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颗绿色的明珠,闪烁在粤西山区,它的名字叫胜利,它的信念是胜利……”这是胜利农场的企业歌——《胜利之歌》。享有“小西双版纳”美称的胜利农场,地处广东省高州市南塘镇,无愧“绿色的明珠”之称誉,因为它是广东农垦在国内规模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改革创新:一个应对橡胶产业未来的尝试
在天然橡胶开割期,每个割胶工每天都重复着半夜到清早割胶、早晨到上午回收乳胶的工作,有时候吃完午饭还不能休息。即便早已实行割制改革,由三天一刀制改成四天一刀制,可割胶工作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因此,割胶这一工作相当缺乏吸引力。不少橡胶农场一到开割期就会出现橡胶树位没人割胶的情形,胜利农场也不例外。
任何时候,都是在某种既定的方式进行不下去,或相当困难的时候,变革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一场并非惊天动地的变革,正在胜利农场的一片橡胶林里进行。
2012年橡胶开割期来临之前,胜利农场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割胶改革,选择5队路口队为试点。改革的具体做法是,将5队原来每天都要割胶、收胶的9个胶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6个人,专门负责全生产队1.3355万株橡胶30个树位的割胶工作;另一部分3个人,每天专门负责收当天开割的乳胶。然后,每两个专门割胶的工人和一个专门回收乳胶的工人组成一个相对固定的作业小组进行作业。农场将这种做法称之为割收分离新模式。
实行割收分离新模式的第一个月,即6月,5队的干胶产量比去年同期增产299.9公斤,平均单株产量增加0.22公斤。
割收分离新模式的试验还将进行下去,其成效究竟如何,我们暂时还不能做太多肯定性的判断。但是,这建立在专业化理论基础上的试验,将过去由一人完成的工作进行更专业化的细分、交由多人完成的做法,早已在工业领域里被证明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加快工作进度,并且降低成本。
“实行新办法后,两个工人开割3个树位,割胶的时间每天会比以前多一到两个小时,可是割完之后就可以回家吃饭睡觉了。不用像以前那样吃完早饭还要出去收胶,一直忙到正午还没得休息。”路口队队长张汉强告诉我们,“收胶的工人就可以在早上才出工了。一个人收两个树位的乳胶也比以前既割胶又收胶轻松一些了。”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无疑,割收分离的新模式,让割胶技术更好的人专门割胶,有利于发挥其长处,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这是其一。其二,三人一个作业小组,有共同的经济利益作为纽带,将会促使其相互监督、相互协作和相互激励,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其三,有利于垦区在基层培养职工的团结协作精神。
去年9月份,胜利农场将路口队的新模式试用于割胶劳动力欠缺的16队,有效地解决了该队割胶劳力欠缺的问题。16队原有10个胶工在岗,可9月上旬出现4个胶工离岗现象。农场及时采取措施,采用割收分离的新模式让在岗的6名胶工开割原来10个胶工的树位,另外临时组织队里4个中小苗管理工人组成一组,专门负责全队的乳胶回收工作,及时补救了缺乏割胶工的状况。在只有6个熟练割胶工人的情况下,由于采用了割收分离的新模式,不仅使该队如期顺利完成割胶任务,而且实践结果表明割收分离的新模式在缺乏割胶工的情况下是适用的,具有可操作性。
在劳动力供求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采用何种方式解决诸如天然橡胶种植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胜利农场在天然橡胶种植产业链条中一个细小环节上进行的变革性试验,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举措,值得借鉴和思考。
民生工程:建设美丽农垦幸福家园
在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胜利广场东边,耸立着两栋建筑总面积为2.04万平方米的13层商住两用高层建筑。13层,在城市化已开始进入全方位高速发展时代的今日中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对一个四周被农村、农民所包围的农场而言,其意义不可小觑。这两栋楼的建成,是胜利农场,乃至整个广东农垦农场小城镇建设进入转折的标志。它既是农场的地标,也将是高州南塘镇的商业中心。
农场小城镇规模日渐增大。2003年以来,胜利农场以原水库移民危房改造为契机,抓好农场小城镇规划,引导、培育城镇带的形成和发展,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结构协调、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规划面积由原来的不到1平方公里发展到超过2平方公里,场部人口由原来的1500人发展到现在的7000多人。
职工住宅越来越宽敞。农场场部维修改造职工旧住宅楼房20栋、273户,建筑面积2.72万平方米。拆除危旧砖瓦房12排、273间;新建平顶房12栋、273间,共4095平方米。投资253.9万元,新建职工公寓楼5栋、92套,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改造废弃的原胶乳厂,新建起两层半庭院式别墅楼56户,每户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场部移民新村占地面积50亩,2004年1月25日开始动工建设,2006年陆续完工,建有楼房103户,共安置水库移民427人。
农场小城镇功能日趋完善。近年来,胜利农场投资200多万元修建完善了文化公园、体育活动中心、胜利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娱休闲场所。其中,文体活动中心3000多平方米,建有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房、乒乓球室、卡拉OK室,配备了乒乓球台、棋牌台、跑步机、健身一体机、卡拉OK音响设备等文娱健身器材,阅览室藏书5000多册。体育活动中心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场部建起景观湖、龙湖,面积共1.53万平方米。总投资350多万元,新建南胜大道3.2公里,其中将陈村至南塘开发区路段建设成长1300米、宽15米的商业街。
2011年10月1日,胜利农场彩旗招展,鼓乐齐鸣,醒狮争辉,热闹非凡,一片喜气洋洋祥和欢乐的气氛。在这里,胜利农场为56户别墅小区住户和20户公寓小区住户集体举行了一次乔迁新居庆典。别墅小区的建成,标志着胜利农场安居工程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质的飞跃。
广东农垦所辖农场,大多处于偏远落后之地,呈现出与农村相互交错的状态。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推进农场新型城市化进程、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本身就是农场发展的内在要义,而这对周边农村、农民的容纳和示范意义不可估量。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胜利农场依托农场城镇化发展的大格局,周边的土地价值开始大幅提升。农场职工和周边村民以及在城里居住的职工子弟要求在农场购房置业的热情高涨。由此,我们不难预测,只要把握好机会,看准方向,农场将成为参与中国新型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除了办好中小学,我们还办了一所高标准高要求的托儿所。采取全托方式,全程接送,为职工解决了子女就学的难题。农场医院的医疗水平也越来越高,今后我们还将加大投入,为职工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茂名农垦局副局长、胜利农场场长陀志强告诉我们,“如果把农场社会事业建设放到国家新型城市化的大格局中来,自觉扮演一个区域的经济、文化和社区服务中心和发展引擎,敢于承担国家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相信农场未来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广东省农垦总局政工处)
责任编辑:贡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