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感湖管理区虾稻共生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时间:2019-04-02作者:汪国兵 来源:《中国农垦》2017年第11期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潮中,湖北农垦龙感湖管理区(农场)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大力发展虾稻共生产业,助力农工增收、农业增效,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一、产业现状

龙感湖生态环境好,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境内有大面积的沟渠、低湖田,为小龙虾生长繁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一)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龙感湖管理区将发展小龙虾养殖作为农业结构性调整的重点,通过政府主导、示范带动、科技助推、群众参与的方式,因地制宜改旱地为水田,调田成片,减棉扩稻,虾稻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小龙虾养殖面积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户从事虾稻连作生产。目前,全区小龙虾养殖面积从2014年的5000亩扩大到2017年的5万亩,占全区水田面积的90%以上,养殖户665户,小龙虾产量达到5000多吨,稻谷3万多吨,养殖总产值1.8亿元。

随着小龙虾市场行情持续看好,小龙虾养殖效益明显,全区越来越多的农工通过养虾增收致富。如洋湖办事处养虾户付荣忠2015年承包220亩虾稻田,当年获利22万元;尝到甜头后,2016年流转水田420亩,建成高标准的虾稻共生田块,亩产小龙虾360斤、稻谷1200斤,亩均收入5000元,2016年纯收入95万元。

(二)产品绿色生态。虾稻共生田的建设按照“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生态高效”的要求,由过去的“一稻一虾”变成“一稻两虾”,龙虾可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稻田可为龙虾“供饵、遮阴、避害”,实现稻田综合种养的高效化。同时,由于在小龙虾生长过程中,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使得优质、绿色的“稻田虾”和“虾田稻”成为市场“宠儿”。到了冬季,连片的稻田形成人工湿地,吸引来大量天鹅、大雁等野生候鸟在管理区栖息越冬,时间长达三个月之久,形成了壮丽的景观,吸引越来越多的旅客前来观鸟摄影。“冬季到龙感湖来看鸟”已成为一张富有特色的生态和旅游的名片。

(三)示范作用凸显。2014年,管理区开始试点虾稻共生,到2015年底建成洋湖万亩虾稻共生示范基地,并迅速在全区推广,辐射带动全区46个农业生产队广大农工种稻养虾。到今年上半年,全区虾稻连作面积达5万亩。目前,以规模养殖大户为主体、虾稻米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形成,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运作,实行区域养殖,产销对接,龙感湖小龙虾俏销湖北、江西、江苏等地。

二、工作举措

龙感湖小龙虾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规模的发展历程,成为农业增效、农工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政策激励是基础

管理区出台了《龙感湖管理区关于加快发展小龙虾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小龙虾产业发展指挥部,多次召开小龙虾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现场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区、处两级对新增的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养殖户给予资金补助。

积极做好与金融机构的对接,简化贷款程序,主动为资金困难养殖户联系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服务。管理区与农商行联合打造“公司+农户”模式的福卡·小康卡,目前为小龙虾养殖授信农户达到110户,总授信额度3000万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虾农资金困难。洋湖、春港等办事处采取为贫困户垫付资金购买生产资料资金等扶持措施,激发他们养殖小龙虾的积极性。

(二)规划布局是关键

编制《龙感湖管理区小龙虾产业发展规划》,从统一规划入手,高标准打造小龙虾养殖基地。管理区整合国土、交通、农业、水产、水利、林业等部门项目资金1700多万元,按照50亩一个单元,对虾稻基地进行全域规划,统一虾田环形沟建设标准为5米宽、1.5米深,制定统一的技术流程与生产规范。

管理区投入大量资金加强芦柴湖、洋湖万亩虾稻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共修建道路15千米,并全部绿化;开挖硬化沟渠32千米,配套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70盏,对示范区进行绿色防控。采取“分户种稻,合股养虾”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规模发展稻虾共生的新路。将面积30亩以下的稻田联户整合,按承包面积入股共同养虾;经营田农户不愿养虾的,可将面积流转给养虾户,同时按原承包田块分户种稻。充分利用沟渠空间,减少建设成本投入,提高优质稻生产土地利用率,保证了示范区的连片开发和规模化发展。

(三)完善服务销路畅

管理区按照“政府主导、民间组织、市场运作”的方式,推进经营主体创新,目前已成立5个虾稻经济专业合作社,共吸纳社员300户。采取“四统、一分”的经营模式,统一提供种苗,统一产品销售,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技术指导培训,分户组织生产。

为规范小龙虾市场管理,管理区建立了4个小龙虾交易市场。小龙虾上市期间,组织公安、农业、水产等部门成立联合执法队,建立区、处、队三级巡逻机制,强化小龙虾市场的巡查与监管,打击无证无照收购、强买强卖、短斤少两、欺行霸市等行为,保护虾农利益,营造好的市场环境。

管理区搭建电商平台,健全物流配送体系,组织合作社、农户借助顺丰速运销售鲜活小龙虾。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现小龙虾收购、交易、冷链物流,使小龙虾销往全国各地。

围绕“规模做加法、效益做乘法”,管理区东兴食品公司投资新建小龙虾虾尾、虾酱深加工生产线。在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曹凑贵教授指导下,帝龙高科技农贸公司合作开发虾稻米系列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目前已签订订单稻田1000亩。管理区以龙感湖生态小龙虾和虾稻米为依托,注册了“雷池渔歌”小龙虾和“雷池虾稻”大米商标,积极创建绿色食品基地,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打造绿色品牌,提升产业影响力。

三、制约因素

1.深加工能力有待增强。目前,管理区小龙虾产业发展尚未形成产业链条,产业辐射带动力不强,产品深度开发不够,没有与第二、三产业有机整合开发,形成多元化的综合产业发展态势。管理区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3家,小龙虾加工企业仅1家,但规模小,层次低,小龙虾加工处于起步阶段,小龙虾深加工增值潜力急待进一步挖掘。

2.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管理区小龙虾虽然品质优良,市场上口碑很好,但“雷池渔歌”小龙虾和“雷池虾稻”大米品牌还没有进行广泛宣传推广,在市场上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3.虾稻米产品有待深度开发。由虾稻共生模式生产出的虾稻米生态无污染,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管理区虾稻米目前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对产品绿色、生态、有机元素的挖掘还不够,产品价值和效益的空间要进一步提升。

四、发展思路

1.扩大养殖面积,形成规模效益。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企业、合作社和大户来带动,扩大养殖规模。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鼓励低湖田、鱼塘向养殖大户、合作社集中,扩大小龙虾养殖面积。按照“高水平、高标准”和“生态、环保、安全”的要求,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万亩小龙虾育苗基地。大力推广“龙虾+”综合种养,探索“龙虾+藕”“龙虾+芡实”等种养模式,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推动小龙虾生产经营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升级。

2.加大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水平。要在完善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和培育小龙虾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小龙虾精深加工。要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技术创新,逐渐形成良种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等一条龙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带动小龙虾产业提档升级。

3.突出品质发展,强化品牌效应。依靠科技创新,建立绿色小龙虾和虾稻米示范基地。做大“雷池渔歌”小龙虾和“雷池虾稻”大米品牌,打造和保护小龙虾和虾稻米的品牌效应,提升产品附加值。利用新媒体和各种博览会、农交会、论坛等平台,全方位推介宣传,提高龙感湖小龙虾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适时举办雷池龙虾节,展示品牌形象,力推龙感湖小龙虾跳出雷池,蹦向全国。

4.完善产业链条,提高竞争能力。依托5万亩虾稻共生基地和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内野天鹅栖息地的优势,大力发展以龙虾垂钓为主的休闲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以小龙虾农家乐为代表的餐饮服务业,着力打造“水乡湿地、候鸟天堂”农旅融合产业,开发春天赏花,夏天钓虾,秋天摘果,冬天观鸟,一年四季可以垂钓的生态旅游项目。


(作者系湖北农垦龙感湖管理区党委副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张韧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