多亩,投资1亿元,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民宿餐饮区、观光采摘区、香草体验区、田园运动区等,现已正式营业,被评为五星级生态休闲农庄。
四、推进资源要素大整合,加快建设大基地
屈原管理区坚持规划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整合优化配置土地、资金、项目等资源要素,集中建设规模化、高标准优质农产品基地。
1.整合土地,共建集中连片规模基地。全面实行“四证”制度,让土地在流转、交易中整合,向规模基地集中。一是办好“身份证”。以农垦集团公司为主体,依法办理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手续,做到农垦国有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产权清晰,权属应确尽确、权证应发尽发。二是办好交易证。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引导和鼓励农户自主参与新型农业经营的生产经营,推进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集中。三是办好担保证。成立农村融资担保公司,以国有农垦土地经营权以及其他农村资产资源为抵押,在公司办理抵押权证(担保证)。四是办好保险证。明确制定国有农垦土地流转准入条件,做到“一先一金”,即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实施规模经营必须做到先交钱后用地,在签订租赁协议时缴纳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共流转面积10.17万亩,流转率达73.6%,建成一批集中连片成规模基地,1000亩以上基地55个,5000亩以上基地10个,10000亩以上示范基地5个。
2.整合资金,共建“金融活水”浇灌基地。大力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资源资产经营运作模式,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管理区成立城乡建设投资公司,各乡镇成立乡村建设投资公司,搭建向上争资、银行融资、社会筹资、经营盘资平台,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区财政改变过去财政资金无偿投入的做法,将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变简单的资金支持为资产支持。采取“银财保”合作模式,利用湖南省农信担保公司屈原服务点,采取“财政补贴,保险公司担保,银行贷款”方式,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农业农村,让更多“金融活水”浇灌农业基地。2017年,全区整合涉农资金8000余万元,统一由乡建投统筹使用,充分发挥涉农资金的效益。
3.整合项目,共建设施配套标准基地。整合农业发展、国土整理、农业开发、农田建设等项目,建设标准提高至3300元/亩。通过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配套建设,全区已有10.5万亩成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暄”的高标准农田。整合水毁工程修复、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河湖连通、电排新建、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水利建设项目,完成沟渠清淤95公里,修复水毁工程32处,确保了基地生产用水“水到渠成”。整合省道大修、农村公路提质改造、环洞庭湖农机提升等项目,投入近2亿元,对区乡村三级公路进行综合提质改造,对机耕道进行全面修复,确保机械“畅通无阻”。
五、实施政企社平台大组合,加快优化大服务
屈原管理区坚持政企分开、管办分离、职能配套、权责对等,稳妥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积极探索小政府大市场、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大服务的农垦管理区体制。
1、聚焦创新创业,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连通优化组合“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社会中介服务平台和企业创新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实施“一户一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整合农广校、职业技校、农民培训学校、“田间学校”、“农民课堂”等资源,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精英企业等,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培训平台,投资6000万元,建成全省最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探索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2017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520人。利用全省唯一统筹城乡就业示范区平台,设立1000万元的农业创业孵化担保基金,凡入孵企业根据担保可向银行贷款10万-200万元,两年内由区财政全额贴息。惠众现代农业创业孵化基地提供“一条龙”创业孵化、“一体化”创业实训、“一站式”创业服务。已入驻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主体51家,新带动就业1528人,吸纳新型职业农民就业152人,成为全省首批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区乡村三级设立创新创业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信息直接联户入户,形成了“区有中心、乡镇有站、村场有点”的信息服务网络,成为全省两个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示范点之一。
2、聚焦民生民利,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坚持“一个同步实施、两个全面覆盖”,即各项规划在农垦同步实施、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改善民生政策在农垦全面覆盖。全面推进城乡路网、水网、电网、气网、信息网“五网”一体化建设,基本做到同网同价。率先整区推进规范村民建房,对全区所有房屋登记造册,全面实行房屋信息化管理,对农民居住集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奖补。全面停止农村零散新建和改建房屋的审批,凡农村新建房屋一律到新规划的农民居住集中区建设。已新建8个30栋以上农村居民集中建房点。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2%,参加农垦企业养老保险的22361人,退休13106人,农垦退休职工人均养老金达到1956元。医保参保率达95.6%。社会保障普惠率排全省前列,正在创建国家城乡一体示范区。
3、聚焦乡风文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围绕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目标,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健全完善乡村治理和便民服务体系。全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荣获2017年度湖南省综治工作先进区,连续6年保持省平安区称号。
(作者系湖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