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农垦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提出打造国际大粮商的背景下,牡丹江管理局勇于担当建设海外粮食生产基地重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锁定东北亚,筑牢海外粮食生产大基地
牡丹江管理局在发展历程中始终把国家战略需要作为职责所系,如今按照国家农业“走出去”号召,将粮食的战略产业属性和自身的国有企业属性相融合,坚持不懈地探索培育海外粮食基地建设,从而向国际大粮商看齐,成为国家实施粮食和农业宏观调控有力抓手,发挥了农垦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骨干作用,为农业“走出去”做出了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全球最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吃饭是头等大事。中国国内资源的稀缺性势必导致对海外资源的需求。面对这样的国情,牡丹江管理局没有满足眼前境内的700万亩耕地资源的现实,更没有满足每年生产80亿斤粮食的成绩,他们从2010年就开始迈出了农业“走出去”的步伐,融入到了东北亚这片富有活力的区域,欲在这里打造一个中国海外粮食生产基地。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历经四年的砥砺前行,牡丹江管理局按照建设粮食生产基地的思路制定了规划——环兴凯湖经济发展圈,到2025年可实现境内、境外粮食总产“双百亿斤”目标,届时牡丹江管理局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外粮食生产大基地。
思路决定出路。随着环兴凯湖经济发圈规划的实施,牡丹江管理局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农业发展格局已步入良性轨道,对俄农业合作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四年间,在俄农业历经了合作经营、合作经营与自主经营并重,稳定合作经营大力发展自主经营的三个阶段,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逐渐成形。
牡丹江管理局区域内有两个对俄口岸——虎林口岸和密山口岸。从虎林口岸过境不足20公里,今年朝阳农场就在巴巴拉嘎的地方开始了新农场建设,这里是新友谊农场自主经营分场的第一站,今年新友谊农场新建了11个自主经营分场,均沿着远东大铁路和M60分布在兴凯湖的东面,而沿湖岸西岸、南岸排列的7个合作经营农场形成了一个半环形,与境内的牡丹江管理局形成了一个环形的经济圈,兴凯湖分场距离密山口岸仅有60公里左右。
截至2013年底,牡丹江管理局新友谊农场已在境外投资累计超过2亿元人民币,在滨海边疆区耕种土地51万亩,其中与华信集团合作经营土地25万亩;自主经营土地26万亩,对外劳务输出800多人次,输出各种先进的生产机械1000余台。
今年是中国的马年,俗话说“牛马年好种田”。可从5月4日开始,持续10多天的连阴雨,给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新友谊农场春播带来了困难。然而,新友谊农场发挥集约化程度高、机械先进等优势,人机齐上,确保春播进度。农场抓住5月底到6月初天气晴好的时机,24小时加班加点抢播,6月10日,68万亩耕地播种告捷,为今年的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融入“新丝路”,链接境内外粮食大通道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大局,牡丹江管理局将努力把对俄农业开发发展为辐射我国东北亚腹地的开放开发先导区,构建外联俄日韩朝和欧洲的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为该局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大粮商做后盾,也为提高中国在世界粮食进出口市场的话语权奠定基础。
牡丹江管理局地处东北亚区域经济圈的核心区,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毗邻,对俄边境线长达402公里,距俄远东交通枢纽城市乌苏里斯克约135公里,距离最大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约235公里,是借俄港口实现陆海联运、铁海联运的最佳粮食大通道。
2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谈到,中方欢迎俄方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使之成为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新平台。而俄方积极响应中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愿将俄方跨欧亚铁路与“一带一路”对接,创造出更大效益。中俄高层设计必将推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中俄经济技术合作新空间,为牡丹江管理局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机遇难得,必须乘势而上。在中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大背景下,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将粮食贸易作为融入中俄“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来定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大粮商。
顶层设计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3月18日,由管理局党委主要领导主持制定、七个部门联合推敲编制、四易其稿出台了《牡丹江管理局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思路》。《思路》将利用新友谊农场横贯远东大铁路的优势,将境内外粮食及农副产品直接运输至我国粮食主销区及亚欧国家。《思路》还提出了积极发展国际陆海联运、铁海联运的规划,推广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和引进物流集团和专业物流企业,加快港口、口岸、铁路、公路等流通领域的粮食仓储和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内联国内腹地、外联亚欧国家的粮食综合物流交通运输大通道双向体系,打造东北亚丝绸之路桥头堡。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牡丹江管理局“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思路》的出台,得到了上级的关注与关怀,同时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3月20日,密山市主管外经贸的副市长带队来管理局对接境外农业发展事宜;3月27日,虎林市市委书记和牡丹江管理局党委书记在庆丰农场共同商讨携手发展口岸经济;5月2日,中俄虎列铁路建筑公司牵手牡丹江管理局达成粮食运输协议,为管理局粮食出口不出国做好枢纽和服务工作……
合作才能共赢,融资有力共富。除与地方政府合作之外,管理局还积极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加强产业发展合作,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联合体。目前,管理局已经加快了与北京、上海、广州企业合作,实现粮食主产区与消费市场的直接对接。该局已与位于北京的中国国机集团和中国农业大学、位于上海的正大桑田(上海)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的框架协议,并拟与香港招商国际集团和吉林省投资集团进行合作,在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东南部的扎鲁比洛港筹建粮食专用码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通道,大力发展粮食贸易,形成一种新的物流经营模式和外向型农产品营销理念,加快新友谊农场国际化发展步伐。
传承“新友谊”,见证中俄和平合作大跨越
新友谊农场的成功既是中俄两国农业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联合体,更是见证中俄两国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实践者”,使牡丹江管理局农业“走出去”成为传承中俄友谊的结晶。
友谊农场和新友谊农场的成立以及成功运行,充分体现了中俄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这份友谊既经历了60年的时间考验,又跨越了地域传承。如今,在境外的员工逐渐与当地人熟悉起来,大家相处的非常融洽,彼此都能说几句对方的语言。在尊重当地文化、法律法规、风土人情、商务习惯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新友谊农场不但将北大荒60多年探索出来的现代农业成功经验复制到了俄罗斯土地上,还将现代化农业技术、现代化农机装备、现代化农业工人管理体制也带到了那里。
俄罗斯东方粮食公司经理安娜多利说:“新友谊农场来得恰逢其时,符合全俄农业发展方向,可以确定的是,一年后,新友谊农场将成为滨海边疆区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
庆丰分场员工告诉记者,当地人以前种地非常粗放,把地种上,就不管了,没有田间管理,没有标准化种植,也没有秋翻地的说法,秋天连草带粮食一起收获。随着农垦标准化种植带来的产量效应,很快影响到当地农业生产模式,秋天当地人也学着开始秋翻地,并在当地已经大面积推广。
合作促进共赢。在俄罗斯,新友谊农场各个分场都与俄罗斯公司开展合作,聘用俄方经理,优先雇佣当地人员就业开展工作,积极支持当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文化活动交流,真正让当地百姓在心里上认同中国人。目前,新友谊农场有中国员工360人,雇佣俄籍劳务达到240人。
新友谊农场新的办公场所位于鲁诺夫卡,在房子的后面是当地农村的一所小学,由于道路年久失修,泥泞多水,给孩子们上学带来不方便。作为最近的“邻居”,新友谊农场班子人员带头送来垫路材料,帮助这所学校修好了这条路。
在儿童节当天,校长为了感谢“邻居”修路之情,邀请新友谊农场人员和孩子们一起过节。新友谊农场场长田立明带着中国人的情谊来到这里,和这里的老师和学生真正过了一个国际儿童节,给每个孩子带了一个书包作为礼物。新友谊农场各分场也都为附近村庄学校的孩子们送上了书包和文具等节日礼物。
随着中俄农业和平合作的升级,两国民众间交流也在增温。去年,牡丹江管理局开展的“唱响中国梦,圆梦中国人”的百场文艺演出中,俄罗斯列索扎沃茨克“欢乐”艺校的学生们纷纷来局助演,并到各个农场参与了10余场演出。虽然是外国人,他们也愿意与中国人同台献艺“唱响中国梦”。
生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有意义。在俄罗斯,每当有员工过生日的时候,中俄双方员工都会“小聚”一场。6月10日,云山分场俄方经理谢尔盖迎来56岁生日,“国际版”的生日聚会在斯基不诺衣村举行。席间,谢尔盖激动地说:“今天,我的妻子和助理都忘了这个生日,你们还记得,中国人‘哈拉少’。”这就是两国民众之间淳朴友谊的具体体现。还记得2013年11月,分场粮食收获完,职工们回家过年。春节期间,谢尔盖打来国际长途给分场负责人吕游东,在电话里说:“自己掉眼泪了,很想念他。”
两国百姓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对方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在交流中相互增进了解、信任和友谊,为经贸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