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造“三个一百” 描绘海南农垦旅游发展新蓝图

时间:2012-12-07作者:王任飞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7期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海南农垦发展旅游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海南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科学规划年,海南农垦将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打造“三个一百”旅游品牌,以求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打造“三个一百”的背景和意义
  经过新一轮改革发展,海南农垦以自身资源为依托组建的橡胶、林产、地产、畜牧、物流、农工贸和担保等专业板块正在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海南农垦的旅游业仍然处于粗放经营阶段,经济效益不明显。在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下,海南农垦将结合自身实际,精心打造天然橡胶、热带现代农业、旅游及旅游地产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让海南农垦沉睡的资源转变为有效资产和资本,进一步拉长海南农垦的产业链,提升海南农垦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海南农垦与地方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使农垦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最新成果,而且可以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增加旅游新元素,发掘旅游新业态和新品种,对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打造“三个一百”的优势
  海南农垦围绕“三个一百”,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而且具有支撑其开发建设的管理优势。
  (一)地域优势。海南农垦拥有规划土地总面积1280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其中,旅游资源遍布海南岛东西南北中,覆盖面宽,其地域优势是任何一家旅游企业都无法比拟的。
  (二)资源优势。海南农垦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45公里的海岸线、210万亩热带雨林,既有海上旅游资源,如三江、西联农场的海上红树林旅游资源,也有原始的森林旅游资源,如中瑞农场的革命圣地黎母山,五指山茶场附近的五指山;既有天然的温泉旅游资源,如西达农场的九乐宫温泉、保亭温泉,也有生态与人文相结合的旅游资源,如保亭的热带珍稀植物博物馆;既有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如南海农场南丽湖观光体验茶园,红岗农场的“济公山”,八一总场的万年“石花水洞”,也有丰富的红色旅游项目,如保国农场的“毛公山”,中瑞农场的琼崖纵队重要根据地之一“母瑞山”等;既有数百种橡胶树品种,也有“见血封喉”、花梨木、南药等诸多濒危植物品种,还有新星、南田、蓝洋、南海等农场已开业或即将动工的高尔夫球场等体育休闲旅游项目。旅游资源品种多样,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三)管理优势。近年来,通过对新成立的专业(集团)板块的探索和实践以及一些旅游项目的运作,海南农垦积累了丰富的发展产业和运作项目的经验,吸纳和培养了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敢担责任的经营管理人才。加之,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海南省已经制定《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从组织管理上、产业布局上、政策支持上保证了海南旅游产业的有效推进,海南农垦也从中得到了动力支持。
  三、“三个一百”的内涵及思路
  海南农垦旅游业的定位是“生态·养生·体验·休闲”,让游客在海南农垦的山、海、水、人文景观中充分体验生态之美、养生之道、休闲之逸。海南农垦打造“三个一百”,将按照“三步走”的目标,以“海南农垦,绿动天下”为内涵,以生态资源、原始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外来资本加盟,特色经营,与地方其他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遥相呼应,协调发展。
  (一)建设100个医疗养生会馆。这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角度、群众多样化需求、发掘旅游新业态和海南医疗养生资源现状所决定的。李克强副总理在2012年博鳌论坛考察海南时指出:“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包括国外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医疗服务产业,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据麦肯锡公司预计,2012年亚洲医疗旅游收入将达1000亿美元,而2011年中国游客到韩国医疗旅游达10万人次。医疗养生会馆是发展医疗旅游的重要内容,建设医疗养生会馆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近些年来,来海南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大量涌入的“候鸟老人”,为建设医疗养生会馆提供了充足的客源保障。目前,全省仅有2家疗养院,其他医疗机构,无论是公办的还是民营的,都未能充分利用这一巨大资源。换言之,都尚未与医疗旅游挂上钩。各医疗机构没有在老年病和相关的呼吸、心脑血管等学科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准备,导致了海南省医疗旅游疗养康复领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难以适应“候鸟老人”涌入和游客量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此外,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中只考虑在海口、三亚建立两个省级医疗保健基地,为海南农垦建立医疗养生会馆提供了机遇。加之,海南农垦现共有94家医院,又为建设医疗养生会馆提供了条件。医疗养生会馆作为新的业态方式,重在大力发展温泉康体疗养、森林氧吧康复、中医康复疗养等。对内需要统一规划、统一标示、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对外采用会员制,给会员全方位、周到、便捷的服务,以优质服务取胜。
  (二)建设100个旅游自驾观光园,即热带现代农业基地。这是根据海南农垦丰富的热带现代农业资源所决定的。目前,海南农垦有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拥有381万亩翠绿胶园;有全国最大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拥有芒果、茶叶、椰子、槟榔、胡椒、剑麻、水果、瓜菜、油料、糖蔗等热带经济作物200多万亩,其中水果面积56.8万亩,仅芒果面积就有22.1万亩;有起着引进、繁殖、示范、推广作用的南繁育种基地。近年来,海南农垦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品质和卫生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批以资源和大型基地为依托,以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优势产业,共有6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产地认证,有10个绿色食品和60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打造出“白沙绿茶”、 “神泉牌芒果”、“乌石红绿橙”、“东妃荔枝”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如今,正以果汁、胡椒等深加工项目为切入点,推动海南农垦热作产业化水平的提升。所以,海南农垦可以将以橡胶园、芒果园、茶园、热带花卉园、反季节瓜菜园、育种种植为主题的热带农业生态旅游推向市场,把热带特色农产品作为核心,关联带动橡胶园和果树观光、采摘、品尝、加工包装、实验示范、体验营销和热带农业知识学习等体验消费;可规划多树种与单一树种不同品种观光园,品种结构要早、中、晚熟合理搭配,使果园四季飘香而让旅游线路不受季节变化而改变。每一树种或每一个品种区域的旁边应设有标示牌,写上水果的名称和简介,让游客有所收获;还可开辟游客纪念果树种植区,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布点,建立若干个上档次的批发市场,主要服务于中高端客源。
  (三)建设100个连锁田园牧歌乡村俱乐部。这是为有相同兴趣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群体所设立的场所。主要以农场闲置的73个招待所和42栋办公楼作为载体改造而成。海南农垦“东南西北中”遍布的资源优势给俱乐部开展活动创造了条件。除了热带现代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外,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既有适合于开发高档商业地产和高品质住宅公寓的城区用地,也有适合开发高档旅游区的海滨度假、温泉疗养、山地运动的乡间特色旅游用地。因此,根据海南整体旅游功能组团和功能分区的布局和要求,海南农垦将按照国家和海南省关于建立“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标准和内涵,把建设富有特色的旅游景区或景点与俱乐部活动结合起来,使之连点成线,不断丰富海上红树林游、原始森林游、自然景观游、温泉水疗游、农家乐游和百年胶园、热带珍稀植物博物馆等科普知识游,以及军垦文化、知青文化、本土文化、移民文化等体验游,充分体现地域风情风貌、生活习俗、绿色环保等特点,做到有吃、有喝、有休闲、有娱乐、有居住,让游客寄情于山水田园,享受回归自然的快感,不断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
  四、打造“三个一百”需要解决的问题
  海南农垦发展以“三个一百”为内涵的旅游业,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解决好影响或制约其发展的体制定位问题、产业政策问题、职能分离问题、土地矛盾问题、合作发展问题以及人才支撑问题。
  (一)体制定位问题。根据国发〔2009〕44号文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第一个战略定位就是成为“我国旅游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从具体策略上来说,作为旅游开发的具体承担者,海南农垦各农场在未来移交过程中,体制定位的不明晰,客观上影响了承担主体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海南农垦应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大胆创新农场“县辖市”管理模式,将规模较大、具备条件单设为乡镇的农场设为“县辖市”,不具备“县辖市”条件的农场设为镇,待今后经济发展壮大后再升格为“县辖市”。
  (二)产业政策问题。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海南农垦应积极与海南省委省政府以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对国发〔2009〕44号文件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纲要(2010 ~ 2020)》所涉及到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以及其他政策,争取与地方企业一样,享受同等的待遇和支持。同时,争取把海南农垦旅游规划纳入全省一盘棋统筹考虑,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保证海南农垦旅游开发有序推进。
  (三)社会职能分离问题。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地方是海南农垦推进改革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农垦企业“减负”的必然选择。大力推进并按期完成此项工作,将在更好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使海南农垦集中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旅游可持续项目,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增强旅游发展能力,逐步推进农垦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实现旅游质的飞跃。
  (四)土地矛盾问题。旅游开发涉及到土地的整体规划和利用问题。这就引发了主要以土地为核心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包括海南农垦和地方市县政府土地利益矛盾、场乡矛盾、农垦企业和外来开发商矛盾、农垦土地开发利用和海南省开发建设矛盾、农垦内部人均占有土地不均以及由管理不到位引发的其他社会问题。这些矛盾需要各级领导和旅游开发企业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和依法依规的处理程序,化解矛盾,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海南农垦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五)合作发展问题。海南农垦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光不仅要盯在岛内,而且要把它扩大到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所以,扩大对外交流,探讨、建立相应的合作发展机制,如投融资机制、人才交流机制、联动发展机制等,可以使农垦旅游企业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在合作中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不断壮大自身的产业基础,提高适应市场需要的各种管理水平和能力。特别是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公司化的运作,会大大增强资本的流动性,降低旅游开发成本,形成规模开发,创造规模效益。
  (六)人才支撑问题。海南农垦发展旅游业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要加大对内部干部的培养和选拔,要大胆引进各类人才,为我所用,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努力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氛围。在此基础上,争取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选配专业人才充实海南农垦管理岗位的同时,把海南农垦干部纳入全省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海南农垦干部与地方干部的双向交流,增强海南农垦干部适应各种岗位工作的能力,为海南农垦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作者系海南省农垦总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