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友谊农场对俄农业开发的模式创新

时间:2015-04-14作者:胡中禄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11期

    一、黑龙江垦区对俄农业开发的回顾

    (一)对俄农业开发的起因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黑龙江垦区“以稻治涝”,大幅度调整种植结构,2000多万亩低洼易涝旱田改为水田,致使当时大量大型旱田机械闲置。为盘活这批价值不菲的资产,继续发挥其作用,一些农场把目光瞄准了一江之隔的俄罗斯广袤的撂荒地。
    二九〇农场职工辛喜平是垦区最早一批到俄罗斯种地的。1996年,他来到俄罗斯犹太自治州下列区巴布斯托娃。在举目无亲、语言不通等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当年开荒种植大豆500亩,并当年盈利。在俄罗斯进行农业开发的19年中虽几经波折,当初和他一起种地的伙伴们都走了,但辛喜平留了下来,他的家庭农场也不断扩大,现在耕地面积已达到7500余亩。
    2003年春,建三江管理局的洪河农场也来到俄罗斯犹太自治州进行农业开发,他们在俄注册了东方龙健有限公司。当年开荒8700亩,并种上了大豆,获效益近130万元。到2005年,东方龙健公司在俄已有4个作业区,种植面积达15.7万亩。
宝泉岭农垦远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2004年6月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成立的外向型企业,当年在俄犹太自治州注册3个子公司,并与当地政府签订了为期49年、面积15万亩的土地租赁合同。
2004年9月,绥化管理局在俄注册成立乌尔米有限公司,现租赁耕地4万余亩。
2005年,红兴隆管理局的曙光农场成立了远东曙光公司,与俄犹太自治州列宁区签订了7.5万亩的土地租赁合同。
   (二)初期对俄农业开发的特点与模式
    一是动机的短期性与随机性,以追求近期利益为主。当时对俄农业开发或是为了输出剩余产能、发挥闲置的旱田机械的作用,或是因在垦区土地不够种而到俄去“淘金”。
    二是行为的自发性与散在性,形成分散开发、单打独斗的开发模式。对俄农业开发一般都是以农户为单位,各自为战,遇到困难常常孤立无援。特别是由于文化、法律、观念等方面两国的差异,让先行开发者吃了不少苦头。后来有关管理局予以支持或提供服务,但总体上呈现分散开发、各自为战的格局。
    三是出境农业机械大多陈旧,没有太大优势。即便是号称垦区现代化的洪河农场,其建场时进口的大型现代化的农机,到2003年时也已经使用了近10年,新度系数已大打折扣。加之开发初期,存在一定风险,个人与农场财力有限,影响到对俄投资,因此几乎没有新农机参与开发。
    四是对俄农业开发以家庭农场为主,家庭农场自负盈亏,大农场只提供一些服务,风险几乎全部由参与开发的家庭农场承担。这就是当年和辛喜平一起去俄罗斯种地的伙伴们后来都走了的主要原因。

二、新友谊农场的创立与发展

    2009年底,总局党委(扩大)会议报告中正式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建设“域外垦区”的号召,为垦区境外农业开发指明了方向。
    为落实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经过充分的酝酿与准备,2011年1月,牡丹江管理局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走出去”战略。管理局党委一班人经过认真分析后认为,牡丹江管理局地处东北亚核心区,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线长达402公里,辖区内15个农场大多分布在边境口岸周边,具有快速发展外向型农业、集团化开发利用俄罗斯农业资源的战略区位优势,并且内外气候相似、种植作物相同。要发挥好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依靠后发优势,在对俄农业开发方面后来居上。
当年3月,管理局党委责成分管域外工作的副局长带队,一行4人奔赴在俄的东宁华信集团农业园区考察,接着管理局两位党政主要领导也奔走在调研的路上。经过与华信集团多次协商,达成合作意向,决定在俄滨海边疆区实施农业合作开发,组建对俄合作农业企业。
    经过近一个月的筹备,4月29日,由管理局4个农场18名队员组成的先遣队,带着7台大马力机车及配套设施从东宁口岸出境,开启了牡丹江管理局农业“走出去”的大幕。2011年首战告捷,合作农场获得丰收,实现代耕收入209万元。
    2012年3月13日,新友谊农场正式成立。2012年4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在访俄期间,亲自参加了牡丹江管理局与东宁华信集团、俄罗斯阿尔玛达公司“现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协议书”的签字仪式,见证了新友谊农场的成长。
    到2013年,新友谊农场已组建了13个分场,合作经营和自主经营农作物面积达51万亩,拥有各类大中型现代农业机械600余台(套),对外劳务输出800多人次,累计投资两亿元,输出生产机械1000余台(套),3年生产粮食30万吨。
    2013年9月,国家批复了《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将新友谊农场列入重要对外投资合作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按照规划,2014年,新友谊农场将完成开发种植面积100万亩;到2016年,将完成开发种植面积220万亩;到2020年,完成开发种植面积600万亩,组建36个分场,预计生产粮食280万吨;到2025年,规划开发土地1200万亩,组建60个分场,同时加快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合作,发挥北大荒现代化农机装备和管理的优势,形成环兴凯湖经济发展圈,覆盖辐射东北亚经济区。

三、对俄农业开发的特点与模式创新

    新友谊农场的创办与发展标志着黑龙江垦区农业“走出去”已进入大规模全产业链高端开发的新阶段,预示着垦区境外开发高潮的来临。
    (一)新友谊农场对俄农业开发的特点
    1.科学谋划、周密调研。对俄农业开发前,管理局领导对中央有关政策、俄方农业资源与中资企业在俄开发情况、以及局内各农场对俄开发的认识与意见等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对俄开发的共识。进行了全面谋划与顶层设计。拟定了与在俄中资企业合作,“先代耕再开发、先做强再做大、先种植再加工、先市场再流通”的发展路径,通过借梯上楼、借船出海,保证了开发工作稳健而顺利地进行。
    2.精密设点、战略布局。牡丹江管理局所辖农场大多分布在边境口岸周边或兴凯湖北岸,而新友谊农场已在俄滨海边疆区兴凯湖东侧和南岸一线的列索、基洛夫、斯巴斯克、契尔尼、兴凯湖、哈罗里、米哈、葛城、哈桑等九个区内组建了18个分场,沿俄西伯利亚大铁路和M60国道两侧分布,占据铁路、公路战略节点和交通要冲两侧,构架出环兴凯湖经济发展圈的雏形;同时,新友谊农场可辐射俄罗斯扎鲁比诺大海港(2014年上海亚信峰会中俄两国元首商定把扎鲁比诺港打造成世界级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和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为构建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发挥重要的战略节点作用。
    3.合作经营引路、自主开发壮大。新友谊农场在境外注册独资公司——新友谊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合作经营、自主经营和技术服务经营等模式。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即合作经营阶段;合作经营与自主经营并重阶段;稳定合作经营大力发展自主经营阶段。合作经营伙伴为东宁华信集团。由新友谊农场为华信集团提供耕种收全过程服务,华信集团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保障;自主经营由新友谊农场自行租购土地生产经营。由于采取“先代耕再开发”的发展路径规避了初入俄罗斯,对其社会环境、自然资源和人脉网络不了解、不熟悉而产生的各种风险,使新友谊农场能较快地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4.构建灵活机制、兼顾各方利益。新友谊农场作为牡丹江管理局直属企业,探索建立了一套灵活而又符合实际的经营管理制度。在管理局的统一领导与安排下,局属15个农场,除较小的两个农场外,13个农场都负责建设新友谊农场的一个以上的分场,分场以各农场名来命名。这样形成了四个层次,即管理局、新友谊农场、分场(关联原建的农场)和农户(家庭农场)。以管理局为单位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新友谊农场组织安排各分场生产经营活动、各农场帮助支持所建分场的生产建设,家庭农场承租土地、承租机械设备并自负盈亏,形成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多种经营主体并存”的体制机制模式。制度设计兼顾了管理局、新友谊农场、各分场和家庭农场四方的积极性,强化了向家庭农场倾斜的利益导向,从而调动了家庭农场和种植户的积极性,为新友谊农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群众基础和制度保障。
    (二)新友谊农场对俄农业开发的模式创新
    1、变自发组织、各自为战的松散开发模式为管理局统一组织规划,局属各农场全力参与的集团化开发模式。
    2、变孤军深入、单打独斗式开发为借梯上楼、借船出海的合作开发模式。规避了开发风险,降低了开发成本,大大提高了开发的成功概率。
    3、变输出剩余产能式开发为精兵强将、高度现代化的农业“走出去”开发。垦区“走出去”初期,有部分农户或农场使用陈旧农机,引起俄罗斯人的反感。如今,过境的都是现代化的大型农业机械,仅仅这些硬件就让当地人大开眼界、赞叹不已,为对俄农业开发抢占了技术与舆论高地,保证了开发的顺利进行。
    4、变关门式自我系统内开发为开放式地区合作开发,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新友谊农场采取与地方企业在俄合作开发,改变了过去系统内封闭运行的老传统,因而受到地方的欢迎。今年,鸡西市、密山市、虎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支持农垦和新友谊农场的对俄农业开发。
    5、变单纯农业种植开发为全产业链的高端开发,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全力打造国际大粮商。为构建全产业链的高端开发模式,牡丹江管理局还积极引进国内外强势企业加强产业发展合作。目前,管理局已经加快了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企业的合作,实现粮食主产区与消费市场的直接对接。管理局已与中国国机集团、中国农业大学以及正大桑田(上海)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并拟与香港招商国际集团和吉林省投资集团进行合作,利用扎鲁比洛港筹建粮食专用码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通道,大力发展粮食贸易,形成一种新的物流经营模式和外向型农产品营销理念,全力打造成国际大粮商。
    6、变在俄孤军奋战式开发为与俄合作互利共盈式开发,加快农场在俄本土化进程。新友谊农场要想在俄罗斯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必须得到当地人认可,融入当地社会,加快农场的本土化进程。为此,新友谊农场及其各分场都积极与俄罗斯的公司开展合作,聘用俄方经理、优先雇佣当地人员开展工作、积极支持当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真正让当地百姓在心里认同中国人和中国企业。目前,新友谊农场有中国员工360人,聘用俄籍人员达到240人。
在俄罗斯,每当有员工过生日时,中俄双方员工都会小聚一场。当云山分场俄方经理谢尔盖迎来56岁生日时,“国际版”的生日聚会在当地举行。席间,谢尔盖激动地说:“今天,我的妻子和助理都忘了这个生日,可你们还记得,中国人‘哈拉少’!”

四、启示与建议

    (一)几点启示
    1.有为才有位。新友谊农场以宏伟的规划、稳健的路径、超常的速度和骄人的业绩,成为垦区对俄农业开发中的后来居上者和排头兵。因而受到国家商务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事在人为,业在人创,牡丹江局农垦人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打造国际大粮商征程中,特别是在掀起对俄农业开发高潮中,发挥了里程碑式的作用,并将彪炳境外农业开发史册。
    2.以人为本,善待员工。在增加国家粮食产能的同时,尽快让参与开发的员工富裕起来,共享境外开发的成果,是保持境外农业开发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在俄开发的艰苦条件,员工们发扬北大荒精神,保持了昂扬的斗志和不怕疲劳的作风。其原因,除了员工素质高以外,新友谊农场在利益分配上注重向员工倾斜,处处关心员工群众的疾苦,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员工境外开发的积极性,筑牢了保证开发成功的群众基础。
    3.精诚团结、诚信合作,才能广交朋友,互利共盈。新友谊农场是通过与华信集团合作而进入俄罗斯的,四年来,尽管新友谊农场在俄已打开局面,自主开发的规模已超过与华信合作的规模,但新友谊农场在结交新朋友的同时,仍不忘老朋友,对合作伙伴不离不弃。当其有困难时,鼎力相助。
    4.发挥软实力作用,构建两国合作的心灵桥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新友谊农场办公场所的后面是当地农村的一所小学,由于道路年久失修,泥泞难行,给孩子们上学带来不便。作为最近的“邻居”,新友谊农场帮助这所学校修好了这条路。
    在儿童节那天,校长为了感谢“邻居”的修路之情,邀请新友谊农场人员和孩子们一起过节。新友谊农场场长田立明带着中国人的情谊来到这里,和师生们真正过了一个国际儿童节,并给每个孩子赠送了书包。新友谊农场各分场也都为附近村庄学校的孩子们送上了书包和文具等节日礼物。去年,牡丹江管理局开展的“唱响中国梦”百场文艺演出中,俄罗斯列索扎沃茨克欢乐艺校的学生们纷纷前来助演,分别到各个农场参与了10余场演出。
    四年来,北大荒人在当地展示的农业管理、标准化作业和丰收的作物等软实力成果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地人的观念与习惯。当地人以前种地非常粗放,把地种上就不管了,没有田间管理,没有标准化作业,也没有秋翻地的说法,秋天连草带粮食一起收获。随着垦区标准化种植带来的产量效应,很快影响到当地农业生产模式,秋天,当地人也学着开始秋翻地,并在当地已经大面积推广。这一切,在让当地人钦佩的同时,也极大地拉近了两国人民的距离。
两国百姓在交流中相互增进了解、信任和友谊,为经贸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新友谊农场营造了一个宽松友好与和谐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几点建议
    1.急需落实细化与俄国家层面的合作协定、尽快签订省和总局层面对俄农业开发合作协议。在宏观上,中国与俄国已签订了《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2009年)》及《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同中国东北地区间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但国家和区域层面的合作规划要进一步落实到黑龙江省及农垦总局操作层面。建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农业厅签订在俄农业综合开发框架协议,明确具体政策规定,便于境外农场更好操作。
    2.在俄购置土地、抢占有利资源应为对俄农业开发的第一要务。土地是稀缺资源,是农业开发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俄远东开发战略的实施,日本、韩国、新西兰、新加坡、荷兰等国已纷纷进军俄远东地区,抢占了大量优质土地资源。目前,在滨海边疆区很多中国农业企业是从日韩等国企业租购土地用于开发。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日韩等企业已经与俄方企业或个人建立股份制或者联合开发俄土地的机制,绝大部分占据的耕地为永久使用权,少部分是49年产权,具有“买地—囤地—卖地”的土地经营特征,未来极有可能成为俄远东地区的“二地主”。当前,俄方尚有部分土地可供租售,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购置与租赁这些土地,抢占有利土地资源。否则,农业开发将成无米之炊或承受日韩等“二地主”的剥削。但租购土地的资金是一笔巨大的长期投资,它已成为制约境外农业开发的最大瓶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支持帮助解决。
    3.关税、配额、劳务大卡等制约问题亟需解决。在俄农业开发中,很多制度性的障碍严重制约了开发进展。一是粮食回运税费较高,影响企业收益。关税俄方20%,中方3%,增值税中方13%,并受配额限制;二是生产资料运出困难。农机具过境俄方收关税:带动力的机械收15%,不带动力的机械收5-15%,让境外企业难以承受;三是劳务许可证限制。俄罗斯对于申办劳务许可证有着严格的名额限制,签证费用高达1万余元,签证期3-4个月,且一年一签证,经常导致耽误农时等问题频发。
    4.对取得长期经营权的农田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问题建议由中俄双方协商解决。新友谊农场所经营的土地基本都是前苏联解体后国营农场弃耕20年左右的撂荒地,基本没有农田路,水利设施湮没,进出道路急需疏通维护。为此,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投资巨大,且受益方主要为俄罗斯。因此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问题应由中俄双方协商解决。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工程咨询评审中心)
责任编辑:贡蓄民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