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溢”大米 米香飘溢

时间:2012-10-09作者:徐洪斌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5期

  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位于虎林市境内,总人口4.3万人,辖区总面积12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3万亩,其中水田110万亩。场内拥有兴凯湖、穆棱河两大自然水系,拥有占地面积2.4万亩的黑龙江省第一大平原水库、农垦总局养鱼基地——青山湖。2011年,农场实现生产总值20.6亿元,粮豆总产68.95万吨,人均纯收入达20600元。
  八五六农场是国家二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级水稻标准化建设示范农场”,是农业部“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农场”、“农业标准化示范农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示范场”,连续5年被农业部评为“产粮大县(场)”,是黑龙江省无公害食品生产一体化推进项目示范基点。
  2010 ~ 2011年,八五六农场承担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的创建和建设任务。两年来,八五六农场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项目建设上历经了从认识懵懂、明晰流程、掌握技术到初步完善系统的全过程,建立了项目领导机构,制订了质量追溯制度,健全了追溯工作机制,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搭建起5万亩“鑫溢”牌精制大米大米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追溯系统,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大米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的建设期任务。

一、领导重视,部门协调合作,为项目实施筑牢了基础

  农产品追溯体系是一种基于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安全保障体系,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程质量管理理念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具体应用,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产品认知价值,更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强化企业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基于这样的认识,八五六农场领导高度重视质量追溯工作,农场场长亲自挂帅,主管领导精心组织,成立了场长任组长,分管副场长任副组长,绿色食品办公室、生产技术部、计划财务科、现代农业研发中心、种子公司、物资生资公司、宣传部、水稻种植管理区、大米加工企业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质量追溯工作领导小组。同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形成了统一认识、分工协作、整体推进的项目建设格局。
  项目实施两年中,质量追溯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工作会议11次,参加人数154人次,现场走访56次,听取汇报40次,综合评比8次。

二、制度完善,信息系统顺畅,为项目推进提供了保障

(一)建立工作制度,健全管理体系
  制度是项目得以落实的保障。按照追溯项目建设要求,结合农场实际,八五六农场制订了“三大”制度,并以文件形式下发。一是制订了大米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工作制度,重点在组织管理方面,确定了目标责任,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健全和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和至上而下层层管理、至下而上层层负责的有效运行机制;二是制订了大米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信息系统运行和设备使用、维护制度,重点在项目管理方面,结合农场农业生产情况,制定了项目监督管理、投入品管理、档案管理、设备及网络管理等制度,建立严格的巡查机制,对项目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三是制订了大米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突发事件指挥、监测、预警、处置和善后等快速响应机制。并组织开展了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认真总结演练效果,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修订意见,达到了完善应急预案,增强事故预防和应对能力的目的。
制度建设过程中,农场坚持以“写我能做”为原则,让每一项制度都与生产和管理紧密相连,从而保证了制度的贯彻执行,达到了“做我所写”、“说到做到”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制度的可操作性,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严格生产流程,掌控质量关键
  大米产品的生产,包括种植和加工两个环节。为此,农场十分注重每个生产流程,建立健全质量控制方案,做到严把“三关”,即严把投入品控制关,原粮生产关,原粮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关。具体做法是:
  严把投入品控制关。农场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渠道,专设部门实行按种植规程统一采购、供应农药化肥,设立信息记录点,专人对所有投入品建立台账,记录其生产厂家、资质、规格、批次号、出入库时间、出入库数量、供货商、责任人等信息。两年来,共建立台账4册,保证了每种投入品来得明、去的清,用得准,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严把原粮生产关。农场对种植基地生产环节做到“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农时界限、统一农艺技术标准、统一供肥、统一植保技术、统一田间环境管理标准的“六统一”生产模式,使项目建设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严把原粮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关。做到专车收购,专用设备检测、加工,专用粮库存储,专区存放划分追溯产品,对成品运送车辆、人员进行全程监控。
  严把“三关”,使项目建设措施更加得当,程序更加严谨,落实更加到位,效果更加突出,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
(三)按需定制软件,确保信息可溯
  软件是追溯系统的核心,为此,农场在定制软件时,依据生产流程和质量关键点,设置组件内容。所定制的软件包含了种植单元、农业投入品、产品、客户等内容在内的18个数据字典、4个采集流程、15个采集组件,达到有效实施对追溯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管理,满足追溯精度和深度要求的目的。软件使用过程中,通过严格原始档案设计、记录和录入管理,加强信息采集人员培训,建立严格的巡查机制,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各信息采集点进行追溯制度落实及信息记录、上传等工作,确保了信息采集传递的及时性、有效性、真实性和可溯源性。

三、精心组织,创新生产模式,为项目发展增添动力

  农场推行实施“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生产模式,从全场14个管理区中遴选出种植业标准化程度高的4个管理区,作为质量追溯项目的原料生产基地和种植信息采集点,选择辖区优秀企业——牡丹江农垦鑫溢米业作为大米加工企业和加工信息采集点。农场在加强基地生产管理的同时,积极做好大米加工企业收购原粮工作。大米加工企业通过设立最低收购价,与基地农户签订合同。
  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模式,不但解决了农户生产和销售的后顾之忧,使农户的观念由“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而且使企业获得了稳定的生产原料来源。同时,追溯产品的上市为企业打开了市场新局面,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可信度,真正实现了市场认可、企业盈利、基地获益、农民增收的多方共赢局面。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八五六农场)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