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调研,我们感到黑龙江农垦绥化管理局“通过场县共建,把农垦先进科技推广到黑龙江农村,实现多方共赢”的做法,是迅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可行的、有效的路径之一。该局现有人口7.2万人,耕地127万亩。分别占黑龙江垦区的4.3%和3.1%。下设10个农牧场,分布在绥化、大庆、伊春的9个县、市、区。近年来,该局贯彻省委“两个领跑”和总局党委“打造场县共建核心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变“规模小、布局散”这个自我发展的劣势,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优势,通过推动“三个升级”,使场县共建实现由农机“三代”——输血式帮扶到科技共建——造血式带动的根本提升,取得多方共赢的显著成效。2011年全局通过农业科技共建,拉动地方增产粮食6.55亿斤、农民增收2.82亿元,拉动农场职工增收1.98亿元。
一、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农民素质升级
绥化管局针对共建区域的实际,着力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引导农民提升素质。
1.引导式培养。绥化管局在充分发挥局内农业科技园区示范辐射作用的同时,积极在共杨县建区域建设科技示范园区。截至2012年6月末,在共建区域建立示范园区20个,面积12.8万亩,以事实引导农民破除了“传统耕作、经验种植”的观念。2011年,兰西农机合作社建玉米大垄双行密植示范园区100亩,亩产达到750公斤,比小垄玉米平均每亩增产150-200公斤。由于示范效果明显,2012年已有11个村、800余户村民的2000余亩耕地,采用了农垦的耕作模式。
2.体验式培养。绥化管局通过培育农民科技示范户、现场培训等多种方式,让农民切实感受农垦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的“魅力”。2011年在共建区域培育科技示范户775户,现场培训农民1.5万人次。通过体验,使农民认可并积极应用了“大豆大垄 密植”、“玉米高产栽培”、“水稻集中催芽”等一系列农垦先进适用技术。2011年五大作物高产栽培模式推广面积220万亩。海伦市陈家店林场职工孙涛在林场种植了600亩大豆,与红光农场的土地只一路之隔,产量却是天壤之别。2011年,红光农场将 其选定为推广大垄高台垄上三行栽培大豆示范户,通过应用农场的机械和技术,秋季他的大豆获得了亩产185公斤的好收成,他 捧着丰收的大豆对农场领导说:“还是农场的栽培方法和管理水平高啊!”
3.订单式培养。绥化管局针对农民在运用农垦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行全程跟踪对症下药式服务。各农场及共建合作社每年每个重要生产环节都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共建区的村民,进行调查回访工作,掌握当地农民比较关注的话题,采取对症下药式培训,满足了农民的要求,使共建迅速得以展开,不断得到巩固。铁力林业局作为林业单位,农业种植一直是弱项,长期以种植低产、低效的大豆、玉米为主,几年前林业局也尝试着开发水田,但因缺少专业技术力量而没有成功。2010年林业局与铁力农场开展共建,铁力农场将自己聘请的总局水稻专家组成员郭文深派到铁力林业局所属的泥河农场帮助搞旱改水,通过郭老师手把手的传授水稻种植技术,2011年6000亩旱改水田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到475公斤。
二、采用新型栽培模式,推动地方栽培技术升级
绥化管局将垦区实践中形成的先进适用的栽培模式推广到共建区域,带动地方实现六个转变。
1.推广现代农机,使田间作业由小农机变大农机。过去,地方农民采用的是小型机械,产生了犁底层等制约农业增产增收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绥化管局为共建农机合作社配备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迪尔、凯斯、维美德等大马力拖拉机,进口大型精密免耕播种机,300马力以上的凯斯、迪尔大型进口谷物联合收获机,日本洋马、久保田高速插秧机,实现了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农机装备现代化。截至2012年3月末,仅12个共建农机合作社,就已经购置大型机械 743台套,机械总动力7.7万千瓦。通过大机械作业,有效解决了由于多年使用小四轮拖拉机作业产生的土地板结、犁底上移等问题,土壤条件明显改善,耕作质量显著提高。据入户调查,大豆、玉米平均每亩分别增产20公斤和100公斤。受益农民说:虽然每亩地的作业成本增加了,但每亩地的产出增加的更多,两者相抵,要比过去多赚近一成的利润。
2.推广优良品种,使品种由杂乱变优选。过去,农民选种时多数凭借个人经验以及种子商店人员的推销,一个县的种子品种多达60~70种,假、劣种子坑农事件时常出现。开展共建之后,绥化管局不断加大优良品种对周边农村辐射供种力度,使推广的主栽品种集中到2~3个。2012年销售农作物良种8460吨,良种种植面积170万亩。2011年,嘉荫农场在嘉荫县租种农民耕地应用良种德美亚1号种植玉米10万亩,采取“农艺农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的措施,亩产达到800公斤,亩效益达600元,总效益60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应用农垦模式种植玉米25万亩,农户增收5000万元。铁力农场利用铁南区水稻集中浸种催芽基地,为铁力市年丰乡农民代催水稻芽种60余吨,受益面积1.2万亩,增加农户收入100余万元。
3.推广科学用肥,使施肥由经验变科学。过去,农民凭习惯施肥、比照邻里施肥,施肥量、施肥结构、施肥时机等存在许多问题,农民费钱、费时,不增收、甚至还减产。开展共建之后,绥化管局将垦区的测土配方施肥、秋施肥、分层施肥、分期施肥等成套科学施肥技术应用到共建区域,收到显著的效果。据海伦农场的调查分析,可使亩产提高15%左右,可降低成本5%左右。2011年,绥化管局共为共建区域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15万张,销售测土配方肥1.5万吨,共建区域推广科学施肥面积100万亩,指导农民节本增效2000余万元。
4、推广节水农业,使用水由浪费变节约。过去,绥化地区农民种玉米,主要采用春季做水种的方式,用水量大,出苗不齐、成本高。绥化管局指导共建的肇东农机合作社,推广秋起垄加膜下滴灌模式种玉米,收到较好效果。2011年,种植的玉米平均亩产950公斤,比常规种植亩增产350公斤,亩增效益400元。
5.推广综合防灾,使农业由靠天变靠科技。依托农场设立的测报点,辐射周边市县区,为其提供病虫害预测、预报和联合防治服务。2011年,海伦农场为海伦市通报病虫害预警3次,受益面积30万亩;病虫害联合防治作业100余万亩,减少损失2000余万元。嘉荫、海伦等农场在地方租种土地种植的玉米100%采用化控技术,经调查,较未化控的玉米倒伏程度大大降低,亩增产10%以上。依托各场气象站,实行区域气象资料共享。2011年联合开展人工降雨、人工防雹等作业10余次,受益面积100万亩。依托管局阳光农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作物保险,2011年在共建区域承保农作物406万亩,参保农户4.5万户,显著提升了农村农民抗御自然灾害持续经营的能力。
6.推广集成技术,使生产由复杂变简单。绥化管局将农垦先进的现代化生产模式推广到地方,降低了共建区域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了劳动时间,使更多的农民有了打工创收的机会。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万人将土地流转给共建合作社,常年打工创收,估算增收1500万元。有3万人因接受农垦“三代”(代耕、代种、代收)而实现季节性打工创收,估算增收1000万元。玉米种植机械化程度不高、不便于存储,一直是限制嘉荫县玉米种植产业发展的瓶颈。共建之后,嘉荫农场通过推广垦区玉米全程机械化模式,实现种、管、收一条龙服务,使问题迎刃而解。提高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2012年,嘉荫县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至43万亩。据调查,实行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平均每亩地可为农民节约成本36元,每亩增产50公斤。
三、共享科技服务,推动乡镇科技服务升级
绥化管局积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使对农民的科技服务实现四个转变。
1.服务方式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共建前,由于乡镇只有一所农技推广站,辐射半径大,存在顾此失彼现象,致使许多农户寻求科技帮助时,找不着“门”、找不着人。开展共建之后,绥化管局将垦区科技服务方式整体扩展到共建区域。通过建科技示范区、召开现场会、组织培训、发技术资料、农技人员包点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农民传授技术,解决了农户的难题。各共建农机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坚持深入田间、村舍,为农民朋友送科技、送服务,让农民从过去有问题不知找谁,变成如今的有问题就有人上门解决。一位农民诚恳地说:“你们的技术服务真是给我们带来了‘及时雨’,让我们学到了不少农业知识。希望你们经常来给我们指导、指导。”
2.服务内容由零星服务转变为全程服务。共建前,地方农民获得的农技服务不系统、不及时,往往是上级有要求时,才开展一些活动。共建之后,按照垦区农业服务的模式,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绥化管局都有农技人员在服务。秋整地期间,农场农机部门,到田间指挥大马力机械进行整地;种、管期间,农场农业生产部门,到田间指导播种和管理;收获期间,农场农机部门,帮助协调收获机械、监管收获质量;销售期间,农场商贸部门,出面联系客商,帮助提高农产品价格。共建区的农民深有感触地说“农场真为老百姓着想,免费提供各项服务,还不收一分钱”。随着共建的不断深化,各共建合作社逐渐向土地转租、全程托管和大规模“三代”作业发展,全程服务使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成为真正的“甩手掌柜”。
3.服务渠道由随机服务转变为规范服务。共建前,农民自己购买种子、化肥、农药,质量得不到保证,时常出现劣质生资坑农现象。共建后,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全部由农场生资公司或者共建合作社统一采购,不仅价格低,而且能保证质量,极大的增加了生产资料的安全性,有效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显著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场县共建开展以来,农场或者共建合作社经销的种子、肥料、农药质优价廉,得到了农民朋友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来寻求农垦的服务。2011年,绥化管局在地方销售生资7960万元,约占地方生资消费总量的10%。
通过调研,从绥化管局“通过场县共建,把农垦先进科技推广到农村,实现多方共赢”的成功实践中我们获得如下启示:
启示之一:开展科技共建,既是农垦与生俱来示范使命的重要内容,也是农垦更好更快发展必须抢抓的难得机遇。农村与农垦科技水平的差距,是农垦大有作为的机遇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绥化管局已经实现“再造一个绥化管局”的效果。
启示之二:开展科技共建,不仅示范带动了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且促进加快了自身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农机更新为例,2011年末,绥化管局全局农业机械总动力已经达到23.1万千瓦,亩均0.18千瓦,分别比2000年增加2.38倍和2.37倍。
启示之三:科技共建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要有一个有效的推进机制。绥化管局科技共建之所以能够如火如荼开展,主要得益于对接方式科学有效。一是建立了局市、场县、局场、市县联动的固定对接渠道。二是建立了定期情况通报制度,重大项目联审制度,共建计划会商制度,年度工作联合检查评比制度等系统的工作制度。三是强化了领导力量。10个共建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分别任所在县市区的副县(市、区)长。合作联社主任任绥化市农委副主任,双重身份保证了共建工作的开展。四是激发了内生动力。依法组建的共建农机合作社做推进主体,使农业科技推广与合作社自身的发展紧密相连,激发了合作社的内动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绥化管理局政研室)
责任编辑: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