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之春

时间:2012-12-10作者:李荣峰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8期

  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五月的北大荒迎来了满园春色。
  绵绵柔柔的细雨随风潜入夜,到第二天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细细的润润的雨线,轻轻飘落在早已梳理齐整的数万方水田上,粗犷豪放的黑土地此时变的像娇羞妩媚的西子湖,笼罩在濛濛烟雨中。
  路旁、堤坝上排排刚吐芽的白杨树,兴奋地承接着天雨,像训练有素的战士,挺胸抬头,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儿。
立在纵横交织的渠网边的垂柳,像是导演从各地选来排练大型水上印象实景剧的美人,那长长的嫩嫩的绿丝绦在雨雾中轻摆慢舞,令人如痴如醉。
  正在水中作业的大、中、小型农机具,像一个个跳动地音符欢快地演奏着北大荒春天的赞歌。
  看着这幅挂在祖国东北边陲的春景图,人们不禁脱口赞美:大美!北大荒的春天!
  打开中国地图,找到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那里日夜奔腾着三条壮阔的大江。一条是“浪花里飞出欢乐歌”的松花江,一条是赫哲人驾着小船狩猎打渔的乌苏里江,还有一条就是历经波澜深含忧怨的黑龙江。三条大江在此交汇,造就了辽阔无垠的黑土地,确切地说是形成了一片世界上罕见的沼泽湿地。就是这片亘古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塑造了一个特殊的杰出的英雄的群体。他们一代又一代,在这里拓荒、苦战、创业、创新,创造出了世人瞩目的奇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响亮的用血泪大写的名字——“北大荒人”。
  我最早知道祖国东北边陲有片土地叫“北大荒”是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棒打狍子飘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课文对雁窝岛美仑美奂的描写,深刻印在童年的记忆里;对垦荒生活纯美纯情的赞颂,燃起了对那片热土向往的激情;对垦荒者战天斗地、勇往无前精神的赞美,点亮了长大要像他们一样建设边疆、报效祖国的理想。
  在山区学校里读书的孩子们哪里知道,在数千里之外的大荒原远不是课文描写的那样美好和浪漫。荒无人烟,荆棘遍布,野兽出没,蚊虫叮咬,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炎热潮湿,更可怕的是沼泽地中的“大酱缸”,人掉下去就很可能爬不出来。就是在这 样的环境里,上世纪50年代初,十几万刚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解放军官兵,在王震将军率领下在此安营扎寨,屯垦戍边;上世纪60年代,数十万祖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响应号召,先后来到这里开发荒原。他们在这特殊的战场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大会战。“搭帐篷支马架,挖野菜啃冰馍,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是他们拓荒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以青春的热血,忠诚的红心,排除万难的毅力,唤醒了一片片黑黝黝的土地,种出了遍及三江的粮田,创造了人类垦荒史上的奇迹。
  我第一次走进北大荒是1978年的春天。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到了哈尔滨,没有出站又转乘火车继续向东行驶。列车过处,村庄渐渐少了,车窗外只有平展展的大平原。整整一天,看到的都是望不到边的黑土地,夜幕降临,总算到了黑龙江农垦大本营——佳木斯市。下了火车才真正感受到了北国严寒的厉害,真是“太原四月芳菲尽,江城解冰始迎春”。
  第二天坐上总局接站的大客车,又在平原上颠簸了半天,才到了目的地——位于北大荒深处的友谊农场。没有看见雁窝岛,也没有想象中可怕的沼泽地,只看到十几台特大型拖拉机牵引着十几米宽的犁铧、十几米宽的播种机进行田间作业。据介绍,这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农场主韩丁先生刚刚送给北大荒的礼物。就是凭借着这些“庞然大物”,美国成了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我们惊呆了:这么先进高级的农业机械,这么高的劳动生产率,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至少在50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当时人们想到的、能做到的就是和这些“洋大帅”合个影,带回去让好友同事们也开开眼。我至今还珍藏着那张黑白照片,牢记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机械化”的思想。
  50年太久,只争朝夕!
  又一个春天,2012年北大荒的春天。昔日的北大荒已建成了“中华大粮仓”,成为中国“绿色安全食品的摇篮”。北大荒开发建设65年来,三代北大荒人立足国家战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全垦区以98%的高水平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目前,垦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07.4亿斤,提供商品粮383亿斤,可保证1.2亿人一年的口粮供应。北大荒在引领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响亮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拷问。当你吃着香甜的白米饭时,可知粒粒大米中饱含着怎样的奋斗史。
  就是在2012春天,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迎来了全国农垦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区培训班的学员。说来也是有缘,我2009年冬调到陕西省农业厅农垦局工作,这次有幸作为培训班学员,走进了这片神奇、富饶、向往已久的土地。
  千里沃野,万顷水田,播种的季节是北大荒最精彩、最绚丽的画卷。发达畅通的灌溉渠系似系在黑土地上的银飘带,把江水、河水、井水联成了大水网,水连方,方成网,水天一色,水波连天。七星农场——红卫农场——胜利农场——洪河农场——创业农场,200多公里的一个大圈,近千万亩水田如八百里洞庭湖般壮观。在欣赏之余,人们不禁为这浩大的水利工程赞叹。
  地处北大荒腹地的建三江素有“三江七河九支流”之称。水,治为利不治为害,开发之初,这儿曾是“大水中哭泣”的土地。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支持下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集垦区之力集中治理“建三江”。十年治水,十年苦战,全长110公里的人工河——别拉洪河主渠道及配套工程完工。这项改天换地的工程  穿越一个又一个农场的土地,按农时季节及时将水排出或输入块块稻田里。又一个十年治水,十年苦战,八五九灌区、勤得利灌区、青龙山灌区和前哨灌区等四大提水灌溉工程建成,三江之水服从调度,随用随到,畅流自如,成了北大荒的好朋友。星罗棋布的“命脉”工程,把三江平原变成了稻花飘香的北国江南。近五年来,建三江管局又完成了11.7亿元的水利工程项目,实现了水资源的科学循环利用,建成了千万亩高产稳产的稻田。
在高纬度高寒地区有限的无霜期里,每一天对于水稻栽培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为了抢农时,获得水稻种植的最大效益,建三江根据每年农时和积温差别的特点,科学地提出了水稻生产过程中“5个10天”的硬指标:10天必须完成春整地;10天必须完成播种育秧苗;10天必须完成插秧;10天必须收割完毕;10天必须完成秋翻地。这“5个10天必须”是以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为坚强后盾的。
  在红星农场插秧现场,数十台插秧机一字摆开。这支“铁军”号令统一、操作统一、标准统一,严格按照“早、密、浅、正、直、匀、满、齐、快、同”的10字要求,在水平如镜的方格田里划出了条条笔直的绿线条。不禁让人想到在不远的夏日,在蓝天白云下,一架架银鹰在绿浪起伏的稻田上喷撒化肥、农药,那是多么壮观、多么令人振奋的场面。这是北大荒的骄傲,是农垦人的骄傲,更是中国现代农业的方向。
  走进洪河农场农机管理中心,一千多台件不同功能、不同型号、不同功率的农机具列队接受检阅。近五年来,仅建三江管局就投入26亿元,进行农机的研制更新,全局的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8%,从整地、育苗到插秧、收割,清一色的机械化。人们一件件欣赏着,一台台抚摸着,这时,洪亮歌声在耳畔响起:“机耕队的汉子威武又雄壮,轰鸣的机车像疾风一样;一望无际的田野在播种希望,我们的心比大地还宽广……”正是这大机械给大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们怎能不歌唱呢?
  “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标志牌高高地矗立在上万平米的智能温室上空,十个大红字像十面插在高地上的红旗,在辽阔的天地间分外醒目。这是一个花园式的科技园区,规划整齐的庭院,现代化的日光温室建筑物,作物育种、耕作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研究室,分析测试和信息技术中心,就像一个高科技的迷宫,南国的花卉、国外的果菜新品种在这儿竞展风采。园区主任介绍说,科技创新研发是园区的主要任务,他们以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为依托,强强联合,承担了国家和垦区重点科技推广项目,现在正开展以“3S”技术为核心的精准农业技术研究,加快垦区农业数字化和信息化。建三江以园区为引领,以1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核心,形成了1000多公里的农业科技示范带,带动了全局整体科技水平提升。
  科技是现代农业的发动机和助推器,每一项科技难题的破解都会在生产中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建三江管局在抓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中,把科技兴农放在核心的位置,他们前进的每一步无不包涵着科技人员锲而不舍、坚韧执着的进取精神,生产水平每跨上一个新台阶无不闪耀着科技人员智慧的光芒。在这儿,我很想见一个人,很想见那个被北大荒人誉为“活佛”的老科学家。也算有缘,没过几天,我看到了他。不过,不是在北大荒,而是在“北大荒日报”的头版大幅新闻照片中。看着新研制出的正在进行演示的水稻钵育摆栽机,照片中的老科学家高兴地合不拢嘴。他就是年近九旬享有“南袁北徐”盛誉的垦区水稻专家徐一戎。老人家不顾年高体弱仍奔走在黑土地上,奔波在他钟情的水稻事业里。是的,北大荒的水稻事业就是他倾情培育的孩子,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垦区,献给了中国的水稻事业。“除了水稻还是水稻”,没有其他喜好,就喜欢它,就喜欢研究它。
  四十多年来,徐一戎和同事们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地攻关,打破了水稻栽培的禁区,把这个喜温作物插到了世界水稻栽培的最北端——北纬49度的北大荒。水稻栽培面积从最初试种的几百亩、几千亩到现在稻海连天,“喜看稻菽千重浪”。如今的北大荒成了世界上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成了中国的米都、粮仓。四十多年来,从耐高寒稻种的选育到栽培技术的突破,“旱育稀植”、“三化栽培”和“叶龄诊断”这些关键栽培技术研究的成功、成熟、示范、推广,使北大荒水稻的单产不断推到新的高度,370斤,500斤,1000斤,现在已稳定在1350斤的水平,高产示范地块已接近2000斤,他们正在摘取世界高寒水稻的皇冠。
  每当听人说起“南有袁隆平,北有徐一戎”,徐老只是淡然一笑说,“我只是北大荒不退休的普通一兵”。他为北大荒、为中国水稻、为中国粮食写出了光彩的篇章,他是当之无愧的“高寒水稻之父”。
  夜不能寐,我匆匆地翻阅女作家宋晓黎杨倾注三载春秋和心血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绿色米都,饥渴地汲取着北大荒的垦荒史、奋斗史……梦幻中,那一列列装满大米的火车从北大荒出发,驶出山海关,运往北京等大城市;那一艘艘满载大米的巨轮,从三江起航,在上海、温州港口登陆。北大荒,中国的米都、粮仓,有了你,中国人心里不慌。
  现在的北大荒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为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突飞猛进,农业机械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等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防洪、除涝、灌溉和水土保持四大水利工程体系,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7%,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农业职工人均生产粮食42.7吨,粮食综合亩产达到989.7斤,80%以上作物实现无公害化种植,实现了全过程、全面积、全作物的标准化,形成了持续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模式。据统计,垦区粮食总产跨上100亿斤台阶用了48年时间,跨上200亿斤台阶用了10年时间,跨上300亿斤台阶用了4年时间,粮食总突破400亿斤大关只用了3年。
  2012年,北大荒的春天,北大荒人在人民大会堂向党和全国人民庄严宣誓:实施三轮攻坚战,力争到2020年,使农垦工业化率超过40%,进入工业化中期,每年要生产优质商品粮、绿色畜产品、安全农副产品1000亿斤以上,基本建成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更大贡献,继续以北大荒精神,建设最大最绿最美的北大荒。
  清晨,我跑出去迎接北大荒新的太阳。雨后的阳光如流水般从蔚蓝的天空泻下来,祥和、典雅的米都新城沐浴着清新的春光,荡 漾着清新的春风。我跑过春意盎然的生态园林,跑过即将上演大型话剧《太阳照在别拉洪河上》的文化宫,跑过雕塑着丰碑的广场,跑过白桦丛林中的新村别墅群,跑在宽广的米都大路上……
  我跑着,跑着,不想停下来,以北大荒的精神向前追赶……

(作者系山西省农业厅农垦局局长)
责任编辑:昝莹莹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