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古城寿县西门15公里处有一片占地580亩银白色塑料大棚的海洋,这是安徽农垦寿西湖农场建设的高效农业基地。几年来,它为寿县县城和邻近的淮南市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品种繁多的蔬菜。在这片棚海之中,人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位个头不高、一身泥土、一脸憨笑的中年人——他就是寿西湖农场高效农业发展公司经理王忠红。2013年,寿西湖农场高效种植、养殖产值近5000万元,参与高效种植与养殖职工全面实现增收致富。农场干部职工心里清楚:没有王忠红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付出,没有他那份忠实的坚守,就没有这份收获。
大田里寻梦,与虫草共“舞”的“田秀才”
时间追溯到1987年夏天的那个毕业季,从江苏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的王忠红,手提行李,挎着背包,踌躇满志地来到了安徽农垦寿西湖农场,开始了人生寻梦之旅。“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梦想,当时很多大学生向往城市,希望工作在机关,而我的梦想在农场、在大田里。”
学植保,就要和水、虫、草打交道。“水、虫、草”是制约寿西湖农场农业生产的“三大敌人”。尤其是1986年前后,因为草荒,夏大豆一般要人工锄草二到三遍,全场5万多亩耕地,只能种植3万亩左右,另外2.6万亩只能种植绿肥,复种指数低,极大她影响了农场增效和职工增收。
王忠红接受的第一项课题就是开展新型除草剂农作物防除课题试验。进行大田试验的节点往往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他白天蹲在地里,猫在草丛里,细致观察和记录;晚上经常“开夜车”,整理笔记,研究试验方案。他虚心向农工了解大豆草害防治方法,向县里有经验的植保能人请教,并与农垦厅(现省农垦集团公司)农业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经过一年多的实验,试验获得成功并得以在全场推广,从根本上解决了草害。1988年农场夏大豆种植面积即达到5万多亩,提高了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从那以后,农工们都称他“田秀才”。
而他本人却并不满足于做个“田秀才”,他以严谨的科研态度投入农业科技工作,先后参加了安徽省农科院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兼治新农药“粉霉灵”的研制和“奥普尔”技术推广,获得了安徽省科委颁发的“省级科技成果证书”和省农科院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实际工作中他体会到,在农场要胜任农业管理工作,既要做行家里手,又要做多面手。于是从1988年开始他涉猎种植业、养殖业技术知识的方方面面。这一年农场请和县“十大能人”之一黄耀祖来场指导大棚蔬菜生产时,他跟随黄耀祖学习1年,接着花了6年时间多次外出学习大棚蔬菜种植、食用菌栽培技术,搜集整理抄录相关资料、文摘达数十本。通过刻苦钻研和实践,王忠红掌握了蔬菜育苗、食用菌制种及栽培技术,并在寿县、霍邱、颍上、凤台等地传帮带出一批学生,指导他们实践,帮助他们创业发家致富。
天道酬勤,王忠红凭着勤奋和智慧屡有建树,渐渐在全省农垦乃至省内业界有了名气,一些农业投资公司开始到农场来挖人。2003年安徽安振投资发展公司在全椒基地急需相关专业人员,许以高出数倍于农场的年薪加绩效,请他高就,被他婉言谢绝;其后,寿州果树园艺研究所、合肥九〇一食用菌种厂、北京奥普尔农业生化有限公司、安徽徽隆集团公司等多家企业以高薪、高位“挖”他,他都不为所动,执意坚守农场,守望大田,无怨无悔。
有人说他“书呆子”、“死心眼”,问他为什么守着“糠箩”不去跳“米箩”,他说:“不忘初衷,只能始终,选择了一身土那就好好务农!”
大棚里追梦,在果蔬上滚爬的“王疯子”
寿县是楚文化的故乡,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出了西城门就进入了寿西湖农场的地界。寿西湖农场是安徽垦区沿淮规模最大的农场,拥有耕地6万亩,但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一直是农场发展的“短腿”。农场扼守寿县西线门户,但区位优势没有变成发展的优势。王忠红认为,“一麦一豆,有酒有肉”,沿袭这个传统可以维持温饱,但绝不是小康。随着农场职工加入养老保险,每年社保费的刚性增长与单一的收入形成反差。如何破解职工增收难题,成为农场发展的焦点问题。
按照安徽省农垦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寿西湖农场及时制订了高效农业发展战略,于2011年初组建高效农业发展公司,并把公司经理的担子交给了王忠红。
高效农业如何“高效”?王忠红向农场党委提出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设想并递交了具体方案,获得批准。从此,他扎进大棚里,一心念好大棚经。
零起步发展大棚种植,涉及从大棚规划、选址到职工培训等方方面面的事情。王忠红曾3次前往长丰、和县进行大棚选型、谈判、签约,2011年10月底大棚钢架终于运到地头。在接下来一个多月时间里,他白天指导职工进行大棚组装,传授育苗技术;夜间在地头负责材料保卫工作。两个月时间,首批大棚生产建设任务完成,2012年早春茬的大棚蔬菜,平均棚产值6000元以上,最好的产值达1万元。这两个月时间,王忠红嘴巴起了泡,眼睛熬出血,头发长了顾不上剪,胡子拉渣也不剃。农工喊他“王疯子”,他憨憨地一笑。
良好的开始并不是成功的一半。蔬菜生产,技术是关键,在2012年露地蔬菜生产过程中,一部分农工不听劝告,导致第一次育苗失败。王忠红用这次失败作为反面教材,把大家集中到地头上了一次课,“学生”们深受触动。
为确保“大棚开门红”计划实施,王忠红干脆住在棚头,从催芽、施肥、播种、覆土、浇水、控温等细节入手,手把手指导农场农工。在即将出苗的一个晴天中午,突然接到警报在1个多小时内大棚气温骤然上升到40多度,他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避免了高温烧芽。第二天早晨5点多钟,他又查看大棚状况,并以此为例,告诫职工们不得马虎,中午稍有疏乎,就可能造成整体育苗报废。夏季高温抗旱季节,他放弃夜间休息,调水、开启喷灌设备;暴雨季节,带领职工疏通沟渠清理杂草,确保排水畅通;产品收获时,又积极协调落实订单收购。9月份金秋季节,迎来了120亩“朝天椒”丰收时刻,考虑到鲜椒送货到亳州的难度,他又积极协商由对方来人现场收购,派人在地头为职工建设土炕烘干朝天椒。由于精心管理,第一茬“朝天椒”亩平均单产1000斤以上,当季产值1500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从而使2013年大棚一下子发展了120个。
农工何新海深有感触地说:“没有‘疯子’的疯劲,就没有我们的好收成!”
以基地为家,不计辛劳淡看委屈
王忠红不仅自己以大棚基地为家,还动员妻子从农场机关搬到基地生活。春节放假是别人享受假期的时候,但也是雨雪等恶劣气候易发时期,夫妇二人就当起了“临时工”。下雪时,不分昼夜及时察看和清理大棚积雪;下雨时,及时疏通排水;天晴时及时进行揭盖,控制温湿度,夜间还兼顾巡逻保卫任务。2012年春季大棚蔬菜刚上市时,基地夜间发生了2次偷盗,他就组织承包户轮流值班,夜间查岗和巡逻,并在大棚基地安装了无线高清监控,有效杜绝了偷盗的发生。
最令王忠红难忘的是2013年春节后,当时下起了30公分大雪,他和妻子夜间两次巡视大棚状况。可是到了第二天中午,由于光线强烈,韭菜大棚温度很快上升到30多度,他顾不上吃饭,带领妻子为公司36个大棚清理棚间积雪,卷膜放风、降低棚温,不计辛劳,保住了春韭。
王忠红夫妇以基地为家,一开始有部分人私下议论:他们天天吃住都在基地,是为了自己家种的大棚“干私活”,而他和妻子对此总是一笑而过,说:“相信自有公论。”他认为这是自己的岗位职责应该做到的,只要基地发展壮大了,达到了示范带动的效果,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重托,所受的委屈也就无所谓了。
两条腿走路,高效路上多点开花
瞄准特色促进高效。发展高效农业,必须以特色效益农业为依托,盯着市场走、围绕高效转、推进产业化、提高商品率。
王忠红在高效农业实践中摸索出了两条腿走路“走高跷”的方式:一是高效种植,比如蔬菜、瓜果的高产栽培;二是高效养殖,比如泥鳅、雁鹅的特色养殖,还有养猪、养羊等。因此,作为植保出身的王忠红在领军大棚蔬菜之后,不遗余力地推进高效养殖发展,并很快成为养殖户心里的“主心骨”。
泥鳅养殖户王修路在王忠红帮助下走出了一条致富路。王忠红多次前往王修路的育苗基地和养殖场,为场地规划、学员培训等积极出谋划策,并在养殖的基础上,开发了“培训经济”,据不完全统计,仅学员培训年收入达15万元,年种苗和成品产值40多万元,现正在积极谋化进一步扩大。
王忠红为皖西大白鹅养殖户张贵安、张国忠,雁鹅养殖户黄寿云在跃进河埂林地规划养殖地点,现在他们的皖西大白鹅规模5000只,雁鹅规模1500只,年产值150多万元,效益50多万元。
此外,他还帮助李青海完成特种养殖合同签订,鼓励开办“农家乐”,现特种养殖黄颡鱼40亩、生态甲鱼40亩、垂钓塘100多亩,年产值400多万元,效益50万元以上。这些都成为农场高效农业蓬勃发展的典型。
身处发展高效农业的一线,王忠红认为,抓好无公害生产,确保食品安全,才是高效农业发展的康庄大道。为确保无公害生产,王忠红从加强培训和现场监督着手,倡导施用农家肥、有机肥,少用化肥,要求种植户严格自律,指导使用无公害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确保生产出来的是“放心菜”。
下一步,如何利用城郊型农场优势,抓住寿县“南工北旅”的发展机遇,将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加快发展,创立品牌是王忠红在高效之路上追寻的梦。
(作者单位:安徽省农垦集团公司)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