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从国家战略,军工转业植胶
海南农垦创建初期从事垦荒植胶工作的转业军人,在海垦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军工。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农垦总局首任党委书记、局长陈苏厚曾深情地称他们为:海南农垦最可爱的人!
上世纪50年代,从部队转业到海南农垦工作的军工们,都是二十出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奉献青春、挥洒汗水,以无比的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发展天然橡胶事业的国家战略,立下了不朽功勋。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打破西方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橡胶禁运,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作出一项重大决策:在我国华南地区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当时世界橡胶权威专家曾断言:北纬17度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然而,在1949年之前,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已有零星小胶园。
1951年11月,华南垦殖局成立,叶剑英兼任局长。次年1月1日,正式成立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 7月,中南军区召开军事会议,正式确定林业工程部队的指挥机构和组成序列,将原驻广西宾阳的解放军第152师机关及直属分队调往海南,与海南驻军抽调的部队组成林业工程部队第一师(简称林一师)。
以林一师为主力军的数万名复员转业军人,根据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部署,分批次进驻海南岛,开始了开荒种植橡胶的大会战。
“身先士卒、敢负责有担当、
清正廉明”的军工魂
在金江农场一处僻静之地,坐落着王昌虎纪念园,与胶园同在、与胶树同青。
王昌虎14岁参加红军,从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中一路走来。1952年10月,他转业后来到海南农垦,任林一师政委兼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第三副局长,后任局长。他为海南农垦拓荒植胶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生,直至1989年3月去世。
曾担任过乐会县(现琼海市)阳江胶种转运站站长,龙江、卫星农场场长,离休后任省农垦总局老干部协会副主席的老军工谢福正,撰文追述了他和王昌虎一起工作的一个片段:
1953年中秋节后的一天,中午12点,烈日当空。在胶园深处,王昌虎和秘书、警卫员在拾胶种。他们时而仰看胶树上爆裂后噼啪作响的胶果,时而低头寻找掉在地上的胶种。炎热的天气和紧张的采种工作,王昌虎一行3人已是汗浸衣衫,但他们浑然不觉,依然专注于捡拾胶种。
为了让王昌虎回去吃午饭,谢福正等人将自己捡拾的胶种凑一块装了两篮子交给他。但王昌虎不买账:“这不行!你们帮忙捡的不算我们的任务。”直到捡满了两篮子胶种,王昌虎才随同谢福正回食堂吃午饭,端起碗时已是下午2点多钟。
罗绮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军工。他曾扛着17斤重的机枪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其间参加了四渡赤水、强攻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著名战役,身经百战却从未受过伤。
1952年冬,罗绮受命到琼海内洞山区负责筹建安宁农场(东红农场前身),直到1970年离任。在近20年扎根基层的垦荒植胶岁月中,他深得东红广大干部职工的拥戴,“红军场长”的美誉在海南农垦广为人知。
罗绮的新长征精神在东红土地上由文字记载,乃至口耳相传的故事甚多,绝不是一两段话、几篇文章能说清楚的。笔者仅以“341”这个有着鲜明部队色彩的阿拉伯数字组合及其背后的故事,来个管中窥豹。
锄头、砍刀、四齿耙是垦荒植胶必备的“三大件”,罗绮总是把这三件宝贝牢牢绑在单车后面,下到哪个连队就干到哪里。在他的带动下,“三大件”随身带、走到哪里干到哪里的作风在干部队伍中蔚然成风。罗绮下基层先“四看”——看菜地、看猪栏、看食堂、看托儿所,这在《东红场志》中留存有不少事例为证。后来海南农垦局给他配了一辆专车,而这辆美式吉普车却用来拉米、拉菜、拉产妇病号、拉劳动工具,成了名副其实的公车。
历史在记住罗绮的同时,也肯定了罗绮:2008年6月22日,在广州殡仪馆举行的罗绮遗体告别仪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时任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泽君分别敬献了花圈。
“不辱使命,扎根荒野,攻坚克难,
无私奉献”的军工魂
“开荒种胶,是要出大力,流大汗的!”今年已经82岁的陆泽彪老人在乌石农场的家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清楚地记得自己1957年6月到乌石垦殖场(乌石农场前身)工作的情景:到农场当天,刚放下行李,便手持砍刀、肩扛锄头,随着浩浩荡荡的开荒队伍走进深山老林,吃、喝、拉、撒、睡全在那里。
陆老说,他最难忘的是挑河泥给香茅施肥。“河泥是真正的‘拖泥带水’,挑一担很重,又往往要走上坡山路,更吃力!”陆老直到现在都纳闷,当年自己和战友们哪来这般劲头,每逢出工挑河泥的日子,他们从早到晚挑了一担又一担,除了中午饭后的半小时,从早到晚几乎没有停歇过,仿佛人是铁做的。在挑河泥那段日子里,他得了一种病,高烧不退,整个人昏昏沉沉、浑身无力,只能躺在床上。后来战友用竹子编成的担架,把他抬到18公里外的医院才治好。医生说他得的是“沟端病”,是在河沟里挖淤泥时病毒侵入体内,如果再晚来一点可能就没救了。至今,他仍念念不忘那12个救了他性命的战友。
陆泽彪的老伴苏月英已80岁了。谈到艰苦劳动的往事,苏阿姨指着头顶的一条疤痕说,有一天,她跟在劈石头人的后面捡,但前面的人挥锤砸石头时手滑了,大铁锤往后飞了过来,砸中了她的头部。她当即昏倒在地,送到医院后缝了五针,半月后伤口刚愈合,她便又回到了工地干活,一天都不愿耽误。她虽然不是军工,但她被军工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感染,不甘落后。
艰苦的劳动对军工们来说不足为惧,可怕的是挨饿!饥饿是那个年代军工们的集体记忆,能痛痛快快吃一顿饱饭,几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当时因为粮食短缺,很多人被饿出了水肿病。当过炮兵班班长的原中建农场老军工汪宪忠说,他当时得了很严重的水肿病,两条腿肿得很大,上床睡觉得用双手才能把腿抱上去,到医院治疗,给一点花生饼,算是补充营养了。
“一粒胶种,一两黄金。”曾是海南农垦历史上响亮的口号,包括军工群体在内的创业者付出艰辛乃至热血,为这一口号作了注脚。
现已安享晚年的阳江农场老军工陈振文回忆当年,感觉那一幕幕往事仍历历在目。1952年8月20日,他转业到万宁垦殖所,被安排采集、运送胶果。当年9月的一场台风后,河水暴涨,陈振文和另外一名战士需要用小船把胶果从河西岸送到东岸,然后转送到加积镇。那天,已经运送一个来回的两人有些累了,到送第二批的时候,上游的山洪突然涌下来,河面从原来的100多米变成200米宽。眼看两人撑的小船还有二三十米就到岸了,这时一个漩涡夹着杂物卷过来,打翻了小船,落水的陈振文和战友用力拉着船向岸边游去,这时候,又一个大漩涡卷过去,战友被洪水冲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陈振文因抓住了一根树枝才游上了岸。这场生死经历他终生难忘。
陈振文游上了岸,另一条河流中,采胶籽返回的林一师二团三连战士陈金照却没有游过来!
同样是在那场台风中,海南的名河——万泉河合口处山洪暴发,感冒了的陈金照背着全班战士当天采集的一筐胶果,面对暴怒的河流,没有丝毫犹豫。他脱去上衣,把装胶果的箩筐裹得严严实实后背在背上,下水向对岸游去。他没有陈振文的幸运,战友们见证了陈金照最后的光荣:冰冷僵硬的身躯上依然背着那个裹得严严实实、装满胶果的箩筐。
一筐胶果,一条年轻的生命,这是一个绝对的不等式!陈金照以及那位不知名的战士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国家使命高于个人生命。
2007年12月28日,原八一农场党委书记何展森老人在建场五十周年庆典大会上,回忆起当年创业的情景——
当时,这里野兽遍地跑,山蚂蝗一闻到人的气息就从树上飞落在人的身上。山上的路都是我们一段一段开凿出来的,因为开路工具只是锄头和铁锹,开出的路崎岖不平。由于粮食不足,加上缺油少肉,不少人都患上水肿病。我们割来茅草盖房,破开竹片围成篱笆墙,削开山竹编成床板,四条木桩插入地下作支架,就搭成一张睡床。白天开荒、挖穴、种橡胶,夜里与山猪山羊等野兽为邻。就这样,靠一双手、一把砍刀、一把锄头,将一条条道路开辟出来,将一块块胶园开垦出来,将一个个生产队建立起来。几十年来,我们的家园和橡胶林经历过无数次台风的袭击和山洪的冲刷,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被自然灾害吓倒,我们身上坚强的意志力并没有因环境的恶劣而减弱。
何展森这番话,生动描绘了老军工创业的艰辛和战天斗地的不屈精神。
正是因为有了陈振文、陈金照以及许许多多没有留下名字的军工们的奋不顾身,才奠定了共和国橡胶事业辉煌的基石。
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需要弘扬军工魂
逝者如斯,弹指一挥间,迄今大部分军工已经去世,仍然健在的也都是八九十岁高龄。遥想当年,嘹亮的军号仿佛还在耳畔回响;放眼如今,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号角已然吹响。
海南农垦的橡胶事业正在与时俱进地发展。2005年3月31日,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 2011年1月7日,海南橡胶成功上市;2009年,海南农垦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云南建立橡胶加工销售基地,出击东南亚;2015年,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体团研发橡胶航空制品获得成功……
如今,海南农垦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原八一总场、乌石农场等垦区各单位在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进程中,紧抓机遇,与时俱进推进社会职能属地化管理、清理规范农业用地、农场公司化改造、发展产业……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沈教授,2008年曾培训过海南农垦场处级干部,近几年她依然经常关注海南农垦。电话中她告诉记者,海南农垦能在一次次的脱胎换骨中走向新生,与企业文化中,军人绝对忠诚于党的高度组织性、纪律性密切相关。
沈教授同时认为,虽然现在海南农垦的生产、生活环境与创业初期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扎根荒野、无私奉献等精神凝练而成的军工魂,在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应当大力弘扬!
岁月无声无息,带走了军工青春的荣耀;胶园绿涛起伏,记住了军工的艰辛付出。
那激情燃烧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这块土地不会忘记他们!这块土地上延续的历史不会忘记他们!这块土地上正沿着他们足迹前行的人们不会忘记他们!
让军工魂永远光耀在海南农垦的绿色丰碑上!
(作者单位:海南农垦报社)
责任编辑: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