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打造红枣特色小镇

时间:2019-05-10作者:李向新 刘云 来源:《中国农垦》2018年第4期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团党委充分发掘特色资源和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师市“四地”(塔里木河起源地、丝绸之路必经地、昆岗文化发掘地、三五九旅传承地)文化自信、“五城”(精细石油化工城、纺织服装产业城、绿色食品加工城、大学科技转化城、旅游休闲养老城)发展规划,充分用好“六台发动机”(浙江对口支援、兵团党委南疆办驻地、北疆师代管、高等院校支撑、兵地周身一体、“师市合一”体制),积极健全和转变“政”的职能,持续深入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人才人口集聚、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增收致富职工群众,并以“壮大连队经济腰带、充实职工致富口袋、武装职工脑袋、美化环境卫生林带、党支部受到爱戴”工程为抓手,建设美丽连队,加快团部小城镇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文,产、文、旅、居“四位一体”的红枣特色小镇。

昔日“三到头”,今日滨沙枣乡

十四团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农一师胜利十二场,经过一代代兵团人六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艰苦卓绝的拼搏,把塔克拉玛干死亡之海,一片人迹罕至、黄沙漫天的戈壁沙漠,建设成为集“农、林、牧、副、工、交、建、商,文、教、卫生”综合发展,党政军企合一,总人口1.23万,耕地14.85万亩的现代化维稳戍边新镇。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的五年,由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生态环境恶劣的“水、电、路,三到头”,建设成如今拥有4A级标准的睡胡杨谷景区、红枣文化博物馆、宏盛天兆兵团级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的“昆岗丝路驿站、塔南滨沙枣乡”——红枣特色小镇。

十四团早在1983年就从河南等地引种红枣200亩,成为一师最早引进种植红枣的团场。到2014年,全团已种植红枣面积6.5万亩,创产值9.65亿元,人均产值8.06万元,带动了南疆红枣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职工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全团95%的职工住进了新楼房,50%以上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

在开发建设中,十四团发现了红枣在南疆的适应性和经济价值,他们大力实施有机红枣标准园建设,2016年红枣种植面积达到7.2万亩,总产5.6万吨,产值11.42亿元,连续三年在中国·阿拉尔红枣节上荣获灰枣一等奖、骏枣王等多项大奖,创造了在沙漠前沿大面积退耕还林兴建枣园,保护生态,增收致富的壮举。

2017年末,全团所有连队通了柏油路,城镇化率达到61.35%。实现市政自来水、天然气、光纤全覆盖,绿化覆盖率达56%,幼儿园、中学、医院设施齐全,教育、医疗服务便捷。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扎实推进覆盖师团连三级和社区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设。当年新增就业人数925人。

在北纬40度黄金种植带,

打造红枣小产区产地品牌

2012年以来,新疆红枣产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成为我国红枣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在产业快速膨胀式发展道路上出现盲目扩张,致使产量过剩、品质下降;简单原始的初级产品直销,同质化竞争激烈,导致市场畸形发展,枣农的收益逐年下降;消费者仅认可传统的和田、若羌等地红枣,整个产业链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产品多样化不足,红枣产业岌岌可危。

尽管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发生在其他地方,十四团党委居安思危,开始积极探索如何突破红枣产业发展的瓶颈,实现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到了破解困局的密码。

他们依托内地红枣产区的经验和国家建设特色小城镇的优惠政策,以及北纬40度红枣黄金种植带种植环境的五大核心优势,即年超长光照、20℃以上昼夜温差、年平均100毫米以下稀少降水、4100-4300℃的年有效积温和弱碱性沙质土壤,建设红枣标准化种植管理示范园,提出标准园种植的“五个百分百”,即百分百以天山冰川融水浇灌、百分之百自然授粉、百分之百树上自然风干后采摘、百分之百使用农家肥、百分百无农药残留等,取得良好成效,从而这一模式在团内得到推广。在新疆红枣市场行情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十四团的红枣连续多年以品质优、价格高而胜出。

2016年,十四团以红枣全产业链为抓手,从河南、广东、新疆石河子等地引入红枣果肉及果汁深加工、红枣酒精深加工和枣酒深加工等项目落户昆岗创业园区,产业转型取得较好成效,产业总值达到了10亿元级别,但红枣种植和销售仍以初级的原产品销售为主,红枣产业精深加工的潜力和社会效益有着足够的空间等待挖掘与开发。

团场打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激发了职工自主创业的意识和潜能,本团职工柴立世投资2000万元建设红枣初加工及手工酿酒项目。团场还推广能人牵头“民办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进迪麦科技公司红枣加工设备制造项目。初步实现了以十四团红枣小产区为基础,红枣文化博物馆为窗口,“昆岗羌枣”为主打品牌的红枣绿色有机化、产业化、品牌化体系建设。

到2017年末,已有加工企业(含合作社)17家,年加工能力约5万吨,加工产值近4亿元。另有3家红枣初级加工企业,1家科研机构,2家生产企业欲入驻团场。形成了“塔河滨沙枣乡”、北纬40°黄金生产带红枣小产区等产业品牌,2016年修建了新疆首座红枣博物馆。近三年,“昆岗羌枣”产值分别为7.2亿元、9.54亿元和10.2亿元,红枣占第一产业比值约为95%。

与此同时,建立了电商、微商平台,发展势头良好。青年枣农何小池通过电商、微商B2C环节、C2C环节销售吊干原生态、无添加剂大枣,获得可观利润,在新疆红枣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环境中,拓展出销售自家红枣的渠道。给十四团及兵团枣农利用互联网销售枣产品带来思考与启示。

走农旅融合之路,

推进红枣特色小镇建设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回望历史,十四团人既有先贤“大同社会”的哲学构思,又有文人“桃花源”的诗意畅想。

过去,中国城镇建设常常是“模仿式”“复制式”造城,“千城一面”。十四团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兵团向南发展要求,提出更高目标:摒弃千篇一律小镇模式,因地制宜,凸显沙漠红枣特色,以现代农业为基础,走农旅一体化特色产业之路,以旅游业带动产城融合发展,将红枣特色小镇打造成为新疆红枣产业链示范基地。

为此,十四团又先于兄弟团场一步,着手建设开放式红枣专业生产车间,构建集技术研发、品种选育、苗木繁育、保鲜贮藏、精深加工、现代营销、文化旅游传播于一体的红枣产业化体系。这些项目有的在为以后发展打基础,有的已建成,有的正在加快实施与推进。

座落在樱花广场上的红枣文化博物馆共12个部分51个单元,集中展示中华红枣文化发展史及兵团红枣的种植历史和全貌,标志着十四团乃至师市红枣文化、藏品保存、展示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为发展文化旅游业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美丽的胡杨是大自然赐予十四团的大漠奇景,吸引了疆内外游客来这里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2016年起,十四团整合旅游、农业产业和品牌资源,依托睡胡杨谷6.8万亩的胡杨标本库、樱花文化旅游节、番茄采摘节等景区资源和节庆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业。当年第一届沙漠樱花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次,沙漠樱花成为十四团最美的一张名片。

2017年,十四团继续围绕红枣特色小镇建设投资100万元,支持职工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完成枣园疏密提干扩冠5364亩,落实果畜一体化标准园3000亩;积极引进“30万头生猪养殖扩繁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落实30户家庭养殖场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聚焦农业产业化短板,围绕棉纺产业,积极联系浙江诸暨袜业企业发展纺织上下游产业链,以资源抓招商、以产业聚人。

十四团党委坚持把风景变成产业,把美丽转化为生产力的发展理念。随着2013年十四团昆岗遗址的发现,他们又发现了旅游商机。如何将单纯的公路服务驿站转变为承载旅游服务、交通驿站、创业园区和通向塔中和出疆公路的桥头堡?那就是延伸旅游产业链,更好地承接和补充现有旅游资源的空缺和短板。新年伊始,团场已在筹划申报世界沙漠植物园项目。

催生红枣产业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按照“看得见沙漠、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心”的要求,十四团科学规划美丽连队建设布局,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精品旅游项目建设,发展有机设施农业、沙漠南美白对虾等特色农业。充分发挥甘肃渭源籍职工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优势和渭河源深厚文化底蕴,“共饮西北家乡水,同做光荣兵团人”,提升阿拉尔市“沙漠樱花旅游文化节”吸引力,推进西北军垦文化大融合,努力实现“宜居养老到这里”,营造沙漠绿洲阿拉尔“吸引住外地人、留住年轻人、养好老人孩子,代代都做兵团人”的留人引人聚人良好环境。

春来枣花香四野,秋至田园果满枝。

十四团党委一班人运筹帷幄,信心满满。他们将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力抓好红枣特色小镇建设。展望未来,这里将是一座空间布局合理、城市功能齐全、生态优势突出、富裕文明的南疆特色红枣小镇。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一师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新疆兵团第一师十四团广电中心)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