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坚 黄庆锋 杨文凤 王力前 谢黎黎
摘 要:通过对广东茂名农垦4个农场橡胶树进行超低频(s/2d6+ET)割胶技术试验,研究超低频割胶对人均干胶产量、人均割胶效率、胶树单株产量及干含等生产指标的影响和规律,并提出了适应当前生产管理的对策,旨在为当地橡胶生产管理和提高胶工收入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超低频割胶技术; 生产管理;对策
近年来,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胶工收入下降,导致割胶工数量逐年减少。割胶生产通常是夜间作业,生产环境条件差,年轻劳动力从事割胶工作的意愿较低,数量也较少,割胶工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胶工缺口逐年扩大。因胶工短缺,导致部分农场胶工流动性加大,割胶技术水平下降,进而造成胶树死皮增多,影响到天然橡胶的可持续生产。国内农垦系统和民营胶园已出现因胶工短缺而丢弃割胶树位和砍树改种其他作物的现象,对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大。在近期和未来一段时期内,胶工短缺将是天然橡胶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如何提高胶工个人单产,增加其经济收入,稳定割胶队伍,提高割胶劳动生产效率,同时植胶企业又能保持一定的经济效益,是当前面临的课题之一。笔者在 2015—2016 年茂名农垦开展 d6、d7 超低频割胶试验的基础上,研究超低频割胶对人均干胶产量、人均割胶效率、胶树单株产量及干含等生产指标的影响和规律,旨在为新割制向纵深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1.1 试验地点
试验处理区:在广东省茂名农垦 4 个农场 15 个生产队均布置了超低频割胶(s/2d6+ET)试验,其中胜利农场 10 个生产队,火星农场 3 个生产队,曙光农场 1 个生产队,新时代农场 1 个生产队。
对照区:广东省茂名农垦的胜利农场、火星农场、新时代农场、曙光农场等 4 个农场全场平均割制(s/2d5+ET)作为各自对照。
1.1.2 试验材料
参试品系主要为热研 7 - 3 3 - 9 7 、 9 3 - 1 1 4 、IAN8-73、PR107 和 GT1 品系。处理区株数为 34.33万株,762 个树位;对照区株数为 236.78 万株,5283 个树位。
1.1.3 参试人员
处理区参试人员为 126 名胶工;对照区参试人员为 1064 名胶工。
1.2 试验方法
1.2.1 处理操作方法
1.2.1.1 割胶刀数。全年有效割胶刀数达到 36 刀。
1.2.1.2 耗皮量。开割前开水线,开割第一刀割胶耗皮量厚度 0.3 cm,之后耗皮量厚度为 0.20~0.25 cm。
1.2.1.3 刺激剂。使用超低频割胶专用乙烯利。
1.2.1.4 刺激周期。4 刀为一个刺激周期(新开割树不刺激)。
1.2.1.5 使用浓度。比 s/2d5+ET 增加 0.5%的刺激浓度,3 割龄树涂药浓度为 0.5%。
1.2.1.6 涂药方法。选择晴天涂药,用质量好的毛刷在割线上 2 cm 到割线下方 0.5 cm 处均匀涂施。涂药时,尽量避免割口树皮变硬后涂药。
1.2.1.7 涂药时间。割 2 涂 1,选择晴天,如遇下雨 1~2 d,因雨天耽搁未涂药的树位在与当天涂药树位同时涂;如持续下雨 3d以上,因雨天耽误未涂药的树位,该刀不涂药。
1.2.2 对照操作方法
对照操作方法按照 s/2d5+ET 以及农场实际生产需求操作。
1.2.3 数据采集和分析
收集每刀数据,规范数据收集的表格。收集的数据包括开割时间、刀次、胶水产量、干胶产量、干含、人均产量及涂药浓度等,每一个月汇总一次数据,并及时跟踪试验基地的情况。收集胶工报酬标准与收入数据, 以全场为对照区,对产胶数据进行
分析。
1.3 数据处理
采用 Excel 软件对本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割胶劳动效率
处理区人均承割 6 个树位,比对照区人均承割树位多 1 个;处理区人均割株 2802 株,比对照区平均多 521 株,增幅为 22.84%。处理区内 2017 年胶工比 2015 年(s/2d4+ET 割制)减少 49 人,减幅为 29.17%;处理区内 2017 年人均割株比 2015年(s/2d4+ET割制)多 1033 株,增幅为 58.40%(表 1)。
处理区平均割胶刀数 36.25 刀,比对照区减少8.75 刀,劳动工效提高 19.44%(表 2)。
2.2 干胶产量与平均干含
曙光、新时代、胜利和火星 4 个处理区的人均干胶产量分别为 7144.05 kg、6020.91 kg、5893.70 kg和 5873.88 kg,分别比各自对照高 1294.90 kg/人、541.52 kg/人、 839.18 kg/人和1429.73 kg/人,分别增幅22.14%、9.88%、16.60%和 32.17%。4 个农场处理区合计人均干胶产量 6233.13 kg,比对照高 1026.33 kg/人,增幅 19.71%(表 2)。
各处理区人均干胶产量比对照区高 1 t 以上的生产队有 8 个,占处理区生产队个数的 53.33%;人均干胶产量超过 6 t 的生产队有 6 个,占处理区生产队个数的 40%;人均干胶产量超过 7 t 的生产队有 3 个,占处理区生产队个数的 20%;人均干胶产量最高的为胜利农场路口队,达 7471.33 kg/人。
处理区平均株产干胶 2.27 kg,比对照低 0.03 kg/株,减幅 1.30%;处理区平均单刀产干胶 0.063 kg/(株·刀),比对照高 0.012 kg/(株·刀),增幅 23.53%(表 2)。
处理区年平均干含 28.31%,比对照高 1.1 百分点。火星、新时代、曙光和胜利 4 个处理区的干含依次分别为 29.97%、29.1%、27.13%和 27.03%,分别比各自对照高 2.67、1.5、-0.12、0.33 百分点(表 2)。
2.3 月度人均干胶产量及动态
处理区月度人均干胶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5—10 月人均干胶产量呈逐月上升趋势; 10 月达顶峰后下降,11 月虽比 10 月低,但仍保持较高产量;9—11 月人均干胶产量占全年的 54.07%,这 3 个月为产胶高峰期。对照区月度人均干胶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下降趋势,最高值为 11 月,其次是 9 月。处理区各月度人均干胶产量都比对照高(表 3 ,图 1)。
2.4 月度单株干胶产量及动态
5—12 月处理区与对照的单株干胶产量累计都相差不大;6 月、7 月单株干胶产量累计分别比上月增加幅度均较小,8 月、9 月、10 月和11 月单株干胶产量累计分别比上月增加幅度均较大,12 月单株干胶产量累计比上月增加幅度较小(表 4)。
2.5 月度干含及动态
处理与对照干含均呈逐月降低趋势,处理区平均干含各月度均高于对照。 5—7 月处理区和对照区干含较高,不利于胶树排胶,因此处理区和对照区刚开割前 3 个月的产胶量也相应较低。8—11 月处理区和对照区干含大部分在 27.84%~31.93%之间,利于胶树排胶,产胶量也相应较高(表 5)。
2.6 胶工单项收入分析
各农场胶工收入结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公式为Y = AX+B×X1+C×X2。A 为计划产量;B 为超出计划产量到争取产量部分的产量;C 为超出争取产量目标的产量;X、X1、X2 分别为与 A、B、C 对应的结算单价。
对 4 个农场处理区的割胶收入效益进行分析,计划产量 4500 kg/人,争取产量 5000 kg/人,计划产量内按 X = 5 元/kg 结算,超出计划产量到争取产量部分的产量按 X1 = 6.5 元/kg 结算,超出争取产量的产量按X2 = 8 元/kg 结算。
胜利农场对照区(s/2 d 5+ET 割制)人均产胶5054.52 kg,胶工割胶人均收入 2.62 万元;处理区(s/2d6+ET 割制)胶工人均产胶 5893.7 kg,人均割胶收入 3.29 万元,比对照区高 6713.44 元,增幅25.64%。
火星农场对照区(s/2d5+ET 割制)人均产胶4444.15 kg,胶工割胶人均收入 2.22 万元;处理区(s/2d6+ET 割制)胶工人均产胶 5873.88 kg,人均割胶收入 3.27 万元,比对照区高 1.05 万元,增幅47.34%。
新时代农场对照区(s/2d5+ET 割制)人均产胶 5479.39 kg,胶工割胶人均收入 2.96 万元;处理区(s/2d6+ET 割制)胶工人均产胶 6020.91 kg,人均割胶收入 3.39 万元,比对照区高 4332.16 元,增幅14.64%。
曙光农场对照区(s/2d5+ET割制)人均产胶5849.15 kg,胶工割胶人均收入 3.25 万元;处理区(s/2d6+ET 割制)胶工人均产胶 7144.05 kg,人均割胶收入 4.29 万元,比对照区高 1.04 万元,增幅31.83%。
胶工人均产胶量越高,其收入就越高。4 个农场对照区(s/2d5+ET 割制)人均产胶 5206.8 kg,胶工割胶人均收入 2.74 万元;处理区(s/2d6+ET 割制)胶工人均产胶 6233.13 kg,人均割胶收入 3.56 万元,比对照区高 8210.64 元,增幅 29.96%。
2.7 技术推广效果
通过超低频割胶技术试验示范,在茂名农垦 12 个农场、82 个生产队推广超低频割胶技术,共 3350 个树位,557 名胶工,推广株数达 156.65 万株,占垦区开割树比重约 30.78%。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广东茂名农垦 4 个农场橡胶树进行超低频(s/2d6+ET)割胶技术试验,与常规 s/2d5+ET 割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超低频割胶,能使割胶效率和胶工收入大大提高。
3.1 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了胶工人数,缓解了胶工短缺问题
处理区内( s/ 2 d 6 +ET 割制)人均割株比对照区(s/2d5+ET 割制)平均多 521 株,效率增幅22.84%;比处理区 2015 年(s/2d4+ET 割制时)平均多 1033 株,增幅达 58.40%,有效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处理区 2017 年(s/2d6+ET 割制)比2015 年(s/2d4+ET 割制)减少胶工 49 人,减幅为 29.17%;处理区人均割树位达 6 个,比对照区人均割树位多 1 个,较大幅度地减少了胶工人数。在试验过程中,2015 年各农场推广s/2d4+ET割制,到 2016年各农普遍场推广了 s/2d5+ET 割制,说明农场人均割株在逐年增加,也在不断扩岗,对缓解胶工短缺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3.2 人均干胶产量增加,提高了胶工收入
试验区人均干胶产量比对照区高1026.33 kg,增幅 19.71%。实行超低频割制提高了人均干胶产量,增加了胶工收入,对稳定胶工队伍具有积极的作用。
3.3 干胶减产幅度不大,可操作性强
从 2017 年全年的产胶情况分析,处理区平均株产干胶 2.27 kg/株,比对照平均株产干胶低 0.03 kg/株,减产率 1.3%。预计通过加强管理和技术培训,可将干胶减幅控制在试验预期范围内。
3.4 单刀产量高,干含适宜,有效发挥产胶潜力
处理区平均单刀产干胶 0.063 kg/(株·刀),比对照平均单刀产干胶高 0.012 kg/(株·刀),增幅 23.53%;处理区年平均干含 28.31%,比对照高 1.1 百分点。这说明 s/2d6+ET 割制有效发挥了产胶潜力。
3.5 人均割株适宜,处于劳动强度中上水平
s/2d6+ET 割制效果较好,人均割株在 3000 株左右为宜,处于胶工劳动强度的中上水平,在大多数胶工劳动强度意愿范围内。
3.6 胶工熟练掌握技术,可达到预期产量
超低频割制的关键技术单刀耗皮厚度为 0.2~0.25 cm;涂药方法为割 2 涂 1 或割 3 涂 1;割胶深度也要讲究。需在开割前做好割胶技术培训,使胶工熟练掌握技术,可达到预期产量。
4 当前生产对策
面对当前胶价持续低迷,胶工短缺和流动性逐年增加,胶工老龄化加快,胶工技术水平下降等问题,适宜的生产和管理对策十分必要。
4.1 精简超低频割胶操作步骤,研发更高效的刺激剂
通过科技改革,精简超低频割胶操作步骤,研发更高效的刺激剂,使涂药更简单更易被胶树吸收,降低涂药难度,使技术操作更易掌握。
4.2 加大超低频割胶技术培训,提高胶工和生产
一线管理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要加大超低频割胶技术培训,提高胶工和生产一线管理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操作水平,防止胶树死皮扩大,加强割胶人员储备,避免胶工短缺造成弃割丢荒问题。
4.3 加强胶工管理,建立胶工信息化档案系统
要加强胶工管理,建立胶工信息化档案系统,防止各农场间胶工频繁流动,稳定现有胶工队伍。
4.4 抓好产胶高峰期的管理与服务
要抓好产胶高峰期的管理与服务,特别是在 9—11 月产胶高峰期,做好生产竞赛动员,农场机关和生产队管理技术人员要积极协调配合,做好胶工的生产服务和家庭服务,并对产胶量高且伤树少的胶工实施奖励激励。
4.5 加强生产成本管控
要加强生产成本管控,挖掘潜力,并设法降低管理成本。管理层要以逐年累加计划产量和产值为指标的考核体系转为以企业扭亏增效为目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
4.6 改变传统管理做法,提高服务水平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管理模式。超低频割制需要尽快转变生产一线管理人员的观念,改变传统管理做法,提高服务水平,帮助胶工减轻高产期劳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