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投集团风险防范工作思考

时间:2020-01-16作者:成世坤 来源:《中国农垦》2019年第10期

国有企业面临多方面风险,既来自内部管理层级,又来自生产经营方面;既有绿色发展挑战,又有依法治企带来的规范管理风险。现结合重庆农投集团风险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就集团借鉴金融防风险做法、建立集中风险防控机制提出管见。

一、风险发生概况及防控工作

重庆农投集团整体风险防范成效明显,现存风险375项,较上年减少68项,呈现ABC级数量、等级和新增“三下降”特征。一是财务风险呈上升趋势。从风险变化情况看,集团旗下各企业重视战略、项目建设等风险的化解,但财务问题日渐突出,8项新增风险来自财务领域。二是风险分布较为集中。从领域看,财务风险69项、占18%,生产经营风险52项、占14%,战略风险52项、占14%;从主体看,种业、宏帆、物流等企业生产经营、法律纠纷风险较多。三是风险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小贷公司风险已影响生存。

总体看,重庆农投集团聚力主抓风险集中管控和妥善化解,做了大量扎实和富有成效工作。

一是用制度“坚守”覆盖。集团派出考察组,深入学习神华、正大、首农、腾讯等集团企业风险防控经验,率先在重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中创新建立“1+3”风险管理体系及配套制度,新建、修订132项,覆盖投资经营、财务资产、法治风控、党建人事等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各领域各环节。

二是用数据“说话”揭示。制定财务风险标准指标体系,包含营业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率等,设置风险预警区间,定期剖析各企业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实时把握企业资金收支情况,动态监测潜在风险。

三是用机制“保全”管控。建立集成监督检查机制,按照监督资源、内容、时间“三集成”原则,由集团党群、纪检、运营、财务、法务等部门联合开展综合检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监督体系,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合力防控“三位一体”。

四是用法治“托底”化解。开设法务网络微课堂、编制风险小知识、专题培训讲座、法律实务专修班等,增强全员风险意识,提高识别防范能力。将法务审查渗透于生产经营各环节,对上会事项出具《法律风险审查意见书》,规章制度、经济合同、重大决策三项重点法律审查率100%。清理金额巨大、影响深远的历史遗留案件,化解法律纠纷82件。

五是用案例“警示”严防。通过“以案四说”警示教育、编制身边警示案例等,不断深化全员风险警示教育,梳理发生频率高的决策、供应、招投标等环节风险点,细化防控措施,开展项目建设、大宗物资采购、资金管理等专项清查,设置警戒线,筑牢防控底线,促进生产经营更加规范、安全。

二、风险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归纳近年重庆农投集团出现的经营管理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经营“五个不足”。资源赢得能力不足,乳业、肉业、渔业等养殖企业难以获取环境保护要求较高产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风险研判能力不足,个别类金融企业风控意识较为淡薄,抵押、质押物严重不足,违反政策法规和内控流程对项目作出错误研判,出现大额逾期,造成损失。生产治污能力不足,个别养殖企业环保意识弱、治污投入少,多次技改仍未达到排污标准,被迫关停。统筹协调能力不足,个别企业未注重周边关系协调,统揽全局做得不好,与当地群众关系不够融洽。项目把控能力不足,少数项目设计论证不充分,过程管控不到位,存在超概、拖期等情况。

二是企业管理“五个缺失”。缺失风控规矩,个别企业风控理念未落实,“三重一大”决策程序执行不力,出现诉讼风险。缺失完善制度,个别类金融企业内控制度漏项,规定不细,项目管理未建立“产业和行业、主体风险、标的物、还款来源”四维度准入机制,业务或产品风控规定不严。缺失精细管理,个别企业商业模式不成熟,财务报表失真,未及时揭示风险,导致战略指引及经营决策偏移。缺失复合人才,从业人员多为兼职,缺乏专业风险管理经验,无法实施精准管理。缺失有效机制,制度斗硬执行不到位。

三是法律事务“五个缺乏”。法务人员缺乏过硬本领,部分企业未配备固定或专职法务人员,或配备人员不专业,力量薄弱,导致企业法律纠纷。合同协议缺乏严格把关,“过手签”情况时有发生。股权合作缺乏知根知底,个别企业对合作方考察不充分,调查不深入,利益诉求不一致,后续经营能力不足,产生合作纠纷。制度建设缺乏有效普及,个别企业“重制定、轻维护”,制度出台后的宣传、培训、解读不到位,导致难执行、实施效果差。问责机制缺乏良性互动,个别企业缺少内部责任追究制度,无法约束、限制和处理违规行为。

剖析风险发生根源,主要有:一是风控理念未植入人心。部分企业风控理念淡薄,风险意识缺失,对风险管理工作不重视,未深入分析自身存在的风险因素、量化风险级别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二是管理手段未实现信息化。未建立专业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监测数据信息不能及时采集、汇总、分析,未实现指标实时在线监控。三是防控体系未融入环节。部分企业制度设计缺失、漏项较多,风控体系出现环节“失灵”,存在事前风险防范设计不到位、事中风控措施落实不实在、事后跟踪使用不及时等。四是风险化解未盯住苗头。部分企业在发现苗头时未高度重视、风险未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导致风险扩大、“传染”和蔓延。五是监督检查未介入全程。部分企业内部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侧重于事后监督,对事前、事中管控不力,往往已发生风险并造成损失才进行整改与处置。

三、风险化解思路及对策建议

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重要指示精神,积极面对问题,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喜不忘忧、防患未然,按照“守住底线、主动防范、提升能力、深耕行业、严格考核”总体思路,修好“五门课”、读好“十本书”,创新管理机制,制定管控策略,培育风险文化,围绕“1+3”框架,增强防范化解能力,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

第一,常读“底线思维、职业道德”两本书,让风险思维、从业底线成为习惯,修好防范化解“入门课”。一是树牢底线思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精准研判”重要指示精神,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担起政治责任,进一步提高预见性、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认清潜在风险的隐蔽性、稍有不慎的传染性、集中爆发的严重性,预防为先,综合施策,持之以恒做实做细防范化解工作。二是常修职业道德。将职业道德作为员工的立身之本、公司的成功之源,重视养成教育,树立自律意识,营造“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忠于企业”氛围,坚守职业操守、恪守从业底线。

第二,复读“建章立制、汲取教训”两本书,把失败教训当成财富、制度建设当成“防火墙”,修好防范化解“基础课”。一是健全制度体系。把内控管理作为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完善“三重一大”制度,健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和分类分层管理制度,规范董事长、总经理行权行为,发挥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和经理层专心经营管理作用。根据战略和经营目标,坚持“全面预警、及时报告、快速反应”,以业务管理为核心、以财务管理为重点,梳理风险管理要素、明确数据指标,顶层设计风险预警制度和处置预案。二是深刻汲取教训。利用身边人、身边事、典型鲜活案例的实在、直观和警示效应,作为生动教材,教育员工痛定思痛,举一反三,防微杜渐。

第三,精读“队伍建设、能力提升”两本书,使精细管理、精准防控成为关键,修好防范化解“培训课”。一是加强队伍建设。聘请风险管理专家对专兼职人员进行系统性培训,组织到风控经验丰富的大企业交流学习,借鉴运用好做法,打造风险信息平台,从复杂性问题中把握本质,从苗头性问题中发现倾向,从偶然性问题中找到必然。二是提升化解能力。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系统性谋划,打好防范和化解风险“组合拳”。摸清家底,对潜在风险逐一识别,按等级归集整合;编制操作性强的风险防控预案,定级、定人、定时、定责有序化解;加强与政府、司法机关全面协调,推动风险诉讼执行有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再造步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企业“朋友圈”,广泛开展产业、资本、资源等多形式合作,扩大规模、做大体量、提高效益。

第四,细读“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两本书,让熟悉精通业务、依法依规办事成为常态,修好防范化解“专业课”。一是研深研透产业行业。将政策作为引导发展、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着力提高自身研究能力,深度把准上级重要文件和会议、地方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精神,研判行业发展趋势,提升获取资源能力,通过策划项目争取支持,共享产业政策“大红包”;研透行业发展规律,把握产业发展动向,抢占主业发展“大先机”。二是遵守遵循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利用好法治微课堂等载体,广泛学习法律理论、法律应知常识、法治典型案子,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用法治思维谋划工作,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

第五,狠读“严格执行、监督考评”两本书,促制度顺畅执行、全程监督贯穿始终,修好防范化解“必修课”。一是走深走实制度。将制度执行作为风险防控“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确保制度执行走深走实;当前应聚焦梳理出的风险,纳入管控重点,按照既定应对策略和处置方案认真执行,一项一项解决、一件一件落实。二是从实从严监督。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统一、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抓早抓小。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动真碰硬,对风险管理的重要事项、关键环节、重点部位严格监督,持续完善问责机制,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真正起到警示约束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