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努力谱写景洪农场改革发展新篇章

时间:2016-10-13作者:罗继平 来源:《中国农垦》2016年第3期

    60年的奋斗历程
    为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橡胶等战略物资的封锁,1956年3月,华南林一师、林二师的转业官兵转战西双版纳的荒山野岭,拉开了景洪农场建设的序幕。60年来,经过一代代景洪农场人艰苦创业,昔日的蛮荒之地,已经建成为我国第二块橡胶基地,不仅打破了北纬17度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权威论断,而且创造了橡胶大面积高产稳产的世界一流成绩,在中国植胶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用青春和生命、热血和汗水凝聚成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铸就了“中华胶王”的绿色丰碑。
景洪农场从建场时的3个生产队、200余人、140亩胶园规模,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拥有总人口19567人、承包人9233人、土地总面积14.4万亩、橡胶面积10.9万亩,下辖9个生产队、7个直属单位的大型农业企业。农场现有资产总额3亿元,净资产1.6亿元。景洪农场成为了国家橡胶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景洪农场的发展对云南农垦经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60年来,景洪农场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艰苦创业时期,从1956年到1977年。这一时期生产环境十分恶劣,生活条件极为困难,由转业军官、省级机关下放干部、归侨学生、湖南支边青壮年、城市知识青年等人员组成的垦荒者,凭着对党的忠诚和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莽莽荒野中开荒种植橡胶,为建设农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农场的奠基人。他们中有的已经长眠在这片土地上,有的已回到城市和故乡,有的留在农场继续发挥余热。
    改革开放时期,从1978年至1995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场从实行“六定一奖”开始,不断改革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整顿和强化企业管理,推进科技进步。1988年,农场成为国内第一家产胶过万吨的企业。与此同时,农场按照橡胶树下“八业开花”的经营方针,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相继投资建成了水力发电厂、木材加工厂、商贸公司等单位,二三产业初具规模。职工自营经济也有了较大发展。这一时期是农场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最多的时期,也是农场发展的辉煌时期。
    改革调整时期,从1996年到2009年。为摆脱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影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这一时期农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98年,实施割胶制度改革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措施。5年内职工人数减少7713人,减少54.7%;管理人员减少801人,减少37.1%。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提高,胶工人均年产干胶由2.89吨增加到6.61吨。2003年,按照上级部署和要求,农场实施企业内部政企分开改革,农场分立为景洪农场和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景洪分公司,农场电厂、塑料厂、木材加工厂也随之移交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转型发展时期,2010年至今。针对农垦体制机制不活、历史遗留问题多、职工队伍不稳定等现状,2010年省委省政府对云南农垦进行了农场属地化管理改革。景洪农场设立农场管理委员会,为景洪市政府派出机构;原分场、生产队更名为生产队和居民小组;实施普遍家庭承包经营,收入分配大头归承包人所有。这场改革,其范围与影响之广,为景洪农场历史之最。
    景洪农场建场60年的历史,是一部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奋斗史,是一部披肝沥胆、众志成城的创业史,是一部迎难而上、激昂奋进的发展史。

60年的丰硕成果

    景洪农场橡胶生产不仅突破植胶禁区,而且实现了大面积稳产高产,连续20年保持亩产130公斤以上,成为全国第一个年产干胶突破2万吨大关的农垦企业,总产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亩产、株产保持在世界先进水平。曾先后荣获国务院“嘉奖令”、“中国天然橡胶生产大王”、“全国农业丰收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殊荣,被农业部领导和新闻媒体赞誉为“中华胶王”。
    近年来,农场以市场为导向,实施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按照“山顶戴帽、山腰系带、脚底穿鞋”的建设要求,建成环境友好型胶园示范点6个1900多亩,构建长短结合、多层次、多种林木和谐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进一步提升改造橡胶传统产业。
今天的景洪农场,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农场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方针,在巩固橡胶产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二三产业,二三产业与橡胶主业两轮驱动、共同发展。“十二五”期末,农场二、三产业总产值达5440万元。特别是近年来,农场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着力在现代农业、房地产开发和文化旅游上做文章,迈出了新的步伐。二三产业正在成为农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
    今天的景洪农场,职工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全场103个居民组全部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到今年年底,全场场区主干道路将全部实现硬化;职工住房基本满足居者有其屋。特别是2007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以来,职工群众的住房得到极大改善,人均住房面积达41.1平方米。花园式的住宅小区,让职工群众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文化娱乐设施齐全,从居民组、生产队到农场都建有标准的篮球场;近年来,门球场、地掷球场、文化广场、健身器材、图书室也纷纷落户生产队和居民组;职工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2011年和2012年,职工群众收入达到历史最高,许多家庭纷纷购买轿车,到城里购买住房;4725名离退休人员和1680名在岗职工群众获得征地补偿安置,共计发放金额8.6亿多元。
    今天的景洪农场,辖区遍开团结花。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交往中,农场与地方、职工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生产中,农场和地方优势互补,互相扶持,共同发展;生活中,职工和村民交流交往,和睦相处,密切融合。连心桥、同心路、幸福水……传递着一段段场群共建的佳话和美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的奖牌,不仅是荣誉,更是辖区场地协作、民族团结良好局面的生动体现。
    今天的景洪农场,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一代又一代景洪农场人传承老农垦精神,并与时代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深、广、细、实、活”的宣传思想工作方法,培养了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广泛开展,进一步提升了职工群众整体素质,提升了农场的文明程度。建场至今,景洪农场先后荣获“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文化先进工作单位”“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全国老有所为创新奖”“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大中型企业争先创优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
    今天的景洪农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职工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计划生育、残疾人、老龄、老干等政策和待遇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惠及广大群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职工群众安居乐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的景洪农场,党的建设坚如磐石。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建场初期,还是在成就辉煌的发展中期,或是在改革发展的彷徨时期,景洪农场都始终坚持党的建设不放松,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加强,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不断提升,始终成为农场改革发展的“主心骨”、职工群众的“领路人”,团结带领着全场干部职工群众战胜了前进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开创发展新局面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云南省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出台,都为景洪农场的新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也赋予了农场新的历史使命。“十三五”时期,景洪农场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做好农场“六篇文章”和“六抓六服务”总体思路,积极破解农场改革发展瓶颈,着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做好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这篇文章。改变传统单一的橡胶种植模式,按照“山顶戴帽、山腰系带、脚底穿鞋”要求,因地制宜在胶园套种珍贵苗木、热带水果等作物。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五边地发展立体式养殖,如养殖林禽、林畜、林蜂等,实现胶园立体式、复合式种植经营,增加胶园附加值,促进职工群众增收。同时,整合橡胶资源,抓好橡胶苗圃地建设,为承包户提供优质、高效苗木和胶木兼优的好产品,夯实生态胶园基础。
    二是做好合作开发这篇文章。整合现有林地资源,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计划流转20000亩,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大企业、好企业、优企业进行合作开发。
    三是做好特色农业这篇文章。立足农场实际,计划转型20000亩,种植三丫果、菠萝蜜、东试早等热带水果,打破橡胶一业独大的格局。积极抢抓国家、云南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时机,争取政策和资金,利用农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形成规模经营、产业经营、品牌经营;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建成集生产经营、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拉动农场二三产业发展,提高承包户收入。
    四是做好城区土地资源利用这篇文章。充分发挥景洪农场靠近城区的优势,盘活农场现有资源,特别是靠近城区的土地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使景洪农场融入到景洪市和西双版纳州发展的大环境。鼓励承包人利用靠近城区优势积极发展餐饮、运输、旅游等多种行业,广泛拓宽多元就业和致富渠道。
    五是做好走出去这篇文章。充分发挥农场人才、科技优势,抓住国家“一路一带”战略机遇,利用公路、航运、下步铁路即将通中、老、缅、泰四国交通便利的优势,让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继续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引导和扶持职工群众自主创业,走上致富道路。
    六是做好小城镇建设这篇文章。以各生产队队部为中心,加大小城镇建设。要将有条件的居民组向生产队队部集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将居民组和附近村寨的群众吸引过来,搞好服务业,解决部分人员就业问题。
做好上述“六篇文章”,具体要做到“六抓六服务”:
    一是抓思想,引导服务。体制改革后出现群众攀比风比较严重、部分干部不思进取的情况。抓思想,引导服务,就是要破除利益固化的思想藩篱,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把全场干部职工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六篇文章”发展方向上来;就是要引导干部群众认清形势,树立信心,振奋精神,树立“发展是唯一出路”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抢抓机遇,用思想大解放、大统一,为农场大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抓党建,保障服务。只有紧紧抓住党组织建设这个“火车头”,农场发展的列车才能快速前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坚持改革创新精神,紧紧围绕发展任务,抓班子、带队伍,强制度、转作风,谋改革、促发展,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提升领导水平,为农场深化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是抓法治,秩序服务。牢固树立“抓法治就是抓改革、抓法治就是抓发展、抓法治就是抓稳定”的思想,全面推进依法治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当前,农场最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说到底是利益之争。要找准和把握职工群众利益的诉求点,有的放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畅通信访诉求渠道,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平衡和协调各方利益。对于聚众围堵、扰乱社会秩序等违法行为要依法制止和坚决打击,保障农场改革和发展有序推进。
    四是抓两头,全程服务。抓两头,即抓住项目的顶层设计和产品的市场销售一前一后两个环节,保证项目既有科学的设计规划、有力的组织领导、周密的部署安排、广泛的宣传动员,还有产品销售、市场订单等后续保障。全程服务,即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程指导、服务,包括对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对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经营进行监管等。着重抓好各环节工作,保证各项工作不脱节不抛锚、项目整体有序推进。
    五是抓示范,带动服务。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和发掘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各项目深入推进。要注意发现、培养、树立各行业、各项目先进典型,着力在组织上关心、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培训上投入,引导和扶持先进典型茁壮成长;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广大职工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超有对象,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推动“六篇文章”全面落地开花。
    六是抓股份多元,效益服务。认真领会国家、云南省农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农场实际,加快土地流转和林权流转,着力在经营方式上做文章。可采取土地、资源、资金、劳动力入股等方式,鼓励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农场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同时,鼓励非公有资本和私营企业参与农场发展,通过合作开发,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作者系云南省国营景洪农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