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自开发建设以来,始终坚持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经过三代北大荒人的艰苦奋斗,已累计生产粮食5275亿斤,交售商品粮4056亿斤,成为稳固、可靠的“中华大粮仓”。特别是2011年,垦区克服了自然与市场的双重影响,农业生产实现“八连增”,粮食总产首次突破400亿斤,达到407.4亿斤,较上年新增43.8亿斤,增长12%。垦区粮食总产已跻身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行列,全年提供商品粮383亿斤,商品率达到94%。垦区用全省1/5的耕地,生产了全省1/3的粮食,提供了全省1/2的商品粮,贡献了全省约4成的粮食增量。垦区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支持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首次跃居全国第一,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
一、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做法
(一)从源头抓起,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黑龙江垦区在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上,做到了“四全”。农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使垦区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粮食商品率不断提高。“九五”期间,粮豆年均亩产305.1公斤,比“八五”增加131.8公斤,增长56.8%;粮豆总产年均831万吨,增长55.7%。“十二五”期间第一年,粮豆平均单产494.9公斤,比“十一五”增加83.44公斤,增长20.2%,粮豆总产2037万吨,较上年增长12%。
1.全作物农业生产标准。制定了种子研发、良种繁育、种子检测、加工、仓储和供应,水稻、大豆、玉米、小麦、大麦、经特作物栽培模式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20余种生产操作规程。
2.全面积农业生产标准。按照优势区域布局、六个积温带,在4300万亩耕地上,制定了耕作、轮作、施肥、植保、灌溉、良种等全面积的技术标准。
3.全过程农业生产标准。针对春播、夏管、秋收等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了80余项农时、机械状态、从业人员、作业质量、田间作业、田间管理、收获和农机管理等全过程的生产标准。
4.全方位农业生产标准。按照产前生产环境标准、产中农业生产资料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产后收获储运包装标准,制定了农业、农机、畜牧、粮食整理和农产品加工等全方位的生产标准。
(二)从基础做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到位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积极应对和破除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绿色壁垒”,垦区在继续强化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扩大非转基因农产品生产的同时,重点在种子、农艺、农机、畜牧、加工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实施标准化,做到了“六个”坚持,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力地推进了垦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1.坚持农业投入品管理标准化。以农业部农药、肥料登记为依据,以总局农药、化肥联网试验为基础,以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为标准,以高毒禁用和长残留除草剂控制为重点,以农业投入品统一比价采购、集团供应等为手段,加强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大力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强化生产全过程监督,确保农产品优质率(国标三等以上)达到98%以上,有效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
2.坚持良种良法配套标准化。以种业育、繁、加、销一体化经营为目标,坚持良种繁育、区域(生产)试验、机械加工和质量检验标准化,实现了种子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检验、统一包衣、统一标识、旱田统一标准化供种,水田统一智能化供芽种,逐步向统一供壮秧方向发展。建设国家级良种生产基地200万亩,年提供优质良种50万吨,除满足垦区需要外,还向周边农村提供优良品种。与此同时,依据品种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和生态类型,集成组装和配套完善农艺措施,建立和推广应用了“十大”栽培模式和“十大”农业新技术,基本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标准化。
3.坚持农艺农机结合标准化。以“主攻单产、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立足点,依据农艺需要,配备农机装备,依据装备水平,完善技术措施,实现农艺农机紧密结合。一是在农时上坚持“错过农时就是灾”的思想,坚持100%高产期播种,实现了水稻“五个”10天。二是在耕作制度上突出保护性耕作,扩大免耕深松。三是在栽培措施上突出模式化栽培。四是在施肥制度上突出测土配方施肥。五是在植保制度上坚持飞机、地面和人工相结合,突出药械更新和田间作业标准化,实行统防统治。六是在灌溉制度上突出节水控灌和滴灌。
4.坚持农机全程作业标准化。一是农机管理上强调“统”字。实行“六统一、七加强”,即农业机械统一管理和指挥,统一停放和保管,统一收费和结算,统一作业质量和验收,统一采购和供油,统一保养和维修;加强机务队伍建设,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加强农机推广和更新,加强农业机械田间作业标准化,加强农机具保养维修,加强农业机械技术档案管理,加强生产队机务区建设。二是田间作业上强调“严”字。在各项田间作业标准上,建立严格检查、验收制度,凡投入田间作业的车辆,不经验收合格发证不准作业。在机车作业过程或完成后,由农户参加的评定小组进行质量验收,对每台机车作业质量进行评定打分,双向得分在90分以上的按标准亩收费。三是农机更新上强调“活”字。打破传统农机更新机制,实行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牵动、总局和管理局及农场政策配套、农机户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新机制。
5.坚持从业人员素质标准化。对各级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进行以会代训或不定期培训,做到领导者明白、种养者掌握,提高技术培训到位率,努力提高干部和技术人员的标准化知识和农业科技素质。对家庭农牧场实行全员、全过程培训,做到冬训与夏训、室内与田间、阶段与全年相结合,提高农牧户标准化知识和操作水平。利用报刊、有线电视、广播、专题讲座等,宣传普及标准化知识;摄录“垦区农业生产标准化”、“水稻三化一管”、“大豆、玉米、白瓜行间覆膜”等大型专题片,发放到农场和管理区。以农作物高产创建为载体,实施“百、千、万”工程,分别建立百亩试验田、千亩展示田和万亩展示区,引导和带动农户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
6.坚持专家指导服务标准化。坚持实行首席专家技术负责制,建立技术责任联系点制度,按照不同作物、不同季节开展经常性技术指导服务。实行农场技术人员指导到户跟踪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联系户制度,确保关键技术措施指导落实到位。充分发挥专家指导组、科技讲师团和农机110等作用,深入开展巡回指导服务,定期开展现场观摩,实现“万亩片有技术专家,千亩点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标兵”,有效发挥了专家在垦区开展农业标准化和农作物高产创建“两大”活动中的支撑作用。
(三)从管理入手,保证农业标准化实施
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重在强化领导,贵在目标落实。垦区各级党委把实施农业标准化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为确保农业标准化落实到位,做到组织领导、农业管理、制度建设、标准监督、一提两增和检验检测“六个”加强。
1.加强组织领导。围绕任务和目标,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制定阶段考核制度,落实到有关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图、档、卡、册、牌,实行规范化管理,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的生产向纵深发展提供可靠保证。总局对管理局、管理局对农场,制定了70余条考核标准,层层分解,狠抓落实。按生产阶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拉下脸、瞪大眼,一点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考核结果与农场领导班子年薪挂钩。
2.加强农业管理。对引进的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机械,都必须经总局联网试验,取得认证资格,使用技术成熟,并制定生产技术标准,方能推广应用。对推广的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措施、新农具,均加强培训,确保各项技术标准落实到位。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重点提供结构调整、农业技术、市场需求、产品标准与价格等信息。
3.加强制度建设。以农业标准化为核心,按照“扩稻玉、稳麦豆、强经作、上品质、突特色、增效益”的原则,东部管理局进一步扩大水稻和玉米面积,西部管理局坚持“一轮三调”,积极扩大玉米、马铃薯和甜菜种植面积,因地制宜扩种高效经济作物。通过结构调整,推进“一轮三调”,完善轮作制度;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完善耕作制度;通过标准化供种,完善良种制度;通过建设区域预警站和农药安全监测,完善植保制度;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善施肥制度;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制度。通过完善“六大”制度,明显提高了农艺措施到位率、田间作业质量达标率、农产品优质率,着力推进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全方位“四全”标准化的提档升级。
4.加强标准监督。坚持队务和账目公开,实行监督机制。按照规定的标准,在各项作业中,由质量评定小组检查验收合格后,才能签字结算。签不了字的等于白干,造成的损失还要予以赔偿,有效地提高了标准的执行效果。
5.加强一提两增。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结合,实施农艺措施标准化。按照生产作业标准,确定目标成本,在合理投入和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下,按不同生产阶段实行成本逆控。采取“原垄卡种”亩降低成本20 ~ 25元;测土配方施肥亩节本3 ~ 4元,提高产量增效8 ~ 12元;深松耙茬亩节约成本7 ~ 10元,以上三项措施每年节本增效2亿多元。
6.加强质量追溯。总局制定出台了《黑龙江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配套出台了《黑龙江垦区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建立了农垦科学院、八一农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9个管理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从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等五个环节上,加强标准管理,进行有效监控,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确保了产品安全。
(四)从队伍着眼,促进农业标准化提升
垦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建立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驾驭现代化大农业高速发展的研发和推广队伍。
1.突出专家指导。以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和技术到位率为重点,聘请垦区内外专家,采取室内培训与现场示范、电视讲座与田间指导、专家授课与大户带动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开展总局、管局、农场“三级”技术培训,每年培训人员达30多万人。
2.突出主体培训。以实现农牧措施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到舍、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为目标,以农业、农机、畜牧等具体操作者培训为重点,扩大培训范围,突出实用技能,加强主体培训。
3.突出实效活动。坚持开展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张技术光碟、一本技术手册的“四个一”活动,使广大农户准确掌握核心技术、全面掌握配套技术、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为促进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经验及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垦区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始终把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作为新阶段和新形势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粮食增产、企业增效和职工增收的重要举措,摆上位置,纳入日程,实施“一把手”工程。总局、管局和农场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阶段考核、奖优罚劣、整体推进。各级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建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为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提供重要保证。
(二)政策激励是保障
垦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安排资金用于各类技术规范标准研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添置、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各类标准化示范区及养殖小区建设补贴。同时严格标准化工作的考核,建立健全了阶段考核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将各项任务和目标落实到实处。建三江管局出台政策,突出抓好现代水稻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种子工程、育壮秧、全程机械化等“十大”工程,促进农业标准化提档升级,全力打造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北安管理局在农业标准化提档升级活动中,精心安排生产各个环节,加大基础投入,创新科技应用,严抓技术标准,实施示范带动,加强全程农业标准化管理。
(三)有机结合是基石
按照良种良法良田配套、农艺农机农户结合、生态环境适应的思路,垦区坚持把农业标准化提升与农作物高产创建“两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农业标准化与农业新技术推广同步发展,相互促进。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垦区推广应用了“十大”栽培模式和“十大”农业新技术、“十大”农机新技术及“十大”畜牧新技术。农业标准化与技术推广的有机结合,不仅较好解决了新技术推广应用问题,而且为标准化实施找到有效的载体。
(四)机制创新是重点
垦区坚持用工程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经营农业,将农业标准化应用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加快了垦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十分注意因地制宜,不照抄照搬。各管局、农场结合各自地理资源条件,围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制定适合各自农场特点的农畜产品标准、种养殖技术规程和农业环境标准,并注重将农场的种养殖经验和管理模式归纳成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大力宣传和实施各类种养殖技术规程、农机作业标准,对农业产地环境、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过程、收获和产后加工、保鲜、储运、包装、标准等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
(五)典型带动是手段
垦区把农业标准化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有机结合,先后实施了“百、千、万”工程,即各管局分别建立百亩试验田、千亩展示田和万亩展示区,已建成13个国家级标准化农业示范区,100个省、总局、管局级科技示范园区,把示范田种到农民家门口,使之成为田间现场新技术培训基地,使培训工作更加生动和具有说服力,并辐射到周边地区。实践表明,这种典型样板的示范,较好地发挥了科技示范区的带动、展示、辐射、教育和培训的作用,真真切切体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不仅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的进程。
(六)科学投入是保证
农业标准化工作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垦区十分注重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长期投入,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标准研究与制定、产地环境监测、农业投入品整治、示范园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认证等工作,同时将农业标准化内容纳入保护性耕作、良种繁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防灾减灾、农机具更新配套、新技术推广、农业信息网络、农业航空、生物农药肥料开发、粮食整理、规范化饲养、防疫体系等项目建设中,通过整合项目资源,搭建融投资平台,持续加大投入,确保了农业标准化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提升农业标准化的重点措施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总局党委(扩大)会议及总局农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加快绿色农业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实行农作物全程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以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追溯为突破口,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建设国家食品安全生产基地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通过行政推动、典型带动、项目拉动、效益牵动和良性互动等手段,营造创先进、争一流、站排头、做贡献的良好氛围,促进垦区“四全”标准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标准化率达95%以上。
2.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发挥3个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作用,完善9个管理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项目建设。
3.建立农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资经营资格审批制度、质量抽检制度、进销货备案制度和经营承诺制度,规范市场经营行为,缓解职工农户风险,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
4.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立55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其中无公害基地35个,绿色食品基地15个,有机食品基地5个。
(三)重点任务
1.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逐步建立健全统一、科学、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构建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相互协调配套,科学合理,满足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加工、储存、包装、运输和流通等各个环节需要,并与国际接轨的垦区农业标准体系。
2.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按照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GAP)的实施。东部地区突出抓好优质专用型玉米、绿色优质水稻生产的标准化示范区;西部地区重点建立专用型大豆、玉米和杂粮杂豆等经作标准化示范区;环城郊区着重建立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的标准化示范区,不断提高示范区建设规模和发展水平。
3.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检测和全方位监管,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质量监控。加强对产地环境和种子、农药、化肥、农膜、农机等投入品的质量监测,防止假冒伪劣投入品流入市场。按照标准逐步淘汰高残、高毒农药品种,推广高效、低毒、无害、安全投入品。对不合格产品及时公布,对监测合格的农产品予以确认,确保放心农产品的产地输出。
4.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产品的产地追溯制度的建立,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完备的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农产品标签管理制度,把产品标签与农产品认证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商标等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5.农业标准化指导服务。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网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以及国外先进标准数据库,构建农业标准信息平台。开展农业标准推广和标准化信息服务工作,培养一支具有专业技术和管理服务能力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以满足垦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开发的需要。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涉及部门多、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和部门要高度重视,通力合作,摆上日程,成立领导小组。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逐步建立一个纵向联动、横向互动的农业标准化领导和协调工作机制,研究和采取更直接、更明确、更有力的综合性措施,保证农业标准化提升活动顺利开展。
2.强化培训,提升能力。加强各级农业标准化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把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作为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的骨干力量,予以重点培训。注意从基层发现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给予重点培训和辅导。总局拟举办1 ~ 2期农业标准化培训班,召开一次农业标准化工作经验交流会或研讨会。
3.建立平台,优化服务。利用北大荒信息港等平台,做好国内外农业标准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构建起及时、准确、高效、权威、便捷的农业标准信息平台。丰富内容,动态管理,提高实用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强对现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与国家农业标准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及时发布和传递农业标准化信息。
4.完善标准,务实创新。各级、各部门和农业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要把农业科技成果开发与农业标准制订及农业标准的实施相结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根据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强相关标准的研究,为制订标准做好准备。积极开展利用标准手段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提高垦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5.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加强农业强制性标准的宣传和实施,依托各级农业、农机、种子、绿办等机构,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向社会宣传、普及标准化规范。充分运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丰富成果,辐射带动生产者和经营者严格按标准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引导广大消费者遵循安全消费的理念,促进农业标准化提升活动扎实有序开展。
(作者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局局长)
责任编辑: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