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载体,也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型国有企业、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广西农垦糖业集团,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在国内国际的竞争力,做大做强企业?笔者认为,必须改变现状,调整结构,进而通过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尝试走出转型升级之路。本文试图通过查找、分析当前广西农垦糖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情况和问题,解决困难,理清思路,提出建议。
一、广西农垦糖业的基本情况
广西农垦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垦糖业)是广西农垦局所属的自治区大型国有企业,也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旗下拥有10家制糖企业、2家酒精厂、1家低浆厂、1家生物有机肥公司、1家牛业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了精制白砂糖,优级白砂糖,赤砂糖,食用酒精,朗姆酒,糖醛,纸浆、有机肥、肉牛等。2014年,农垦糖业产机制糖84.77万吨,占广西糖产量的7.9%,占全国产糖量的5.2%;同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6.3亿元,占广西农垦集团营业总收入的34.5%,是广西农垦的支柱性产业和核心重点企业。
二、农垦糖业发展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传统的“种好一根蔗,煮好一罐糖”观念影响下,加上客观原因,在较长一个时期,农垦糖业发展方式落后,产品单一、质量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一)企业经济效益不佳。
食糖市场好,企业效益过得去,但也仅是维持简单再生产。若要进行技改,光靠企业自身积累难以支撑,非得举债才可满足技改 投入。一旦食糖价格走低,企业效益就一落千丈。从近几年白糖市场忽跌忽涨、而且更多是跌多涨少的情况看,农垦糖业发展甚为艰难。如自2012年白糖市场进入熊市,市场价格从7600多元/吨一路走低,最低时跌到4100元/吨,直到2014年9月才开始走出反弹行情。随着市场价格变动,农垦糖业2012年白砂糖销售利润为50元/吨,2013年跌至-375元/吨,2014年为-890元/吨,由此可见,要做大做强农垦糖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传统、单一的发展方式,抛弃指望糖价高企不跌的幻想。
(二)原料蔗生产仍属于粗放式管理,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当前农垦糖业糖料蔗的增产仍然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取得,在甘蔗与其他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蔗区面积呈萎缩趋势。据农垦糖业农务部门2015年的统计数据,农垦糖业蔗区面积已从2011/12榨季的108.1万亩,缩减到2014/15榨季的100.6万亩,降幅达6.9%。如按平均亩产5吨计算,仅此一项就减产原料蔗37.5万吨。此外,蔗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有效灌溉面积较低;受现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制约,农民种植糖料蔗的方式主要还是农户分散种植,无法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和收割;部分蔗区甘蔗种植品种结构不合理,低糖品种仍在种植等等。因而导致了原料蔗供应不足、产糖率不高,且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农垦糖业的有效发展。
(三)产业链各节点分工协作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最佳效益
近年来,农垦糖业虽然也在问题和困难中不断地寻求解决办法和出路,积极延伸产业链,并初步构建了以蔗糖为主业,涵盖酒、浆、纸、生物化工及养殖的产业发展格局,探索了糖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子,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尚未取得明显效果。笔者认为,其中原因是产业各节点分工协作程度还处在起步阶段,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多。尤其是在如何抓好原料蔗生产上制约因素重重,企业技术改造、上新项目、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系列问题尚在探索之中,比如虽然开辟了中国大陆生产精制糖的先河,但是由于没能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原料供给等因素,导致两条30万吨精制糖生产线长期不达产,投产到现在仍处于亏损状态;还有一些技改项目,虽然钱投进去了,却由于技术水平跟不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有由于各制糖企业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致使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精细化管理好的企业与差的企业,在经济效益上出现了“巨人”与“矮子”现象:好的企业年利润在亿元以上,差的企业年年亏损,艰难运行。
(四)科研水平不高,投入经费不足
较长一个时期以来,农垦糖业的科技研发主要依靠相关高校和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的科研力量,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产研脱节情况比较明显,难以形成又好又快促进企业发展的态势。在自治区政府支持下,2010年农垦糖业成立了糖业研发中心,但由于人才、经费、机制等问题,导致工艺改良、新产品开发缓慢,还没有形成科技出生产力的好效果。再有,2010年国家新的烟气排放标准出台后,由于部分制糖企业没有及时更新设备,改进工艺,出现了废气排放超标,有的企业被当地环保部门约谈,甚至责令限期整改。
三、发展蔗糖循环经济是农垦糖业做强做大的必然选择
从农垦糖业经济发展的存在问题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农垦糖业发展要可持续、要做大做强,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尤其是对于副产品量多面广的糖业,发展循环经济已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趋势。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世界蔗糖行业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糖业正朝以下方向发展:一是传统糖业正逐步发展成为蔗糖化工工业(有机可再生),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蔗糖及其衍生物深加工,形成蔗糖循环经济产业链,生产出社会需要的高附加值产品;二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强化蔗糖及衍生物生产工艺流程,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提高质量和效率;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监控分析技术,实现生产全过程有关组织和技术参数的在线准确检测与鉴别,优化生产。
(二)农垦糖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实践中进行了初步探索。
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农垦糖业领导班子充分认识了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在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十一五”以来,就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农垦糖业的产业链延伸问题,聘请专家、学者进行“把脉诊断”,特别是到了巴西、澳大利亚等制糖业大国、强国考察取经。与此同时,结合企业实际,在产业链延伸,循环经济方面作了初步尝试。比如,在2012年成功研发生产了中国大陆第一桶“朗姆酒”及其系列产品;2013年与国内研发机构和专家成功探索了利用蔗渣作饲料养牛等。虽然这些探索还处在初期,但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2014年5月6日到农垦糖业视察时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促进农垦糖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顺应世界糖业发展大趋势,农垦糖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大势所趋、必由之路、定有可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这给农垦糖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原料蔗基地建设,注重发展基础元素的培育
“得原料者得天下”,必须高度重视糖料蔗基地的建设,夯实农垦糖业发展的基础。要把基地当成制糖企业的第一车间,抓实抓好。一是以自治区原料蔗“双高”基地项目建设为契机,切实抓好土地整理、水利基础设施、机耕路建设。二是积极开展甘蔗良种引进繁育试验示范工作,建立甘蔗品种对比试验试范区,调整优化蔗区甘蔗品种结构。三是积极开展蔗区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定期不定期在种植管理的各个技术环节上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提高甘蔗种管的技术水平。四是加大原料蔗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力度,以解决劳动力不足,收割效率低、成本高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完善科研体系,强化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
蔗糖循环经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能力和潜力,都依赖强大和完善科研体系的支撑。一是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制糖经验和先进模式,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吸收转化。二是改革农垦糖业研发中心体制机制,鼓励研发中心走向市场,实行有偿服务的激励机制,有针对性地把从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研究攻关,使科研与生产实际更加紧密结合。三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糖业集团每年应从总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收益用于糖业研发中心的技术研发,并建立相关制度,强化管理。四是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促进节能降耗,提高产糖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五是注重终端消费市场调研,积极研发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的新产品、新包装,不断提高蔗糖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用现代思维培育产品市场
销售是农垦糖业能否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和最后环节,只有卖得好,才能产得多。可见销售也是能否更好实现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农垦糖业必须在原有的销售渠道和方法上,顺势而上、借势而为。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放在全球的范围内进行考虑,淡化地理区域限制概念,运用电子商务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努力在全球市场中展示广西农垦糖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完善行业管理体制,为糖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发展蔗糖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农垦糖业要走好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要做大做强,仅靠农垦糖业的自身努力还不够,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要得到国家和自治区层面的重视关怀。目前国外产糖大国对甘蔗收购已经实现“按糖分计价”,并已成为行业共识,而广西至今仍然执行以“按量计价”为主的甘蔗原料收购体系,不利于甘蔗良种的推广普及、不利于制糖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中央、自治区政府应加大对甘蔗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一是国家应像对待种粮农户那样对待蔗农,出台政策,补贴蔗农,以防“蔗贱伤农”。二是国家、自治区应设立糖业发展风险基金,为糖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国家和自治区应出台政策,奖励发展糖业循环经济的企业和个人。
(作者系广西农垦局副书记、副局长、巡视员 广西农垦集团总经理)
责任编辑:蔡基松