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沟上的人生奉献

时间:2014-09-25作者:韩红运 陈德刚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3期

    “北大荒4200万亩耕地,如果按1.1米宽、每亩地起一条600米长的垄来计算,这些耕地能起4200万条垄,如果把这些垄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630多圈。”  
    说这话的人是黑龙江垦区红星农场第二作业区主任白玉秋。时令虽是春天,但地处东北的黑龙江省3月初依然是冰天雪地,经过机车化雪作业后的地块才露出黑白相间的垄沟。踩着这样的垄沟,白玉秋在备耕现场会上念起了他的抗灾抢播“三字经”: 抗春涝、抢春种、防夏旱。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大荒人,白玉秋对这片垄沟的感情胜过一切。身为作业区主任,白玉秋从未把自己当成个“官”,因为从参加工作那天起,他就没想蜕下“泥腿子”的壳,走上领导岗位后,他更是用时间丈量垄沟的长短,把自己的“出息”定位在垄沟里,决心在黑土地上实现人生的抱负。

把青春价值写进“亩效益”

    2010年,白玉秋调任第二作业区主任,红星农场党委就是看中了他工人、统计、出纳、技术员、核算员和作业区副主任的“家底”。
    当时,第二作业区6万多亩耕地,1400多口人,虽然地多,但平均亩效益只有350元,人均收入仅有1.2万元。面对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生活普遍困难的摊子,白玉秋上任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才能尽快改善群众生活,增强作业区整体经济实力?多年的实践让他深知,只有发挥土地的潜能,多生产粮食,种植特色高效作物,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要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所需的资金和承担的风险又比较大,没有人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推进特色种植经济的发展,白玉秋召开班子会,研究出台了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每公顷承包地优惠300元的政策。为消除职工的担忧,搞好特色种植,白玉秋自费带领几个种植户到克山、克东、讷河等地市进行实地考察,选取双青豆、小粒豆、黑大豆等良种进行种植,并积极跑市场、要订单,减少种植户风险。当年,第二作业区共种植黑大豆1050公顷,亩效益346元;种双青豆2145公顷,亩效益340元;种红小豆3450公顷,亩效益340元;职工群众增收220余万元。
    靠着这样一股劲儿,此后四年,第二作业区亩产量和亩效益逐年提升,从2010年的平均356元提高到2013年的529元,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1.2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2.3万元。
    2014年3月,红星农场选举十三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白玉秋全票当选,职工把对他的信任凝聚在这肩负重任的选票里。

垄沟上长出“铁杆庄稼”

    北大荒没有垄沟,还叫北大荒吗?
    白玉秋从走进第二作业区的那一刻起,他就发誓要让玉米成为富区强民的“铁杆庄稼”,依靠玉米种植在北大荒走出一条粮食高产高效之路。
    玉米种植产量高,市场需求量大,但2009年第二作业区因为机械力量不强,缺乏必要的收获设备,职工嫌费事,加之种植经验不足,谁也不愿多种,只种了2000多亩。看着挣钱的“铁杆庄稼”没人种,白玉秋急在心里,他多次对职工群众进行讲解,挨家挨户的进行动员,坐在炕头上抽丝剥茧般的讲述种植玉米的好处,并组织种植大户进行示范。
    2010年,在白玉秋苦口婆心地动员下,最终落实了1.3万亩的玉米种植面积,并购回了精量点播机和玉米收获机,实现了玉米种植的全程机械化。年底,这些种玉米的职工一算账,每公顷纯收入七、八千元,种一亩地的玉米相当于种四、五亩地的大豆。
第二年春天,多少年“豆到底”的局面终于打开了。看着热火朝天的玉米播种场面,白玉秋偷偷地乐了。这一年,职工种植玉米3.1万亩,购置或改装玉米收获机11台。年底,玉米平均单产735公斤,每公顷效益达6000元以上,带动全区粮食增产2600万斤。
    2012年备耕中,白玉秋带领班子统一思想,从落实种植计划和购买精量点播机、玉米收获机两方面入手动员职工群众调整种植结构。种植过程中,白玉秋带着生产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指导,每天到田间查看长势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组织种植户进行解决。秋季收获时,白玉秋组织作业区所有职工到田间进行观摩,并与常规作物的效益进行对比,一些不愿种玉米的职工看见精量点播机能节省玉米籽、看见收获机能实现玉米种植的全程机械化、看到接近常规作物三倍的效益时,便纷纷要求种玉米。这一年,第二作业区共种植玉米38780亩,平均亩产1280斤,亩效益420元,带动粮食增产3800万斤,带动职工增收1300万元。
    提起这四年红星农场的粮食总产,白玉秋是脱口而出:2010年2.3亿斤,2011年3.6亿斤,2012年4.7亿斤,2013年大灾之年,农场粮食总产5.6亿斤,而本作业区更是实现粮食总产4790万斤,农业总产值5763万元。
中华大粮仓里有自己的青春在流淌,这是白玉秋一直为之自豪的。

青春在垄沟上延伸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白玉秋深知“大”字的份量,那就是: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
    可是,当时的第二作业区机械力量薄弱,动力机械仅有两辆纽荷兰-160轮式拖拉机比较先进,其它的全部都是老旧的履带式拖拉机;最先进的收获机是7台1075联合收获机,且使用年头久,老化严重。这样的机械力量根本无法满足发展大农业的要求,白玉秋意识到这一点后,结合农场出台的农机购买优惠政策,组织农机工人进行研究探讨,经过一番动员,所有农机工人达成共识,决定对现有机械进行更新,但是苦于手中无钱,只能望机兴叹。对此,白玉秋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寻找可以为职工办理贷款的银行,多方筹钱。经过努力,从2010年至今,他共为作业区的农机工人争取到低息农机贷款1000多万元,使得机械力量全部进行更新换代,现拥有动力机车11台及相配套的农具70多套,联合收割机9辆,割晒机2辆,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为粮食的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不管走进哪条垄沟,第二作业区和北大荒日新月异的变化都是相似的:这些大马力机车干一天顶小四轮干一个月,以前仅一个春播就得一个多月,现在全年的农活加一起也就一个多月,农机工人开着像“宝马”一样舒服的机车一年挣三、四十万不成问题,农业管理人员通过机车上的卫星定位和监控室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就可以进行农事指挥,种地是越来越轻松了。
    解决了靠什么种地的问题后,白玉秋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上,以增强种植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针对单个农户种植面积小、缺乏市场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低的劣势,白玉秋积极引导种植户进行新型农业合作社的创建。但职工对这一新兴事物并不认可,“分种地、伙种瓜”这是流传了几千年的老话,大伙儿心中多少都存在一些抵触情绪。白玉秋也知道一时间要转变这种观念很困难,怎么办?还是老办法,以事实说话,先搞示范。2011年,他组织几户种植规模小,但敢于尝试的职工组成一个合作社,选举生产经验丰富、懂经营会管理的人作为社长,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经过对比,合作社的优势让职工看到了好处,积极性也高涨起来,至今年初,第二作业区共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15个,主要成员91人,种植土地面积37740亩,为粮食的增产又添加了一重保险。
    扎根在这片深深爱着的黑土地上,日夜操劳,不辞辛苦,刚刚40岁的白玉秋看上去比同龄人要大一些。岁月的流逝不禁让人感叹青春去哪儿了?望着那一条条笔直无尽头的垄沟,答案自在你我心中,而且这青春仍在延续……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红星农场)
责任编辑:昝莹莹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