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换新颜

时间:2014-05-30作者:丁履枢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9期

    人们常常将事物的重大变化称为“沧桑巨变”,说的是沧海变成桑田这样的变化,这是对世事变化夸张的比喻,现实世界很难有此种真象。但前几年我在农垦领域的一个小点上,看到了现实世界发生巨变的真实状况。

渺无人烟的荒原上建立起了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镇

    我参加北大荒早期开发建设时,第一个落脚点是位于嫩江县境内的黑龙江荣军农场,就是现在的农垦九三管理局所在地。2008年秋,我年已86岁,依旧深深怀念那个地方,毅然决定去那里再看看我生活过的故土。
    1950年4月,我初到时,看到的是望不到边的荒野,荒野上有日本侵略者“开拓团”扔弃的几个破房框子。2008年9月3日,我再一次到达这个地方,住进九三管理局宾馆。这所豪华的高层建筑宾馆,就是当年一处破房框子的位置所在。我在客房里凭窗瞭望,宾馆门前是一条宽阔的水泥马路,马路两侧是连在一起的高楼大厦,向纵深望去,全是成片的楼房,俨然已经成为一座新兴城镇。这里不仅各项现代化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而且社会化服务体系,如银行、邮政、电讯、商场、医院、学校、政法和公安等都很健全。更令我高兴的是这里有所重点高中,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该校的毕业生高考录取率在全省名列前茅。
走出宾馆,柏油马路的东端,有一座造型奇特的高层建筑物,那是新建的九三农垦博物馆,陈列着垦区开发建设时具有艰苦创业纪念意义的物品。在这些陈列品中,我发现有我在1956年写的一本由北京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兴安岭边的国营九三荣军农场》小册子。我的思绪一下子回想到了小册子记载的内容:告诉人们在祖国版图的最北端、兴安岭边一大片空白处,已组建起一个由鹤山、八一五、荣军三个农场合并而成的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机械化农场;告诉人们许多农垦人在这里“汗滴禾下土”,也告诉人们,吃到北大荒生产的粮食的人,应当深深体会“粒粒皆辛苦”!这是当时我在《人民日报》发表多篇通讯的整合缩编。这50多年前的经历,早已往事如烟了。

“拉哈辫子”变成连片的美丽楼房

    九三垦区有十多个农场,组成密集的农场群。大西江农场场部,那是我曾经很熟悉的地方,可如今旧时景物已无任何痕迹。农场办公大楼前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广场,两侧有两条美丽的长廊,广场一隅有多套健身设施,远处是一大片漂亮的居民楼房,而在农场建立初期,这里都是叫做“拉哈辫子”的房子。这种房子是把杂草一把一把地拧成辫子样放进稀泥里,沾满泥巴,然后挂在木制房架上,里外再抹上厚厚的泥巴。我住过这种房子,防寒能力很差,冬天早晨起床,棉被冻在拉哈辫子墙上,拽不下来。而现在已变成了二层小楼,“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卧室书房,客厅沙发”!
    据了解,截止到2009年,黑龙江垦区113个农场已有1430栋楼房拔地而起。农垦人的住房有了较大改善,但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荒草野甸上建成现代化大型火车站

    九三垦区开发之前,就有一条铁路通过这里,但在管理局(原荣军农场场部)附近没有火车站。早些时候铁路通过的这个地方,是一片荒草野甸,叫做“二巴州养路工区”。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荣军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培植到荣军农场考察时,农场领导向他反映,希望在这里建个火车站。刘培植回去不到一个星期,铁道部门就派人来,很快建成了一个小小的火车站,名叫“双山站”。随着农场开发建设的快速发展,双山火车站多次升级扩建,但多年一直叫双山站。这次我来到火车站时,远远地望见一座现代化大型火车站大门上端,有一米见方那么大的三个红字:“九三站”。“双山站”已改名“九三站”,与管理局的名字一致了。这是这里重大变化的一个标志物。同时还有更大的变化:原来渺无人烟的大荒甸子上,随着火车站的扩建和农垦事业的发展,变成了一个繁荣的新兴城镇。这里有收购农场粮食的国家大型粮库;有各农场设在这里的办事机构;有繁荣的商业;有众多不同类型的工厂;也有大片华丽的楼房。
    在返回途中的火车上,我想了许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总路线”、“人民公社”高喊“一天等于20年”的年代,伴随产生了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换了人间!”换成了什么样的人间?当时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大问号!但现在我看到的这些景况,是实实在在地换了人间,是民富国强的康庄大道,是人们奋勇前进创造的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曾任本刊副主编,现已退休)
责任编辑:昝莹莹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