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垦农场转型发展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5-11-02作者:章朝阳 廖善炳 来源:《中国农垦》2015年第4期

    江苏农垦推进农业资源整合三年来,资源利用效率、规模放大效应、产业集聚效益大幅度提升,农业一体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优势凸显,有力促进了苏垦农发股份公司上市步伐的加快。遵循资源整合路径、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增强转型发展能力,是围绕农垦集团整体战略、明确发展目标定位、转变农场发展方式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进一步提高加快农场转型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式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战略层面的一种选择。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所谓转型发展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农场转型发展是整体性转变发展的理念思路、资源配置、运营模式、组织方式,是构建新的业态、重塑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提高和深化农场转型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推动农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快推进农场转型发展,是对转变发展方式历史必然性的深刻认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听取农垦改革发展专题汇报总结讲话时指出,农垦是农业经济的骨干,是国家对农业经济保持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主力军;同时,还强调了农垦在整个农村经济体制中的地位以及整个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这表明,作为国家队的农垦,其地位在新时期有了时代性的提升,也迎来了农垦发展的战略机遇和转型挑战,这是时代赋予农垦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农场转型发展,是对转变发展方式现实性要求的深层思考。江苏农垦农业资源整合后,农发公司通过产业集聚、规模经营、扩张发展,在着力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和提高质量效益的同时,承包经营地方的流转土地,“走出垦区”战略卓成成效。与此同时,紧紧瞄准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目标,谋划和推进企业上市。这不仅是集团整体战略发展的布局需要,也是农发公司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面对农发公司发展势头,存续农场怎么办?是迎难难而上?还是等待观望?一个“弱小”的“农场经济”和一个“强大”的“农发经济”形成的二元结构,无疑倒逼我们不得不作出转型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也不得不加快追赶国内先进垦区转型发展的步伐,这是农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快推进农场转型发展,是对转变发展方式方向性目标的深度把握。存续农场农业产业剥离后,担负着消化历史负担、承载社会责任、提升经营绩效的重要任务。当然,各农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功能承载与发展任务压力较大,资源利用和发展空间相对紧张。如何应对资源禀赋、造血功能和发展空间的不足问题?项目、技术和人才的短缺难题?对此,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垦区一些农场转型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在转型发展中确定调整产业结构、开辟新的业务、培育新兴产业的目标方向,突出高效种养植业及新的业态发展,注重小城镇建设及形态功能提升,全面提高农场在江苏农垦现代农业建设中的贡献率。

二、进一步把握加快农场转型发展的特征性要求

    农场转型发展的内涵是丰富而特定的,包括了更多的质的内容和结构系统等方面的要求。
与体制创新紧密相关,具有农场找准发展新定位的特征。农业资源整合后,垦区体制机制、产业结构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农场产业调整、产业发展的挑战也较为明显。重点做好存量资源的开发和非同质业务的发展,是各存续农场转型发展的准确定位和基本遵循。
    与发展要求紧密相关,具有农场明确发展新思路的特征。农业资源整合以来,农场经济的确更多地重视、服从和依附仅有的存量资源,但并没有真正把资源开发、产业培育、拓展经营放在首位。现阶段,要以全新的观念、开放的思维、务实的思路,一方面立足农场实际,发挥既有优势,一方面勇于开拓创新,争取资源扩张。
    与地方发展紧密相关,具有农场经济发展关联性的特征。农场发展经济不仅依附既有资源,而且与地方经济存在着结合性和关联度。在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融合地域经济发展中,创新体制,合资合作,扬长避短,互补优势,在地域经济发展中率先抢占产业高地,稍有懈怠,就可能失去产业发展的先机。
    与人的素质紧密相关,具有场域经济发展科学性的特征。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强调,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注重技术开发,加强人才培养,强化人才的技术创新力和劳动者的素质提升,把人才结构的转型作为产业结构转型的先导,作为提高转型发展科学性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具有农场全面发展深厚的民本色彩。农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广泛的整体性与社会性,转型发展势必带动农场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
    当前,农场盘活存量资产、开发存量资源,不仅被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而且作为加快强场富民的有效举措加以实施。


三、进一步明确加快农场转型发展的阶段性任务

    培育新型产业,提高质量效益,实现农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从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质的飞跃。以资源开发带动产业孵化、培育和提升的转型发展,需要构筑完善、高效的实现机制。要高起点规划,适度性规模,分类型实施,立足于场情,从实际出发,本着“步骤稳妥,扬长避短,量力而行”的原则,选择效益型和内涵式的转型发展模式,最经济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条件,着力提高综合性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在构建强化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加强人才储备和培养锻炼、注重转型方案论证和评估、控制项目风险和防止国资流失等保障性机制的同时,把转型发展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引进战略性投资、技术、管理结合起来。农场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同一种资源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农场会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农场资源的丰度和组合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农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农场转型发展关键在于用不同的方式去使用现有的资源,在开发与利用资源时,要注重资源的再生增值与换代补给、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相适应。
    就农场转型发展阶段性任务而言,从既有的约束条件来看,可采取以下方式推进转型发展:一是选择式转型。江苏农垦农场整体发展水平还落后于国内发达垦区,这就决定我们转型发展和培育产业只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必须在关键产业领域选择转型发展的最佳路径。如引进投资开发或引导职工发展高效特色的畜禽和水产养殖等产业。二是集群式转型。通过推进农场产业集群发展,发展一批专业突出、产业链完整、深加工产品等特色转型项目,促进产业提升,提高竞争能力,实现农场增效、职工增收。如在提高现有林业苗木生产档次水平和质量效益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产业集群、体制创新,推进林业产业链经营和附加值的延伸。三是协作式转型。农场是转型发展的主体,但在现有条件下,农场自身的转型能力还有待增强,这就需要在集团公司的指导下,实现集团、农场、企业、职工、社会等力量的整合,以多元协作方式和混合经济体制推进农场转型发展。如以场域现代农业的田园风光为依托,以林木苗圃、棚栽花卉、特色养殖、趣味种植、水生植物栽培为载体,发展都市、休闲和观光农业,做好农场观光旅游的大文章。四是开放式转型。充分发挥农场居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管理成熟、地方影响程度较高、居民文明素质较好的比较优势,开放搞活,主动作为,加快实现农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如创建合纵连横和合作协同的养老、托儿、保健、家政服务等产业,形成“吸引中心”和“扩散中心”。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农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重要,而且紧迫,因此,必须加快转变,拖不得、等不得、慢不得、糊弄不得,要切实在“加快”上下功夫、动真格、见实效。
    农场具有特殊的功能和特点,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农场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启思维、拓展思路,增强信心,着力谋划和推动农场的转型发展;进一步创建机制、创新管理、创优产业,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识时达变的使命感、与时俱进的责任感,适应转型要求,推进转型工作,实现转型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