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路径

时间:2014-03-11作者:文/张晶如 王萌硕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7期

    农垦经历上世纪的辉煌、世纪之交的困境和新世纪的改革创新三个发展历程后,已经进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农垦小康社会”的全新发展阶段。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实现“两个率先”,是国家赋予农垦新的历史使命。农垦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推进大多数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包容性增长之路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重庆农垦在推进包容性增长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一些成效。笔者对重庆农垦的包容性增长路径进行了一些研究,希望能对城郊型农垦的改革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创新产权多元化路径,在国资民企共赢中焕发机制活力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郊型农垦,典型特征是服务于所在城市的农产品供应,只有区域影响,没有规模优势,更无行业地   位。这种自我满足的发展方式,根源于特定历史时期国营机制所带来的自我优越感。进入市场经济后,农业已经成为一个竞争较为充分的产业,农垦的竞争对手不仅包括千千万万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农业企业,还有汪洋大海般的个体农业经济。城郊型农垦手中大多没有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性资源,要在市场竞争中继续扛起农垦这面旗帜,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寻求市场内在动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推进产权多元化,是提升国有企业经营活力的重要方式。但是,怎样推进产权多元化?重庆农垦认为,产权多元化不是简单的加法,应当是基于全行业结构重组视野下的产业过剩资源的减量,也就是说,通过资源重组整合,推进行业资源供应量与市场需求量的总体平衡,从而确保民营资本在推进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造的同时,与国有资本共享持续性发展的经营活力。因此,产权多元化做的是股权结构的加法、行业存量资源的减法。
    2007年7月,按照重庆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重庆农垦整体接收了重庆大正肉类食品公司。彼时的大正公司,是一家特困企业——2000多名国有身份的职工,守着上世纪50年代的3万吨冻库资源,人均月收入不足800元。产权单一、机制僵化,是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为促使企业尽快脱困,重庆农垦决定引进民营资本,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大正公司,并制定出到2015年建成10万吨冻库规模、实现150亿元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规划。恰在此时,民营企业武汉万吨冷储物流公司(以下简称武汉万吨公司)悄然进入重庆,作出了与重庆农垦几乎一样的产业发展规划。两个10万吨的发展规划,远远超出重庆2015年的冷链物流市场容量。重庆农垦敏锐地意识到,单靠新建项目,以量的增加来赢得市场的方式,并不一定会实现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初衷。于是,重庆农垦迅速向武汉万吨公司表达合作意愿,并于2008年初合资建立重庆农垦控股的重庆万吨冷储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万吨公司)。通过3年的发展,到2011年底,重庆万吨公司就实现建成10万吨冻库、达到150亿元交易额的发展目标。重庆农垦与武汉万吨的合作,让重庆冻库资源从可能的20万吨减少为现实的10万吨,大正公司的产权多元化改革,真正实现了国企与民资的共赢。
按照同样的思路,十七大以来,重庆农垦对8家企业实现了产权多元化的改革,并在改革的同时,把产权多元化的加法做成产业存量资源的减法,在民资国企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中,实现了重庆农垦的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实现资产总额89亿元,是2006年底 30亿元的2.9倍,年均增幅近20%;经营收入85亿元,是2006年底17亿元的5倍,年均增幅近40%;利润近3.1亿元,是2006年底5000万元的6.2倍,年均增幅近50%。

二、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在政企银农共享发展成果中做强现代农业

    重庆农垦认为,城郊型农垦要继续发展,必须跳出城郊看农业,不能只把自身仅仅看作农产品的生产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农业产业链的组织者和整合者,在这个产业链中,农民不再只是订单的生产者,金融资本不再只是农业的旁观者,支农政策也不再只是零散的分布者。按照这一思路,重庆农垦大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取得积极成效。
    南方发展乳业难度大,奶牛养殖比较效益低下,农民不愿意养牛,企业养牛也无利可图。但重庆农垦迎难而上,在2007年提出“7万头安全奶牛发展行动计划”,计划5年实现重庆农垦可控奶牛规模达到7万头。支撑这个大目标实现的,是创新的产业链组织模式。重庆农垦以所属“天友”乳业的乳品加工业为基础,3年间整合政府、银行、民营企业主、农民资金超过10亿元,在重庆近10个区县建成投产超过20个奶牛基地,到2012年底,重庆农垦本地可控奶牛规模达到4万头,并在外省区发展了奶源基地;本地奶牛单产量比农民散养提高15%,累计带动超过3万农户通过奶牛养殖、饲草种植、鲜奶物流增收致富。农民致富了,金融资本从农业获得收益,政府的支农政策也因为具体的项目而得以活化。就重庆农垦而言,获得的是乳业产业5年间的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集团乳业产业资产规模达到10.5亿元,较2006年的5亿元增长1倍;年经营收入实现16.5亿元,较2006年的4.39亿元增长275%;实现年利润4786万元,较2006年的2206万元年增长117%。
    生猪产业对重庆农垦而言,是一项全新的产业。2007年,重庆市政府将原属于重啤集团的三户生猪养殖企业划归重庆农垦。猪肉是西南地区的重要消费品,生猪产业大有可为。重庆农垦做大生猪产业不能光靠自己养猪,也要通过做强猪肉食品加工业,用产业链终端整合产业要素资源,才能做大全产业链。按照这一思路,5年来,重庆农垦整合华牧公司,获得1条200万头年屠宰能力的生猪屠宰线,占据重庆主城区40%以上生猪屠宰量;整合德佳食品公司,成为中粮集团“梅林”系列猪肉罐头食品的唯一指定生产商,并获得港澳、东南亚猪肉食品销售通道。畅通的产业链终端通道,极大增强了重庆农垦整合生猪产业链上中游的能力。近年来,重庆农垦引导农户创办生猪微型养殖企业,按照“三权抵押+农民微企(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整合农民创业资金、支农资金、三权抵押资金,建设企业担保还贷、兜底销售的重庆农垦生猪体系。目前,已整合资金超过5亿元,带动近2000农户加入生猪养殖体系,预计5年将整合资金超过10亿元,建成出栏总规模400万头的生猪产业联动体系,实现农户年增收共1.5亿元。在确保利益各方共赢的同时,重庆农垦生猪产业也获得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生猪全产业链经营收入近30亿元,利润近1亿元,集团已经成为重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猪产业企业。
    要支撑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还必须破解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难题。重庆农垦推动产融合作、政企合作,取得较好效果。2008年投资1.6亿元参股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获得5亿元授信额度;2010年12月16日重庆农商行在香港交易所H股成功上市,集团1亿元股本金增值近5亿元;与国开行、重庆银行等合作,获得近20亿元授信额度;实施自有农场土地政府平台公司战略收储,获得10亿元土地资源换现金;打捆集团资产,开展集团统贷分用统还联保融资,实现融资2亿元;2010年,与浦发行合资兴办巴南村镇银行,集团获得统筹城乡发展、“两翼”农户万元增收项目3亿元贷款额度;2011年与兴业银行重庆分行合作,成功发行5亿元企业融资券;2012年,成立重庆兴农投小额贷款公司,为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提供金融资金保障。5年来,重庆农垦获得各类形式金融贷款总额近45亿元,年均融资近9亿元; 累计争取各种资金2.4亿元,年均资金争取量近5000万元。
    正是以这种创新的农业产业链经营模式,重庆农垦担当起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乳业产业链生产的乳制品占据重庆80%以上市场份额,生猪产业链的养殖规模占据重庆40%以上市场份额,水产品产业链的“三峡有机鱼”担纲长江三峡生态渔业的建设,冷链物流产业链的冷冻肉食品、农产品占据重庆90%以上市场份额,生态鸡产业链的绿色鸡蛋占据重庆40%以上市场份额。

三、打造安全农产品食品供应链,在建设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探索中示范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农垦不能单就农业谈农业,还必须站在全社会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就整个社会领域而言,农垦示范引领现代农业的终极目标不只局限于“三农”,更应该是增进全体消费者的福祉。而农垦在这一方面,最能有所作为的就是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安全农产品食品,用农业的方式建设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基于这样的判断,重庆农垦正在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在让更多人共享农业发展成果的科学发展之路中,努力做大做强。
    乳制品安全,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重庆农垦的“天友”乳制品,在近5年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黄曲霉素事件、塑化剂事件中,无一批次产品发现问题。但是,重庆农垦并未高枕无忧,而是把提升奶牛养殖的科技水平作为建设乳业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突破口。2011年初,重庆农垦引进全球知名的以色列阿菲金公司奶牛养殖、管理技术和全球领先的美国原种胚胎牛基因组和繁育工程技术,按照国际奶牛养殖业标准,在宁夏中宁县建设中以合作万头高产优质奶牛示范牧场、10万亩优质苜蓿草种植基地,5年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年产优质生乳超过6万吨,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养殖技术落后和饲草被有害物质污染而造成的生乳安全隐患。科技创新,让重庆农垦的乳业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重庆农垦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词。2011年以来,重庆农垦在奶牛繁育与养殖技术、乳品灌装技术、生猪零排放养殖技术、养殖废弃物微生物分解技术、长江三峡滤食性水产品养殖净水技术、长江濒危水产物种人工繁育技术等十几个重点领域推进科技创新,取得积极效果。特别是2012年,重庆农垦更是制定《科技创新工作细则》,建立5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种子基金,拟定29个农业科技实施项目,启动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工作,推进国家级乳品研发中心建设,科技创新工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方位展开。
    农业种植业中的化肥、添加剂和激素的滥用,已经成为危害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为此,重庆农垦正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2011年,引进国内先进微生物分解技术,按照国家级有机农业标准,在重庆合川钱塘镇建设4000亩循环农业示范园,成为引领重庆生态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同时,以在宁夏中宁县建设的中以合作万头奶牛现代牧场为基础,逐步在中宁全县70万亩耕地推进循环农业技术和生态高效农业种植标准,建设中宁复合循环经济区,既有效分解万头奶牛养殖废弃物,又助推中宁枸杞、砂西瓜进一步成为全国知名生态农产品,努力建成西北地区具有示范效应的循环农业经济区。
    在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循环农业之外,重庆农垦还快速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化建设工作,助推食品安全建设。十七大以来的5年间,共建成153个标准化规程和制度,27个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认证、12个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形成了2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重庆著名商标、3个重庆名牌的名优农产品品牌群。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马列部  重庆市农垦局)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