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困难职工搭建坚实的帮扶平台

时间:2014-09-25作者:胡亚芬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3期

    解决国有农场困难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做好困难职工尤其是特困职工工作,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全局。在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的领导和帮助下,新洋农场党政及工会以解决困难职工疾苦为己任,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工作,为弱势群体献爱心,为失学儿童添希望,为转岗职工谋出路,为特困家庭送温暖,全场形成了关注、关心、关爱特困家庭和贫困群体的浓烈氛围。
    近三年来,新洋农场共有近500户困难职工家庭得到生活求助,6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68户特困家庭纳入了低保,27名残疾人按月领取助残资金,为2200多名转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开展种植、养殖、缝纫等技术培训1万多人次,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使全场社会大局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农场连续三年被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评为“先进企业”。
打造“三个平台”,拓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覆盖面新洋农场党委深刻认识到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大的政绩,只有关注民生,和谐发展,促进农场经济振兴才有希望。农场从全场最需帮扶的人群、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入手,打造平台,拓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覆盖面。
    (一)打造生活救助平台
    做困难职工救助的及时雨。三年来,农场党委围绕“扶危济困、救急济难、拾遗补缺、雪中送炭”的方针积极开展工作,全场170多户贫困家庭、特困家庭得到及时救助。每年“两节”发放困难救助金20多万元,有效杜绝了特困家庭温饱无助的现象。健全了重病、大病费用报销和医疗保险制度,2013年对47名困难职工实施医疗救助和应急帮扶,避免困难职工群众因病致贫。开展了“关爱牵挂、祝您健康”活动,到医院看望并慰问重病患者,把农场的关爱送到职工的心坎上,实现了工会生活帮扶和送温暖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
    真情助学活动。农场党委为了使贫困家庭子女上得了学,积极开展了“爱心助成长,圆你大学梦”资助活动,作出了“不让一个考上大学的特困职工子女因交不起学费而上不了大学”的郑重承诺,进行全面性助学扶持,三年共筹资发放20多万元,使全场特困学生没有因贫困而失学。
    爱心帮扶活动。农场全面推出“爱心积分卡”、“志愿服务”等载体,引导干部职工团结互助,每年组织“扶贫帮困基金捐款”活动,由职工、居民、离退休人员以及企业主自愿捐助,七年累计收到捐款160多万元,帮扶职工1700多人次。
安心居住工程。关注百姓安居乐业,让广大职工实现安居梦,是新洋农场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标。农场把安居工程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心工作来落实,去年全场首批补贴近400万元,维修加固平房341户,建设经济适用住房60套,二期安居工程即将开始,让更多的居民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
    (二)打造再就业救助平台
    全方位构建就业信息平台。建立了工会就业信息收集点。各级工会组织与场域内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全面收集企业用工需求,有组织地提供就业服务,快捷安置职工。建立了转岗失业职工动态档案,详细记载职工的基本情况、技术特长和就业需求,先后与20多家用工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在推介就业时,根据档案资料和个人提供的情况安置合适的岗位。
    加大培训,解决转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农场党委紧紧围绕“和谐发展”的要求,针对转岗失业职工技术单一、知识老化等就业难的突出问题,拨出专款成立了职工培训中心,对再就业人员进行电脑应用、电气焊、机械、缝纫、种植、养殖等创业培训、开业指导,促进再就业工作。2013年为全场待岗、转岗、在岗人员提供各类技能岗位培训1800多人次。目前,已扶持1200人从事服装、电子等产业,每年有20多个家庭稳定脱贫,消除了零就业家庭。目前,农场帮助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基本实现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形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纵横交错、全方位的帮扶就业网络。
    (三)打造工会信访救助平台
为了给困难职工提供“零距离”帮扶,场工会建立了工会主席接访日制度。向职工介绍工会工作、帮扶政策,提供用工信息,解答职工提出的问题,了解职工的困难。“82722015”职工热线的开通,为职工维权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农场工会对职工反映或咨询的问题,能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当场答复不了的,在规定时间内答复。对每一个来访者认真释疑,对每一封来信仔细阅读,暂时解决不了的,做好解释;属于转办的,通过电话、信函等转至有关部门、单位,限期回复,做到事事有回声,件件有着落,确保咨询人员满意而归。

推行 “三项措施”,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铺路搭桥

    新洋农场党委坚持以亲民、安民、利民、惠民为宗旨,使扶贫帮困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始终保持应有的力度和热度。主要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实施有力有效的组织领导,形成帮扶工作强劲态势。农场党委扶贫帮困立足一个“实”字,突出一个“帮”字,解决一个“难”字,把扶贫帮困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党组织的工作重心,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任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负责组织协调,各项任务分解到各个单位及部门,保证帮扶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领导带头深入困难群众家中,现场解决问题。农场运用“一对一”帮困结对机制,有200多名党员干部与100多户困难家庭实行定点、定向帮扶,直至脱贫解困,体现了党员干部带头帮扶的责任,有力提高了帮扶工作成效。
    二是采取可靠可行的政策措施,搭建帮扶运转保障平台。严格按照江苏省农垦集团公司党委政策规定,从实际出发,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资助特困学生、安置转岗职工就业、落实重病大病救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关爱帮扶特困群体的惠民政策,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就业难、入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加强了关注民生、帮扶困难弱势群体的制度体系建设。
    三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帮扶对象造血功能。围绕“富民强场”目标,强化了“举办培训、开启民智、典型示范”等助民增收的具体措施,把提高贫困群众技术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扶贫帮困工作的重要任务。在为其送钱送物“输血”的同时,千方百计为其脱贫解困“造血”。自2010年起,在全场实施为期三年的“农业科技富民”工程,三年多来共培训农业职工6000多人次,全场凭一技之长承包土地、开办服装加工、外出务工人员已超过800多人。2013年全场新增和扩能增产私营企业24家,新增个体工商户(含网上销售)近百家,羽绒服产业生产总值近10亿元,职工人均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农场还为残疾人提供环卫、绿化等公益岗位,帮助30多名残疾人实现了就业梦。

突出“四个重点”,提升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水平

   一是关注民生,提高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在帮扶过程中,全场各级领导干部纷纷深入到最困难、群众疾苦多的地方去,察民情、听民声、排民忧、解民难。从2010年起,党员领导干部每人挂钩一个贫困户、一个联系点,年底集中每人负责“解剖”一个联系点,深入走访调研,帮助解决一两个突出问题,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二是化解民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农场党委热心接待群众信访,耐心听取群众心声,诚心解决群众问题,接待上访与主动下访相结合,思想教育疏导与提高群众法治观念相结合,依法处置上访滋事与积极处理上访案件相结合,努力化解各类矛盾,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环境,全场呈现出政通人和、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坚持开展“机关服务进基层”活动,机关部室的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访贫问苦,走进职工家庭问寒问暖,搭起为民服务“大排档”,零距离为群众排忧解难,信访量越来越少,全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干群感情逐渐加深。真情关爱民生工程像一条无形的红线,把困难群体的脉搏与社会各界的爱心连结在一起,架起了一座送温暖、献爱心的“连心桥”。
    三是凝聚民心,切实解决群众的思想、生活、就业等实际问题。针对一些弱势群体存在的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怀疑心理和逆反心理,进行手牵手的关怀,心贴心的沟通,鼓舞他们的信心。农场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把提高收入与提高素质结合起来,把送钱送物与送情送理结合起来,利用农场宣传阵地,专题宣传富民政策及创业典型、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引导大家了解党的政策,认清社会发展形势,正确对待眼前困难,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发扬“穷不失志、奋发自强”的精神,摆脱贫穷,走出困境。
    四是调动民力,激发艰苦创业、加快发展的热情。全场把创新发展、加快发展作为扶贫帮困的治本之举,坚持立足当前治标与着眼长远治本相结合,既抓好急救性的“输血”扶持,又注重长效性的“造血”扶持。为了调动社会一切力量共谋发展、共建小康,农场先后召开了全民创业动员大会、创业能手表彰大会等,制定出台了创业奖励基金的政策,努力营造“谁创业谁光荣,谁发财谁光荣,谁发展谁光荣”的氛围,唤醒人们思变、求变、敢变、快变的激情,增强了全场上下创新的勇气、创业的底气、进位的志气和争先的锐气。

(作者单位:江苏农垦新洋农场)
责任编辑:昝莹莹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