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振兴之路上

时间:2019-05-10作者:董思良 陈大帅 来源:《中国农垦》2018年第4期

广东农垦建设农场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植胶农场之一。60多年来,建设农场4万亩土地由荒山野岭到橡胶成林,由产业单一的特困农场到橡胶、畜牧、物业产业发展“三足鼎立”,谱写出垦荒、负重爬坡与振兴的组章。

共和国首批植胶农场

建设农场60多年的发展历程,荣耀与泪水并存,辉煌与风雨兼程。兵团战士、老工人、知识青年等接续奋斗的建设人把荒山野岭变成了橡胶成林、畜牧兴旺、事业发展的国有农场,办起了畜牧公司、机运公司、基建公司、供贸公司、建材厂、纺织厂、乳胶制品厂等十多家企事业单位,为保障战略物资和农副产品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该场是广东垦区主要的橡胶生产基地之一,是首个在二类植胶区亩产干胶突破100公斤的农场,年产干胶最高记录为2200多吨。1958年获得由国务院授予、周恩来总理签名颁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还先后获得由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业丰收奖”“全国农垦系统天然橡胶最高单产奖”和“全国橡胶生产和中小树管理先进单位”等一系列光荣称号,陈毅、王震、叶剑英、陈云等国家领导人曾亲临视察,陈云同志还亲自操刀,割下了该场第一代胶园开割的“第一刀”。

然而,1996年的15号强台风又把建设农场“吹”回了“解放前”。在受到台风灾害的毁灭性袭击、市场持续低迷和产业结构调整挫败等多重打击后,建设农场深陷困局,负债高达9400多万元,成为了农业部的特困农场。此后几年间,农场经受着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强烈阵痛,经济社会发展停滞,工资无法正常发放,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从特困农场到“三足鼎立”

痛定思痛,不甘沉沦的建设人在国家强农惠农的政策帮扶下,在农业部、广东省农垦总局和茂名农垦局的大力支持下,找准了目标,坚定了方向,确立了“巩固发展橡胶产业,扩大发展畜牧业,积极开拓以物业出租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了产业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经过全场干部职工十多年来的艰苦拼搏、“负重爬坡”,建设农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脱掉了“贫困帽”,走上了加快发展的振兴之路。建设人用“绝境逆袭”的经历向农场创建65周年呈上了令人振奋的励志答卷。

“橡胶是农场的根基”,发展产业必先“固本强基”。全场上下统一了重建橡胶基地的决心后,从2003年起实施了第三代胶园建设计划,正式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新胶园按照“山、水、园、林、路、肥”配套的标准科学建设,推进“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全面推广以橡胶良种繁育、“宽行密株”种植、机械化管理、葛藤覆盖、病虫害统防统治、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新技术,橡胶生产管理进入了良性轨道,示范带动能力明显提升。东、西两线的“橡胶长廊”成为了广东垦区橡胶生产管理的展示区之一。从2003年至今,建设农场发展了2.23万亩第三代胶园,现已陆续开割投产,年产干胶约400吨,预计全面开割高产期,干胶年产量可达1000吨。

畜牧业曾经是建设农场1996年台风后的支柱产业,建设农场畜牧公司创造了成立25年无亏损的骄人业绩。2014年,广东农垦对垦区畜牧业进行整合,建设农场畜牧公司并入广垦畜牧公司,农场不再经营公有养殖企业。为继续发挥畜牧养殖的技术优势,造福干部职工,建设农场及时调整畜牧产业发展模式,迅速完成角色转变,从“主导”畜牧产业发展转变为“引导”职工发展畜牧养殖业。推广“公司+养殖小区+职工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生产模式,充分利用广垦畜牧公司带动和辐射作用,推进生产队职工养殖小区建设,加快职工自营经济发展。同时,突出“绿色生态循环养殖”理念,将养殖小区的沼液用管道输送到橡胶林段灌溉,促进畜牧业与橡胶产业良性互补发展。目前,已建成投产“人畜分离、沼气配套、沼液灌溉”职工养殖小区9个,共计2万多平方米。2017年,职工养殖小区共出栏肉猪11022头,出栏小猪19572头,总产值3035.54万元,纯收入657.31万元。全场职工养殖年出售小猪超过12万头、肉猪4万头,畜牧业产值12000多万元。

建设农场是广东农垦典型的城郊型农场。在“十二五”时期,建设农场把“利用城郊型农场优势,加快物业发展”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以区位优势为纽带,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主线,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优化发展载体,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大力拓宽物业增收渠道。“十二五”时期实现物业收入1214.9万元。目前,建设农场各类商铺、厂房及建筑物出租面积达3.2万平方米。今后,农场将立足区域发展中“资源、交通、人口、产业”等四大优势,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城郊型经济,构建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十二五”时期以来,建设农场基本形成了橡胶、畜牧、物业“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格局,各项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保持年均约10%增长,2011年实现了自1996年以来第一次扭亏增盈,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清理偿还了拖欠退休职工工资、融资中心欠款、银行贷款、简易人身保险等大部分历史欠账,困扰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全面保障,绽放民生与文化之花

近年来,建设农场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干部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扎实实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全力确保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短短几年间,建设农场全面完成了职工危旧房改造,将职工居住的危旧砖瓦结构房改造为混凝土结构的平顶房,改造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职工圆了安居梦,告别了每逢台风、暴雨天气就心惊胆战、无处容身的日子;铺设了55公里场内水泥公路,场部通往生产队道路实现了硬底化;改造了全场的供水设施,解决了全场33个居民点共1万多人的饮水问题;建成了广东农垦最先进的农场医院,解决了职工就医难的问题;加强了“示范性”学校建设,职工子女有了更好的受教育条件;推进了生产队办公室、文化室、篮球场、收胶房的建设和队部环境的美化绿化工作,队容队貌不断改善。其中9队成为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完成了场部文化广场、体艺馆、招待所、场部大道的建设改造和环境美化工作,小城镇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场部正逐步成为设施完善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环境优美的化州市后花园。

为了让干部职工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建设农场落实了一系列惠民和保障措施:一是实施提高分配水平及扶持职工发展自营经济的“双轮驱动”措施。职工养殖户获得了减免地租、帮扶资金、无息贷款、养殖小区免费规划及治污设施配套等多项扶持及优惠。2017年,建设农场职工年均收入较“十五”期末翻了两番多;二是把人文关怀摆到重要位置。定期开展在职及退休职工免费体检活动,建立了职工健康档案;三是切实做好社保、医保、低保等保障性工作,着力健全保障体系,积极落实各类政策性保障措施,做到应保尽保,经常性开展走访慰问,切实帮扶有实际困难的人员。

“坚持经济建设和企业文化同步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内涵同步提升,着重打造健康向上、富有农垦特色的企业文化,重点开展以农垦人文风貌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建设,激发蓬勃向上的正能量”,这是建设农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加大文体设施的投入,强化阵地建设。建成了体艺馆,修葺了场史展览馆,改造了文化活动中心等,为职工提供了学习、休闲、娱乐的场所;另一方面,开展一系列职工群众喜闻乐见、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职工文化活动,成功承办了“全国第三届割胶工技能大赛颁奖晚会”、成功举办了建场60周年纪念活动及“茂名农垦建垦60周年企业之歌大合唱比赛”“茂名农垦首届全健排舞比赛”“茂名农垦职工拔河比赛”等一系列职工文化及体育活动,取得合唱比赛一等奖、全健排舞比赛二等奖及职工拔河比赛男女子组冠军等喜人成绩,还组织了职工男子篮球队参加广东农垦“燕塘乳业杯”职工篮球赛并夺得冠军。

建设农场既把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事业建设同部署同落实,也把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深度融合起来,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抓好党建强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思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支部建设,强化党员教育管理,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将“三严三实”要求贯穿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开展“书记讲党课”、评选“文明户”“五好家庭”、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多种形式,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达到了“增强修养、提升素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目的。近几年,建设农场党委四次获得化州市委授予的先进党委称号,两次获得茂名农垦局党组授予的“红旗党委”称号。

2018年是深化农垦改革的重要一年,建设农场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大力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全场干部职工正在为建成“广东农垦的窗口农场、茂名垦区的经济强场、化州市的后花园”而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建设农场)

责任编辑:王盼盼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