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正和他的"源生雪"

时间:2013-11-07作者:文/张娅萍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5期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风沙前沿,新疆兵团农一师十二团八连的百亩红枣园里,矗立着一座“雪生源”红枣加工厂。这就是许家正的“小庄园”。
    许家正是土生土长的军垦第二代,他继承了父辈们吃苦耐劳的屯垦戍边精神。他的家乡塔河岸边的十二团只有苹果、香梨等水果。1989年高中毕业后,他随父母到南方探亲,看到眼花缭乱的水果市场,艳羡不已之余,萌发了把那些生长在内地的水果移栽到新疆的强烈冲动。他到离家200余公里的阿瓦提县承包了20亩土地,想培育出核桃、红枣、苹果、梨树苗等。说起来容易干起来太难了,许家正查阅过很多资料,购买了一些书籍,对育苗与嫁接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是由于土质条件差,有些树苗的长势很弱,投入了不少钱,但来年地里却看不到希望。
    上世纪90年代初,许家正独身一人到陕西、山西、东北等地学习考察。这些地方种植的红枣、苹果、梨子等不但销路好而且价格高,怎么样把这些技术推广到新疆呢?1996年,他从内地找了一批长期从事嫁接树苗的人组建了一个果苗嫁接队,为阿瓦提县的果农提供果苗与嫁接服务。这次尝试让他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2005年,团场决定调整产业结构,土地实现退耕还林、还园。许家正抓住良机,回到十二团八连承包了130亩枣园种植均骏枣。同时,许家正从山西太谷县高薪聘来技术顾问,从直播酸枣到嫁接,从修枝到施肥,从灌水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技术环节他都与技术顾问亲力亲为。到了2007年,他种植的红枣由于品质好、无污染,平均每公斤卖到30元。用大家的话讲:“许老板一炮打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家正积累了丰富的红枣种植经验,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在他的影响下,十二团棉农看到了红枣市场的前景,团里也鼓励职工种红枣。
    2009年,朋友的一句话提醒了许家正。“别人的红枣吃起来还没你的口感好,但别人包装的好、外观很好。”他果断决定兴办红枣加工厂,投资300余万元,引进了两套红枣加工设备,新建了烘干房和清洗车间,把新鲜的红枣通过分选、分级、清洗、烘干、化验,再人工挑选、包装,然后分等级装袋封口。许家正的红枣一下子成了市场的抢手货。
    2010年,十二团的红枣种植规模扩大到7.2万亩。许家正从中嗅到了新的商机,他投资600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5亩的厂房,购买了两套全自动烘干设备,加工能力达到每天13吨,不但满足了自己百亩园生产的骏枣加工需求,还为团场的枣农们加工红枣,用他的话讲:“一箭双雕,我得利,枣农们方便。”
    许家正大部分时间都在跑市场了解行情,深刻领略了“品牌”的力量和效益。他将自己生产的红枣注册成“塔河源生雪”商标,并通过了工商及相关部门认证,百亩枣园的产品全部实现订单销售,2012年销售额达到180多万元。
    “许老板,求你再给我三吨骏枣,我的上海和南京市场需要补货……”
    “许老板,第一批余款打你卡了,请查收。看在我说话讲信用的面上,发2吨货好吗?……”
    新疆2013年的春天乍冷还寒,许老板一边在地头指挥剪树、嫁接、施肥,一边接着电话跟客商讨论着生意。他的“塔河源生雪”红枣已打入上海、南京、西安、北京等地市场,而且供不应求。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农一师十二团)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