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我国菠萝产业发展现状,从流通和资源两个角度对全产业链进行了分析,并对世界菠萝产量居前十位国家的产业链进行了竞争优势比较。从龙头企业带动、纵向组织联合和“互联网+”3个层面,提出促进我国菠萝产业链优化的管理途径。
关键词:菠萝产业链;产业链竞争力;优化途径
菠萝为我国热区五大水果之一,16世纪时传入我国,是热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也是世界菠萝主产国之一,现有70多个品种,主要集中于广东、海南、云南、广西、福建以及台湾地区[1]。2014年我国菠萝种植面积7.05万公顷,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7.63%,居世界第五位;总产量143.3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17%;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一、菠萝产业链的内涵
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间存在着广泛的产品、市场与技术等联系,这些产业在空间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时间上顺序发展,有机衔接,形成的链条式的关联关系形态,即产业链[2]。菠萝产业链就是产业链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以菠萝为核心,依托国内外市场对菠萝及其加工产品的需求,联接生产、加工、销售的技术经济流程,汇聚资金、土地、劳动力、科技,所形成的网络结构。主要包括良种选育→菠萝种植→市场销售→鲜食菠萝消费;鲜菠萝→简单粗加工→菠萝罐头或菠萝汁加工→菠萝加工品销售;菠萝生产及加工废弃物→精深度加工→菠萝酶、菠萝纤维等三大产业链。
二、我国菠萝产业链现状分析
我国波萝产业链具体表现见图1。其链涉及到农业、工业及服务业等众多部门,每一环节均涉及若干技术经济。依据全产业链理论,可以从产业链流通和资源构成两个视角对我国菠萝产业链进行分析。从流通角度,分解成生产链、加工链、流通链和需求链;从资源构成角度,分解成价值链、组织链、信息链、资金链和科技链。
(一)基于流通视角的菠萝产业链现状分析
1.生产链现状分析
优良菠萝苗的选育是高效菠萝生产链的开端。但我国菠萝良种培育工作相对滞后,品种结构较不合理。广东和海南菠萝种植面积占我国总种植面积的84.05%,是我国菠萝主产区,但约有80%以上的菠萝面积是巴厘种,20%左右的面积是沙捞越和传统品种的神湾种、土种等[3]。“合作社+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合作经营模式已在广东和海南两大菠萝主产区逐渐推广,但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为主。
菠萝生产链也是劳动力和农业技术高度协作的过程。菠萝在生长中对肥料、水资源需求十分巨大。目前我国菠萝种苗、除草、施肥、浇水、催花及采收均需人力劳动,机械化应用尚未普及。在菠萝种植的农忙期及采收期,经常雇不到劳动力。而且由于采收期过于集中,滞销积压现象在各地屡有发生[4]。
2.加工链现状分析
在热带水果中,菠萝加工产品是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产品[5]。我国传统的菠萝加工产品主要有菠萝罐头和菠萝汁,加工厂多分布于海南、广西及广东,均以菠萝罐头加工为主。大多数生产厂商的产品单一,综合利用率低。边角果肉及果渣、果皮、果叶直接废弃,未能将菠萝各部分有效利用[6]。我国广泛种植的“巴厘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菠萝罐头及菠萝汁的加工品质。
国际上以菠萝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产品较多,如菠萝蛋白酶、菠萝纤维、菠萝果脯、菠萝饲料、菠萝酒和菠萝生物有机肥等。在我国,研制最广的菠萝深加工产品为菠萝纤维及菠萝饲料。但大多数菠萝深加工产品仍停留在研发阶段,实际投入生产的产品较少。
3.流通链现状分析
在消费市场上,海南与广东的菠萝销售存在着竞争关系,两地市场相互冲击强烈[7]。每到菠萝成熟季,就会有收购商与菠萝种植户联系,确定好收购价格、收购量及单果重,再雇佣汽车将鲜食菠萝由竹筐简单包装后贩运至大型市场,批发给超市和小商贩。因为运至的菠萝要在短时间内销售完,又苦于销售途径,所以很少有种植户自己将菠萝运至批发市场销售。但近几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优质菠萝通过互联网途径销售的销售量增长迅速。
由于长期以来对菠萝采后保鲜的忽视,菠萝采后质量损失和由病菌引起的病害往往影响整个菠萝流通链,致使提升附加值的重要环节缺失。我国每年约有25%的产品因腐烂变质不能利用,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白白消耗掉了[8]。
4.需求链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东盟等出口贸易合作组织,一系列降低关税甚至东盟热带水果零关税等政策的提出,使得菠萝需求链不断拓展。我国菠萝消费主要包括国内消费和出口消费两部分,消费类型包括鲜干菠萝、菠萝罐头、菠萝汁和浓缩菠萝汁4种,消费对象以国内市场的鲜食消费为主。由于我国自然环境及气候特性,菠萝的上市时间多为北方地区的“果荒季”,所以特别受东北消费市场的欢迎。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菠萝产业的进出口贸易波动剧烈。进口对象国多为东南亚国家,出口对象国集中欧美地区。鲜干菠萝的国际贸易存在着很大的贸易逆差,且增长迅速。菠萝加工品则为贸易顺差,进口量回落,出口量增长显著。其中,菠萝汁的出口量增长最为迅速。
(二)基于资源角度的菠萝产业链现状分析
1.价值链现状分析
我国菠萝在采收后经简单分级包装后就进入流通环节,缺少清洗、杀菌、分级及包装等提升果品附加值的流程,且滞后的冷链运输和采后保鲜技术也严重影响了菠萝的贮藏期、品质和口感,缩短了菠萝产业链条。我国菠萝产业整体缺乏品牌意识,除广东“愚公楼菠萝”外,并无其他著名地理标识。菠萝罐头、菠萝汁等菠萝初加工产品在国际上更无名优品牌。
2.组织链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菠萝种植仍以家庭生产为主,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种植基地、加工基地及出口基地较少。小规模的种植组织形式抵御市场波动及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各菠萝合作社及专业协会对整个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仍不明显。大型的加工企业较少,缺乏对菠萝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3.信息链现状分析
菠萝信息链的不畅往往使得菠萝种植户和收购商的信息不对称,菠萝收购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一方面,我国鲜销农产品服务的信息网络平台仍不健全,农民获得信息的途径十分单一。另一方面,是种植户主动获得市场信息的意识较弱,被动等待收购商联系,缺乏菠萝产业市场的话语权及定价权。
4.资金链现状分析
菠萝产业的资金配置不合理,大多数的资金用于种植环节,加工和销售环节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较少,降低了整个产业链条的经济收益。金融政策的农业保障仍不完善,农户小额贷款金额小且手续复杂,种植户大部分不愿办理。菠萝产业无良种补贴及农资补贴,农业保险宣传力度不足,种植户参保投保意识薄弱。
5.科技链现状分析
品种结构是制约我国菠萝产业链发展的瓶颈之一。虽然农民也意识到良种菠萝的市场优势,但由于良种菠萝种植技术推广仍未普及,农民缺乏相应的种植技术,不敢尝试。而在传统菠萝种植过程中,同样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化种植技术,经常出现肥料和农药滥用现象,不仅影响果品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成本。
三、我国菠萝产业链竞争力评价
引入衡量一个国家某种产品或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大小最具有说服力的指标[9]—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这4种菠萝加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确定菠萝及其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计算为:RCAij=(Xij/Xi)/(Xwj/Xw)。其中,Xij代表i国j产品的出口额,Xi代表i国所有产品的总出口额,Xwj代表世界市场上j产品的总出口额,Xw代表世界市场所有产品的总出口额。若RCA>2.5,表明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强;1.25<RCA<2.5,则表示国际竞争力较强;0.8<RCA<1.25,则表示国际竞争力中度; RCA<0.8,则该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经计算得出2013年世界菠萝产量居前十位国家的比较优势(表2)。
这10个国家是世界菠萝主产国,也是主要出口国。2013年这10个国家菠萝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48%。从表2可以看出,10国间菠萝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数RCA差异较大,国际竞争优势表现相对集中。哥斯达黎加是世界菠萝最大产量国,鲜干菠萝国际竞争力也最强;菲律宾菠萝罐头和浓缩菠萝汁的国际竞争力最强;哥斯达黎加菠萝汁的国际竞争力最强。其他各国的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表现并不理想。
我国菠萝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均较弱。菠萝罐头国际竞争力优于浓缩菠萝汁,也优于鲜干菠萝。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我国的鲜食菠萝在国际贸易中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反应,为贸易逆差,每年需大量进口。而在菠萝加工产业,如菠萝罐头仍存在一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为贸易顺差,出口量稳定增长。所以,发展菠萝产品的加工业,延长我国菠萝产业链条,可以更好的发挥我国农业资源,提升菠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我国菠萝实施全产业链优化的途径
全产业链是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经过种植、贸易、分销、物流、加工、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每一个环节,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的食品供应全过程。
(一)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我国菠萝产业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少全产业链大型龙头水果加工企业引领。因此,应将上游菠萝生产企业、中游菠萝流通企业、下游菠萝加工、销售企业进行重组、并购和整合,组建一个完整贯通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集团,实行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战略。同时,实现菠萝从田间到餐桌的标准化服务,可使产业链终端的消费需求反馈给产业链起点的种植,提升整个产业链的协调能力。
(二)多经济主体纵向联合
菠萝的产业链涉及众多经济组织,如产前的农资商,产中的农户、合作社、企业,产后的加工商、物流公司、销售商等。单纯的龙头企业带动,则需要企业具有相当的经济及技术实力,而多组织的纵向联合则更为灵活,易于实现。应将各种纵向组织关系内化,形成“农民合作社+流通企业+加工企业/销售终端”的稳定合作链条,减少产业链运行的纵向成本及各环节的不确定性,提升菠萝种植户的经济收益,稳定菠萝市场减少价格波动。
(三)“互联网+”推进产业链新模式
从最初的“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到现今的“互联网+种植”,“互联网+”平台正在贯穿整个产业链。将各个菠萝产业链节点重新联接整合,不仅可以实现名优菠萝的网上销售,还可以进入“互联网+农资”降低生产成本,建立农资可追溯体系,提升农资可靠性。 “互联网+金融”寻求种植合伙人,“互联网+农技专家”在线指导种植,“互联网+管理”预警菠萝种植面积及催花上市时间,“互联网+物流”预警菠萝主销市场的销售量,“互联网+追溯”保障菠萝产品质量,从而建立我国菠萝产业的大数据中心,将菠萝产业链的现有资源重新组合,实现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