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安徽农垦大圹圩农场确定了以打造“生产现代、生活生态、富裕文明”三大板块、建设“魅力大圹圩”为总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存量和增量资源,明确农场下一步发展定位和路径,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促进农场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
“五个一”即:建好一个现代主体农场;建立一套全程农业生产化服务体系;拓展建立100个规模化家庭农场;建设10万亩商品粮及稻麦良种基地;通过规模化经营再造一个大圹圩农场。
建好现代主体农场提高国有农场示范带动力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根据安徽农垦对所辖农场的发展定位,大圹圩农场属于“以种植业为主体的传统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相结合的农场”。作为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场,大圹圩在保护优良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围绕种业和粮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立足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挖掘资源潜力,提高农场劳动生产率与土地产出率,增强农场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
一是积极开展稻麦高产创建。深入开展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以创建活动为抓手,集成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提高土地产出率。
二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到信息化平台建设先进单位考察学习,推进农场信息化网站建设,逐步建设物联网综合服务体系,提高农场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
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政府涉农普惠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争取力度,通过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升农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建立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国有农场服务影响力
“两个一体化”是指加快推进以农机服务、农资服务、农艺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以安全优质高效农产品为主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建设。
大圹圩农场作为安徽农垦今年“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场,在发展全程社会化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是农场“统”的功能强,职工整体素质较高。农场具有成熟的农技服务体系,可以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主要包括配套农艺措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开展知识讲座等,引导周边农户科学种田。二是农场机械总动力较强、功效高、机手素质好,在周边县乡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可以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如深松整地、精量播种、机械施肥、秸秆粉碎还田等)。三是利用农场新建设的工厂化育秧项目实现变“供种”为“供苗”直至代插秧,逐步做到对“职工家庭小农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全覆盖。
围绕“两个一体化”,从今年开始,农场将加快培育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生产经营新机制,着力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农场在区域性农业经济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计划以农场为核心区、周边县乡为辐射区,服务影响面积达到10万亩,以区域内职工家庭农场、农民家庭农场、土地流转种植大户为主要对象,围绕麦稻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开展全程农技、农机、农资等服务。
产前服务包括良种、化肥、农药等;产中服务包括提供农机代耕代种代管代收、机械化育插秧、植保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保姆式”全托管服务等;产后服务包括提供农产品购销、加工、仓储等相关服务。同时还可以提供相关保障服务,如新技术推广、科技培训服务、气象信息、农田排灌、质量安全、产品认证检测及信息中介等相关服务。
目前农场已经成立了“助力农”农机合作联社和“天利和”农事合作联社,计划组建大圹圩农场农业全程化服务中心,搭建覆盖整个目标区域的农机、农资和农技服务网络平台。
建好100个规模化家庭农场提高国有农场引领控制力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圹圩农场将紧紧抓住农村土地流转的大好机遇,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和引导职工走出农场、走进农村,对外拓展空间,扩大场外土地流转规模,创新农业组织体系和经营模式。计划用5年时间,兴办100个规模适度(每个在200亩左右)的家庭农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鼓励职工外出流转土地兴办规模化家庭农场,不仅可以形成“众星拱月”的农场网络体系,促进职工创收,也可以提高农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目前大圹圩农场职工在外流转土地已兴办20个家庭农场,流转面积达到10500亩。
场外再造一个大圹圩农场提高国有农场辐射再生力
在鼓励引导职工走出去的同时,大圹圩农场将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联系,积极探索农场规模化流转、统一经营模式,挖掘土地资源增量,拓宽经营空间,提升规模化优势。以农场为主体,外出流转土地,交由专业大户和种田能手自主管理。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在场外再造一个大圹圩农场。
一要强化再建农场的统一经营职能,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农机配套、作物布局、生产要素投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经营和管理作用,解决好家庭小农场和农场职工办不了、办不好或办了不划算的问题,将再建农场打造成当地稻麦轮作区现代农业标杆。
二要建立新型职业农工制度,培育新的种地人。包括实施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工程,积极培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发挥他们在农业规模化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为“走出去”提供人才保障。
推进商品粮和种子基地建设提高国有农场安全保障力
大圹圩农场计划以场内外土地流转为载体,加快农场商品种子和商品粮基地建设,发挥国有农场在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上的关键性作用,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10万亩商品粮和种子基地建设。
一是通过市场手段有效配置资源,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变吃“资源饭”、“政策饭”为吃“经营饭”。利用农场皖垦种业天长分公司优质稻麦良种供应、省级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倮倮米业原粮收购的优势,吸引周边农户向农场集聚,为农场商品种子和商品粮基地建设奠定基础。
二是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与皖垦种业、倮倮米业结成战略联盟,利用农场现有农业全程服务体系、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种业及米业供种、收购、仓储、烘干等硬件设施,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小农场(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一方面为订单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帮助家庭农场及种粮户实现商品种子和商品粮及时销售,保证种业基地实现育繁推一体化,保证大米加工企业有质优量足的粮源。
(作者系安徽农垦大圹圩农场副书记)
责任编辑:张?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