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再加上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片面追求城市建设规模扩张的城市化偏差等影响,城乡关系发展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乡融合步伐,为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新动力。
一、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城乡融合发展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根深蒂固,对解决“三农”发展问题形成了巨大的阻滞。城乡融合的关键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近年来,我国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设立了一系列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力开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的尝试,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谐社会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破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藩篱,需要重点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居民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效率平等、分配平等和社会保障平等,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城乡融合:构建互融共生的城乡形态
城市与乡村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形态。将来城市发展,必然是城乡结合型,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将会日益缩小。
(一)城乡融合是城市与自然的有机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城乡融合就是要建立兼具城乡之利而尽量避其弊的人居环境。城市与乡村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城市的有利条件在于有获得职业岗位、良好的文化教育和享有各种服务设施的机会,不利条件为人类生存空间狭小且环境日趋恶化;乡村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但是乡村中没有城市中的现代化物质设施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应当使城乡相互融合,创造兼具城乡特点的人居环境。
(二)城乡空间布局是亦城亦乡的空间结构
城乡对立首先表现在空间上分隔,因此城乡融合也应该首先在空间上进行融合。从城市发展的历史及趋势来看,亦城亦乡的空间结构是人类聚落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状态。亦城亦乡的空间结构,其目的是要通过城市与乡村要素在空间上的结合与融合,实现城市和乡村在功能上互补。其本质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创造既能充分利用和享受现代城市生活又具有自然与田园之美的理想家园。
三、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城乡一体化
(一)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第一要务
城乡融合建立在城乡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要求兼顾城市和乡村两个方面,以实现城乡经济协同发展为第一要务。推进城乡融合不能单纯把城市创造的财富转移到农村的方式进行,而要在继续推进城市繁荣发展的同时,通过政策支持和城市带动增强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农村地区发展,首先要进行政策调整,改变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切实推进城市反哺农村,给农村发展倾斜扶持政策;其次是推进城乡之间的产业对接,把城市的产业链条往农村延伸,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鼓励产业和要素下乡,同时要注重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培育和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二)城乡统筹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基本路径
城乡统筹要兼顾城市和乡村矛盾的双方,用辩证法处理好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实施城乡统筹的主体是政府,即在政府主导下,按照统筹兼顾的方法处理城乡关系,改变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模式。时至今日,依靠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原始积累的任务早已完成,到了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城乡统筹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方法。
1、社会融合——打破城乡壁垒。城乡融合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加快城乡生产要素之间的流通,加速城乡生活方式的交融,促进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互融互通,促进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消灭城乡之间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2、经济融合——统一生产力布局。城乡融合是通过分析经济发展规律,从城乡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统一布局城乡生产力,强化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3、生态融合——城乡景观协调。城乡融合并不是城乡无差别的境界,城市要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不仅要保有自身特色生态景观和人文环境,也要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加速现代文明对乡村文化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加强城市与乡村的生态连接,以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城市提供多样的生态服务,再造和谐的城乡生态,实现城市与乡村的生态融合。
4、空间融合——区域合理分工。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城乡融合要密切城市与乡村的依存度,增强城市与乡村相互之间的可进入性。哥本哈根以从中心向外围放射状布局的铁路为轴线,建设完备的城镇体系并通过发达的交通和老城区相连,最终形成以铁路为“手指”(finger),站点或附近城镇为“珍珠”(pearl),老城区为“掌心”(palm)的空间布局。减少了农田侵占,在“手指”之间保留大量的绿色开敞空间,用作自然的林地、农田、河流、人工改造的公园、绿地等,强化了城市与乡村的空间联系。
5、文化融合——城乡均等发展。城市文化意味着现代化和潮流,乡村文化意味着传统和乡土。文化融合是城乡发展的前提和纽带,是城乡发展的灵魂和生命,无论从城乡经济形态到城乡精神形态,都是以多维度的方式呈现。相比较而言,城市文化相对开放,乡村文化相对保守,但乡村文化要维持自身的根本特性,也就是乡土性,确保在发展中不因城市文化的冲击而失去本性,也不会随波逐流失去自己的特色。城乡文化的融合并不意味着一方对另一方的入侵,相反更多的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交流和共同发展。
6、制度融合——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融合要靠制度来消除各种制度上的壁垒和政策上的栅栏。城乡统筹的关键在于“统”,不仅要统筹城乡资源利用,还要统筹城乡建设投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社保事业。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是根本保障,而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无疑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两大驱动力。
四、城乡融合的主要模式
城乡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不断加强,要素流动不断加快,促进了城市及乡村社会经济全面繁荣。城乡融合关键在乡村,我国许多村庄已经走上了城乡融合、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根据先进典型示范村的发展特色,大致可以划分为五类村庄:
(一) 主导产业强村
农业领域某一专门行业高度发达,成为村庄发展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一类型的村属于主导产业强村型。
四川省郫县农科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境内,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是“农家乐”的发源地,被誉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公园”。该村按照国家级旅游景区建设标准,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促进了农家乐全面提档升级;通过组建景区物业管理公司,改善了环境卫生条件;通过开通旅游专线,畅通景区道路网络;通过推动景区亮化工程建设,打造特色乡村,提升了农科村的整体形象和品牌效应。
(二)二三产业富村
工业、建筑业或服务业高度发达,成为村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村里创造大量财富,带动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这一类型村属于二三产业富村模式。
浙江省宁波市滕头村,位于奉化城北。30年来,滕头村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推动产业发展。围绕“碧水、蓝天”开展生态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立高科技蔬瓜种子种苗基地、植物组织培养中心、 农业观光示范区等,形成集“精品、高效、创汇、生态、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发展格局,形成别具一格的生态经济区,在国内外颇享盛名。2014年,全村70多家生态企业共创造社会生产总值8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6万元。这个昔日“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如今拥有“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等多项荣誉,2012年,滕头还作为全球唯一乡村入选上海世博会最佳生态实践案例。
(三)实用人才兴村
具有某方面特长的能工巧匠和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经营头脑的带头人是村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他们通过发挥示范带领作用,在发展本村经济、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了显著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类发展案例被称为实用人才兴村模式。
陕西省户县东韩村,地处户县北大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全村242户,959人,600余亩耕地,人均纯收入6500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小康示范村”、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称号,被誉为“陕西第一村”。东韩村的发展离不开带头人老书记史可训的带领。史可训,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劳模。担任党支部书记28年来,史可训同班子成员一起带领群众走过了一条艰苦创业和科技兴农的发展之路。从1984年开始,史可训先后带领村民办起了东韩饮料厂、东韩副食厂,西安市旋播机厂等;从1998年开始,引进京西双鹤药业、三鑫玻璃厂、光电器材厂、机电厂等15家企业进村,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工业区;1987年5月,史可训首先萌发了新村建设的想法。1993年完成新村规划,实施有序搬迁,逐步提高新村的城市化品位。东韩人又充分发挥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潘晓玲、王乃良等人的作用,广纳文脉,建起了3个农民画庄,农民画家常年现场作画,实地表演。前来参观、欣赏、购买的各地游客源源不断,带动了“农家乐”发展,提供餐饮、住宿、娱乐、休闲、度假、农民画、剪纸的观赏、制作等为服务,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四)生态家园立村
得天独厚的农村自然环境、富有效益的农业生态环境、内涵幽远的农村人文环境和方便适度的基础设施环境共同构筑良好的生态家园,村民们在这里幸福地生活、劳作。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衍生出优秀的绿色农产品,为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收入,也吸引了大量的市民休闲,带来大量的服务业收入。这类村庄发展方式被称为生态家园立村模式。
西霞口村位于山东省荣成市成山镇,地处胶东半岛海岸线最东端,所辖成山头景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中国好望角”,是中国最美丽的八大海岸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西霞口村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坚持壮大村级经济与提高村民生活同步推进,改善村容村貌与培养文明新风两手齐抓。近年来,不断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着力推进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等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景区建设,重点推进生态乡村打造,全力建设宜居生态家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充分的肯定。
(五)支部组织带村
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尤其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和一个有能力、有威信的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成员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团结带领全体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坚持发展,走强村富民的新农村建设之路,这一道路被称为支部组织带村模式。
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距离县城17公里,现已成为幅员3.6万亩,198户、956口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拥有35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10亿多元总资产。兴十四村多年来始终坚持引智战略,围绕“农”字做文章,发展规模化绿色现代农业、生态型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生态产业园,形成了农业围着工业转,工业围着市场转,工业反哺农业和农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链条产业、集团推进、规模经营、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格局,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住宅别墅化、村风文明化、管理民主化、多数村民非农化,被誉为“龙江第一村”。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