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丰种业多措并举打好种业翻身仗

时间:2021-03-29作者:杨楠 张淑艳 来源:《中国农垦》2021年第4期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发展水平关乎一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脉。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予以高度重视,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种业领导品牌、中国种企核心力量,始终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垦丰种业已构建自己的创新研发体系,在研发平台建设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做到国内领先,在商业化育种上国内首先采用Pipeline机制,在研发资金上持续投入,在产学研结合上保持高水平,在种质资源建设上做到国内领先,通过提供优良品种及种管收一体化等种植解决方案,为中国农业以及广大种植者创造更大的价值,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一、研发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垦丰种业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致力于构建以商业化育种为核心的研发创新体系,提升育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种业竞争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产、绿色、优质高效品种和特用专用品种为研发目标;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目标,通过创新育种机制、建设研发团队、改善科研条件、实施产学研合作,创制有重大应用价值的作物新品种。在国家、黑龙江省农业和科技等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近几年公司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研成果加快产出,研发实力持续增强。

通过将软硬件平台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垦丰种业逐步建立了高通量种子切片分选平台、高通量DNA提取平台、高通量SNP基因型鉴定平台、高通量SSR基因型鉴定平台、高通量基因芯片平台、高通量二代测序平台等六大平台,为加快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相结合、提高育种效率、实现精准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垦丰种业在全国多地建设了配套设施完善的育种试验基地3000多亩,装备了抗旱鉴定棚车、小区播种机、小区自动收获测产系统、玉米果穗自动考种机等现代化农业科研机械设备,使垦丰种业育种研发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人才梯队国内领先

垦丰种业按照种质资源研究、种质资源创新、产品发展(杂交组合配制及品种测试)、农艺研究、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处理、南繁加代等专业化工作要求打造研发团队,推行研发项目首席育种家负责制,构建了以首席育种家为核心、岗位育种家为重点、育种助理为辅助的玉米、水稻、大豆新品种创新团队。通过由首席育种家进行顶层设计,岗位育种家分工负责,育种助理具体实施,打破了原有的课题组各自为战的育种模式,按照流水线式育种流程要求进行人力资源有效配置,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合作承担育种流程相关岗位工作,为加快推进商业化育种进程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公司李晨光博士团队开展玉米全基因组智能设计育种项目攻关,利用基因组水平的遗传信息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新品种的精准选育,加速黑龙江省玉米品种升级换代步伐。

目前垦丰种业已构建玉米资源研究团队1个、水稻资源研究团队1个、创新团队21个、玉米品种早代测试团队1个、生物信息团队1个、生物技术团队1个、农艺研究团队2个、种质资源管理团队1个、南繁团队1个。

截至2020年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合计384人,其中博士10人、硕士69人、大学本科及以下305人;公司先后从海外引进郭梅、李忠森、邬一禾3位高端研发人才,从黑龙江省农科院、农垦科学院引进徐希德、张亚田、胡喜平等育种专家,任职总监、首席育种家等重要研发岗位。通过市场化的引才、选才、用才,公司打造了一支以顶尖人才为龙头,以中青年人才为骨干,人员结构优、合作精神好、综合素质高、研发能力强、科研成果丰、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研发人才梯队。

三、Pipeline育种机制国内首先采用

垦丰种业借鉴国际种业巨头的Pipeline育种模式,从打破原有的科研单位课题组各自为战的育种模式入手,系统整合资源,按育种流程设立专业团队,细化任务分工,组成创新链,构建起了由首席科学家负责、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流水线程序化运行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并采取多项措施优化完善这一体系,实现了资源、技术、信息的共享共用,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优化基地布局,建成1个研发中心、13个区域育种站、60个生态测试站、113个试验鉴定站及配套设施完善的海南南繁基地,完成基础研发基地布局。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对金种子育种平台、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种质资源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开发应用,初步建设成型全程信息化的研发管理体制。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公司设立专家和技术委员会、产品委员会等决策机制,出台了《种质资源管理办法》《玉米早代测试管理规定》《产品管理办法》《南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全面规范相关工作,提升管理水平。

四、持续投入成果丰硕

育种研发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垦丰种业确定了“杂交玉米研发投入应占其销售额的8%以上,自交作物研发投入应占其销售额的3%以上”的研发资金保障原则,确保长期稳定的研发投入。致力于打造具有国内前沿水平的研发团队,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深度融入商业化育种体系,努力提升研发创新能力。

公司近5年累计研发投入4亿多元,其中,投资3亿多元建设了宾西研发中心,建成种质资源库、种子处理及种子检测、分子辅助育种、转基因技术等达到国际标准的实验室,配有世界一流仪器设备和国内最大的高通量植物表型鉴定平台,研发基础条件达到国际种业巨头标准。

农作物育种研发环节多、周期长,稳定的研发资金投入有效保障了公司研发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高,新品种等成果不断产出,形成了年参试品种300多个、年审定品种20余个的育种研发能力。“十三五”公司共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34个,其中玉米31个、水稻35个、大豆62个、小麦6个;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77个,其中玉米16个、水稻10个、大豆47个、小麦3个、大麦1个。2014年“早熟、抗病、高产玉米新品种德美亚1号的推广”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以来,公司连续5次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1月,垦丰种业生物技术实验室获批“农业部作物生物技术育种重点实验室”;同年9月,国家农业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春江院士在垦丰种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同年1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批准在垦丰种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五、产学研合作保持高水平

垦丰种业着力推进与科研院校的产学研科企合作,以科企合作带动公司自身研发创新能力加速提升。在农业农村部组织下,公司携手7家国内种业骨干企业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成立“1+8”科企联合创新公司,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共担投入、共享成果;参与国家玉米产业体系与企业育种战略合作联盟,合作建立优异资源材料交流平台和杂交种测试网络,联合开展育种技术和材料创新研究,并为公司培养育种人才。公司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签订框架协议,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享研究信息,开展长期研发合作,联合进行遗传育种人才培养;与湖南农大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成果分享等方面建立更紧密的互助共赢关系;同时,不断深化与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农垦科学院、八一农垦大学的研发战略合作。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和中科院植物所合作开展基因改良水稻品种营养品质研究;与作科所合作开展玉米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和绿色玉米品种鉴定评价等项目;与四川农科院、中国农大开展玉米抗病功能标记芯片开发应用合作,定向改良育种材料,选育抗病品种;并积极参与“东北林业大学能源植物基因编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拓宽科企合作渠道。分别在中国农大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设立“垦丰种业基金”,与相关科研院校联合组建双导师团队开展研究生培养,建立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的有效渠道;还与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学合作建立研究生培养和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公司所需人才。

六、建立自己的种质资源科学中心

垦丰种业在2016年建成面积1000平方米、库存容量达40万份的种质资源库,目前一期工程已入库保存各类种质资源9万余份,持续探索种源“卡脖子”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种质资源科学中心是垦丰种业商业化育种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通过种质资源管理系统为育种平台提供种质资源数据信息,另一方面,种质资源库能够为育种团队的种质资源共享提供保障,在垦丰种业育种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让中国碗装中国粮,首先需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垦丰种业将继续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加快提升新品种研发自主创新能力,多出品种,出好品种,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以创新驱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